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我國去年實施社交距離措施的兩三個月裏,骨痛熱症病例從基線水平增加了37.2%。原因可能是人們在家的時間增加,而骨痛熱症病例在本地一般通過住家而非職場傳播。
這份研究報告上個月發表在美國國際傳染病學學會會刊的《傳染病學期刊》中,由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和國家環境局環境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撰寫。
去年4月至6月的冠病病毒阻斷期間,政府爲遏制冠病傳播而實施社交距離措施,約95%的工作場所以及所有學校和娛樂設施關閉。
研究人員采用了五歲以下的兒童和65歲以上的年長者爲對照組(control group),來找出基線水平(baseline),因爲他們當中多數人的出行習慣不會因社交距離措施而發生劇烈變化。
新加坡統計局數據顯示,五歲以下的兒童中,不到一半上全日制托兒所,65歲以上的年長者中,也只有不到1%住在養老設施。因此,對照組的大多數人原本就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家中或鄰裏。
研究人員也參考了我國2003年至2020年第21周(截至5月30日)的每周骨痛熱症病例數據,以排除不同年份、季節、溫度和濕度對病例數的影響,確定基線水平。
病例多出現在住家範圍
而非工作場所
經方程式計算後,研究人員發現,實行社交距離措施後,五歲至65歲的公衆中,骨痛熱症病例從基線水平增加了37.2%。這顯示在新加坡,社交距離措施的實施,與骨痛熱症病例增加有關。
研究人員在報告中指出:“可能解釋此結果的一個關鍵傳播渠道是,人們因社交距離措施,在家的時間增多,外加新加坡的骨痛熱症感染病例傾向在住家而非工作場所出現。”
伊蚊滋生處集中在住宅區,也進一步加劇骨痛熱症在這些地帶傳播的風險。
此外,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是在日間叮咬人的。由于我國經濟高度發達,多數處于就業年齡的人都在冷氣室內工作,但社交距離措施促使他們改而留在自然通風的住家內工作,無法免受叮咬。
根據國家環境局網站的數據,截至上周六(3月27日),今年首12周共有1760起骨痛熱症病例,平均每周147起。第13周雖然尚未結束,但截至星期四(4月1日)有95起病例。
今年第一季(首13周)的病例因此遠遠低于去年第一季的4773起病例,也稍微低于前年第一季的2223起病例。
對此,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研究)古阿烈副教授(Alex Cook)受訪時說,去年的骨痛熱症暴發情況確實前所未見,雖然確切原因不明,但推測因素包括:病毒阻斷期間人們在家的時間更長、兩類骨痛熱症病毒同時傳播,其中第三型病毒更是在本地不常見、人們更重視健康和求醫檢測。
古阿烈說,盡管本地冠病疫情已得到控制,但不能保證一直如此,如果需要恢複一些阻斷措施,那骨痛熱症可能再度加速暴發,因此必須現在就采取防範措施,減少蚊子在住家滋生的風險。
截至星期一(3月29日),我國有26個活躍的骨痛熱症黑區。較大的黑區位于三巴旺的月鄰園(Goodlink Park)和惹蘭馬達亞逸(Jalan Mata Ayer)一帶、後港3道和後港23街一帶、麥波申的貝恩路和邵氏路一帶、加基武吉3道和加基武吉工業台一帶,以及建德道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