近日中國發生了一起兩個“抵制”引發的大事件:
瑞典服裝品牌H&M被指抵制新疆棉花,而被中國民間抵制。
這場抵制活動的導因必須追朔到H&M去年3月發布的一則“盡職調查”聲明。
H&M當時在聲明中指出,該集團對新疆少數民族被強迫勞動和在宗教上受歧視的報道“表示關切”,並強調該集團沒有與任何位于新疆的服裝制造工廠合作,也沒有從該地區采購産品及原材料。
不過,這份起初沒有引起太多關注的聲明,最近突然被翻起舊賬。
中國官媒和中國網民猛烈撻伐,指責H&M散布謠言、抹黑中國,進而導致該集團在中國被全面杯葛。
目前在中國電商平台淘寶、拼多多和京東都無法搜索到H&M的相關産品,甚至在百度地圖等導航應用程式上也已不見H&M的門市位置。
讓H&M不用新疆棉的是BCI
不過如果深入爬梳一下脈絡,要說H&M是刻意抵制新疆棉,可能也不是那麽精確的說法。
回到那篇讓H&M惹禍上身的聲明,最後一段文字解釋了爲什麽該集團不采用新疆棉:
“新疆是中國最大的棉花生産地,一直以來,我們的供應商在當地都是從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簡稱BCI)認證的農場獲取棉花。但由于BCI越來越難在當地進行可靠的調查,他們決定暫停認證新疆棉花。”
“這意味著我們的産品將不會使用來自那裏的棉花。”
上面提到的BCI(良好棉花發展協會)是一個以瑞士爲總部的非盈利國際組織,該組織通過其可持續發展標准對棉花農場進行認證,除了環保標准,BCI也把棉花農場工人是否屬于“體面勞動”作爲評量標准。
去年3月BCI鑒于新疆出現強迫勞動的危機與日俱增,而決定中止認證當地棉花。
簡單來說,H&M是BCI的會員,只用來自BCI認證農場的棉花。BCI不再認證新疆棉,H&M自然也就沒再用新疆棉。
中國民衆和媒體認爲,BCI才是“幕後黑手”。
不過,這樣一來勢必會引起連鎖反應。
BCI擁有超過2000個會員,除了H&M,其他國際知名品牌如Nike、Adidas、New Balance、Uniqlo、Ikea等都名列其中。
中國民間強烈的抵制情緒進一步從H&M延燒到其他品牌,多名藝人爲此和相關品牌撇清關系,如:流量小生王一博、中國小花譚松韻終止與Nike合作,香港歌手陳奕迅宣布和Adidas解除長達十年的合作關系。奢侈品牌Burberry一夜間失去了兩名中國産品代言人周冬雨與宋威龍,其經典格紋圖案也從騰訊的著名電腦遊戲《王者榮耀》中剔除。
如果這股情緒繼續延燒,恐怕會有更多國際品牌陷入“辱華”風波。
推高民族主義情緒的手法?
一則舊聲明突然被翻出,進而引發巨大震蕩的原因不明,不過中國官方在背後推波助瀾的痕迹依稀可見。
中國“共青團中央”官方微博是最早發文批評H&M的單位之一,該帳號在微博這麽寫道:
“一邊造謠抵制新疆棉花,一邊又想在中國賺錢?癡心妄想!”
隨後又仿效中國外交高官楊潔篪在中美外交會談聲名大噪的那句話,發圖宣稱“新疆棉花不吃這一套”。
相關話題在中國社交平台迅速升溫。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則在昨日(25日)稱,有關新疆地區“強迫勞動”指責的目的是抹黑中國形象,破壞新疆安全穩定,阻遏中國發展。
“這絕對不是什麽民族主義,這是樸素的愛國主義。”
盡管華春瑩作出否認,但自上周那場中美火花四濺的外交高層會談後,中國民族主義情緒日漸高漲顯然有迹可循。
另一方面,美國、英國、歐盟、加拿大近日接連針對新疆人權問題對中國官員祭出制裁。
H&M不用新疆棉的舊聞在普遍受嚴密監控的網絡輿論被重新翻出,很難不令人懷疑這是有意爲之的操作。
是BCI不認證新疆棉花才引發這一波抵制風波,還是前者“剛好”趕上中國民族主義高漲的時機而被祭旗,見仁見智。
不過換個角度想,整起事件也許還有更簡單直接的解決方式。
根據BCI的說法,他們在新疆無法展開可靠的盡職調查,因此只能中止當地棉花的認證程序。
若新疆不存在任何強迫勞動的情況,那提升當地透明度,讓相關團體可按照實際情況做出評量不就可以解決新疆棉不獲認證的問題了嗎?
事實上,不只是BCI,屢次報道新疆人權問題的西方媒體,也經常指控他們在中國當局有意阻撓的情況下,往往無法在當地取得完整透明的資訊。
同理,如果任何有關中國的指控都如北京當局所說那般,只是子虛烏有的事,那開放媒體自由報道真相,打臉抹黑者,屆時再跟批評者說“中國人不吃這一套”,也會更有底氣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