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副總理王瑞傑請辭第四代領袖之首的消息時,腦海中閃出一個問題:政壇出現了變數,以穩定聞名的新加坡是不是不再獨特了?
新加坡的特點就是“穩定”,政治領導能夠用長遠的眼光做對這個國家最好的決定,而不只關注眼前的短期利益。半途更換政治領導,這樣的事在其他國家並不罕見,但在新加坡,這是平地一聲雷。
回溯過去50多年的曆史,新加坡經曆兩次領導交班,每一次交班前,下一任總理好幾年前已經選定。第二任總理吳作棟1990年接過建國總理李光耀棒子的五年前,已經確定爲接班人;李顯龍總理更是在1990年就被選定爲接班人,擔任副總理14年後才接棒。
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及財政部長王瑞傑(中)、貿工部長陳振聲(右)和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左)。
2019年,當時67歲的李顯龍總理多次明確表示希望70歲能交棒,人們開始感到不安,擔心下一任總理沒有時間好好樹立領導風格,也不能像前三位總理一樣有足夠的經驗,能在國際舞台上受到重視。當年輕部長們選出王瑞傑領軍第四代國家領導團隊時,人們終于感到安心,消除了政治上的某些不確定性,第四代可以好好建立默契,熟悉彼此的領導方式,有利于建立第四代的領導風格。
當了兩年領袖後,王瑞傑決定讓出接班人位子,領導人世代交替的步伐打亂,仿佛又回到兩年前的不確定。
昨天在總統府舉行的記者會開始前,我讀著副總理給總理的請辭信,心情沉重起來。這樣的新加坡,和那些政壇不時出現變動的國家,有什麽不同?
出席記者會的部長們前一天就知道副總理的決定,也理解與接受他的請辭。記者會上年輕部長們神情都很嚴肅,因爲這是前所未有的變化,而且這意味著他們之中必須有另外一個人出來掌舵,在一個風浪更大的後冠病世界,領導這個國家。而現在人民的想法更多元,要求更多的自由與開放,對政治領導也更苛刻,要成爲一個好的領袖,不僅需要過人的素質與能力,更需要不同群體國人的認同與支持。
放眼世界,冠病後的地緣政治必定越來越複雜,大國角力,小國受壓。新加坡下一任總理不僅要能夠回應國內選民求新求變的要求,還需在國際舞台上繼續展現小國的大智慧,讓人不敢小觑。
領導,不是一項特權,而是一肩的責任。
王瑞傑副總理在記者會上的一段話讓人敬佩,他說:“新加坡的政治不關乎個人,而關乎什麽對新加坡最好。”
這展現了王副總理的人格特質,他時時刻刻思考著怎麽做才符合新加坡和新加坡人的最佳利益,而不是個人的得失。這應當成爲所有領袖的座右銘。
更換第四代領導,必定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國外媒體也馬上報道了這個消息。
這個事件對接班安排是個挫折,但也是一個讓未來領導班子重整團隊的機會。挫折和挑戰讓人成長,經曆了冠病危機,加上這個政治上的變動,我們期望第四代領導人對“領導的意義”作更深刻的思考,重新選出一位有能力、魄力和毅力的領袖,同心協力讓新加坡保持獨特。
作者:韓詠梅攝影:何家俊
如何優先看到“新加坡魚尾文”內容?從“訂閱號消息”點擊“新加坡魚尾文”進入我們的公衆號點擊右上方按鈕將“新加坡魚尾文”設爲星標⭐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