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1964年7月,新加坡發生了曆史上最嚴重的種族暴亂。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和馬來西亞巫統之間的政治鬥爭趨于白熱化,兩黨之間的理念之爭無法調和。
而一切爭端之根源,來自于馬來西亞憲法第153條:馬來人特權條款。
二、理念之爭(一) 馬來人特權的來龍去脈
是時候揭開”馬來人特權“的神秘面紗了,這個困擾了新馬兩國整個60年代,至今依然在折騰馬來西亞人民的政治理念,其本質和起源卻是來自于馬來民族的自卑和焦慮感。這是馬來裔精英們爲應對本民族在與其他民族競爭中全面落後而打造的政治口號和理念。
早至二戰前海峽殖民地時期起,馬來人由于在種族競爭中全面落後産生的悲觀情緒,直接導致了馬來人特權理論的誕生。
至于落後的原因,可以歸結爲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
性格既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也能決定一個民族的命運。
1. 馬來人的性格
“真正的馬來人是勇敢無畏的……但是他們也比較奢侈,喜歡借債而不擅長還債……他引用諺語,從不喝酒,也很少吸食鴉片……他們實際上是冒險家,因他的國家和人民而驕傲,尊崇他們古老的習俗和傳統,尊重既定權威…..他是一個既定的模仿者……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些懶惰……並沒有意識到時間的重要性。”
上面這段描述馬來人性格的文字,來自于瑞天鹹爵士(Frank Swettenham ),英國人,18世紀初的海峽殖民地總督,第一任馬來聯邦派駐官。
瑞天鹹(右)與馬來蘇丹交談
此人在馬來半島任職30多年,自學馬來語,從普通民政官員起步,最後升任最高總督,一生之經曆也算蔚爲傳奇,是當時海峽殖民地內最了解馬來人的官僚。
他是典型的老派英國”紳士“,這幫人說話辦事極有套路。他們從來不對事物發表直接了當的批評,有時候他們損了人,你還要想很久才能明白被損了。
這幫人說話的方式,類似于下圖這位:
感謝卡相的表情包
雖然表面上說了不少場面話,其實瑞天鹹真正想強調的事實,都在在BUT之後:
“但是(馬來人)他們也比較奢侈,喜歡借債而不擅長還債……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些懶惰……並沒有意識到時間的重要性。”
奢侈、不善儲蓄、懶惰、不守時,這是英國人的觀察結果,也是幾乎所有熱帶民族的通病。
奢侈就無法積累財富無法投資,懶惰不守時在任何生産關系中都是負面因素。
馬來人可以是勇敢的采集狩獵者,士兵,航海家,卻不是優秀的勞動者,商人,教育家。
當他們面臨來自寒溫帶,特別是以勤勞,重視教育和積蓄的東亞民族競爭時,很快就在經濟發展上處于絕對劣勢。
更何況,他們面對的不是普通寒溫帶民族。
他們面對的,是海峽殖民地的經濟支柱-華裔。
2. 經濟支柱民族
海峽殖民地(1826年至1942年)是由大英帝國建立,以管制馬來半島的政治實體,核心是槟城、馬六甲和新加坡三個自由港。
在此基礎上,英國人還建立了馬來聯邦、馬來屬邦,其實和海峽殖民地是典型“兩個牌子,一套人馬”,海峽殖民地官員同時也會兼任馬來各邦的駐紮官。
海峽殖民地地圖:紅色爲海峽殖民地、黃色爲馬來聯邦、藍色爲馬來屬邦
馬來半島森林密布,出産木材和各種香料,英國人在雪州發現了錫礦,引入了橡膠樹種植大爲成功,經濟發展急需大量勞動力。
但通過接觸,英國人很快發現本地馬來人及其他土著“懶惰、不願意勞作”,並非理想的“潛在勞動力”。
就在一籌莫展之時,英國人驚喜的發現來自中國南部沿海的華裔移民們勤勞肯幹,紀律嚴明,溫順、少有政治訴求,甚至連稅收都能直接外包給“甲畢丹(華裔領頭人、大老板)”來收取。(其實也是早期華裔的悲哀,勤奮但麻木、不懂給自己爭取政治利益)
馬來人懶惰,華人能自己工作、自己管理、自己收稅,華人移民定居在哪裏,哪裏就快速繁榮起來。
借用一個時髦名詞,當時華裔移民的定居人數,就是是海峽殖民地各位官老爺們的KPI。
又趕上清朝南部鬧太平天國,民不聊生,活不下去的福建、廣東、海南華裔紛紛下南洋討生活,導致馬來半島內華裔數量大增。
華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是驚人的,他們從錫礦苦力做起,從橡膠園割膠工人做起,起步可以說是不能更低了。但在短短幾十年內,華裔將英屬馬來亞變成了女王殖民地中的明珠,錫礦産量超過世界50%,在一戰期間馬來産橡膠也遠銷歐洲,成爲戰略緊俏物資。
華裔從近乎奴隸開始迅速爬升,很快就在在社會和經濟地位上超越了馬來裔。
不得不說,馬來裔精英們的感受是很痛苦的,他們自認爲是馬來半島的土著居民(雖然其實不是),輝煌的馬六甲王國後代,居然被外來種族全面超越。當時在馬來人中廣泛流傳的預言就是:
華人們有錢,進入城市成爲中産階級,馬來人淪爲馬車夫階層。福建話取代馬來語成爲民間通用商業語言。
在這種壓力的土壤中,“馬來人特權”思想産生了。
這是一個當時馬來亞貴族階層以他們的眼光和見識,爲馬來裔困境做出的診斷,開出的處方。
他們認爲:馬來土著應該在經濟、教育、商業、就業方面享受特權,使他們作爲這片土地主人的應得權力。而外來者導致了馬來裔的普遍窮困,英語和華語,而不是馬來語成爲商業語言,是他們落後的根源。
當時的馬來人缺乏政治經濟學發展理念,所以他們的開出的處方是個典型的治標不治本,副作用還極大的爛方,具體原因我們後續說。
不知道是故意還是妥協,英國人一方面極于依賴華裔的稅收和經濟貢獻,卻同意馬來蘇丹的要求,以”尊重馬來人的傳統“爲理由,承認馬來人特權。
在當時的海峽殖民地,各種力量達到了均勢,英國人是絕對的掌控者,華人在經濟上占優,但馬來人在政治上占據優勢。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個來自遠方的陌生民族打亂了這片半島上三足鼎立的平衡。
(本章對于馬來民族性格的分析,爲避免有種族歧視之嫌疑,所有主觀判斷均來自英國人之口,部分評論選自于哈迪所著《馬來人困境》一書。)
(二) 三個民族的抉擇
從1826年海峽殖民地建立起之後的一百多年間,英國人作爲“優勢高等種族”,其統治在東南亞從未經曆任何重要軍事挑戰。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當曆史車輪滾滾而來,馬來半島安定的和平生活,終于在1941年戛然而止。
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戰太平洋,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偷襲了珍珠港。
對這件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戰走勢的事件,在中國的曆史課本中也花費大量筆墨進行了介紹,但主要集中在戰役本身、後續美國參戰、太平洋海戰以及對中國抗戰的影響。
而太平洋戰爭中另外一個不甚起眼的戰場,卻被無意間遺忘了。那就是由日本陸軍發動,目標是占領東南亞,取得橡膠和石油資源,最終攻占澳大利亞的作戰計劃。
12月8日,就在珍珠港後第二天,馬來亞戰役開始了。日本陸軍按照事前安排的計劃,在泰國南部登陸,開始向南進攻。
馬來亞戰役戰場圖,來源網絡
英國人在東南亞經過100多年的和平圈養,已經完全失去了先祖的勇武。他們龜縮在號稱”蘇伊士運河以東最強大的堡壘“新加坡不敢出戰,軍人和政治家們進退失據,醜態百出。
英國人認爲北部馬來亞原始雨林不適合行軍,將所有的防禦力量都集中新加坡東南部外海以防備日本海軍。而馬來之虎山下奉文指揮日軍精銳第25集團軍,騎著自行車,開著輕型坦克一路向南,勢如破竹。
馬來半島上行軍中的日軍
英國人頑固的認爲海戰依然是巨艦大炮的時代,從英國本土調來了功勳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貿然向正如日中天的日本帝國海軍挑戰。
威爾士親王號剛剛在歐洲參與並狙擊了德國俾斯麥號。在此役中,皇家帝國海軍以群狼之勢強力圍攻,將大西洋上最先進的戰列艦,希特勒的心頭肉俾斯麥號,一舉擊沉在法國外海。
但太平洋不是落後的大西洋,在這裏航母和飛機才是更高維度的主角。
12月10日,距離開戰僅三天,皇家海軍的驕傲,大英帝國遠東艦隊的旗艦,就被日本的海軍航空兵一舉消滅,被擊沉在馬來西亞東部海岸線。
而這兩艘戰列艦,是當時大英帝國在蘇伊士運河以東唯一的海軍力量,加上美國海軍在珍珠港遭受毀滅性打擊後還在恢複力量中,日本海軍趁機長驅直進,占領了南中國海廣大的洋面。
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威爾士親王號
爲了防備日本海軍,英國人又花費巨資,沿著新加坡東部海岸線修建了大量15英寸(約合381毫米),人稱“野獸巨炮”的大口徑岸防炮。但由于戰略失誤,這些巨炮又因爲缺乏零件無法轉動而成了擺設。
這尊英國人留下的15英尺巨炮,依然聳立在樟宜海岸
1942年2月,英國人千防萬備的日本海軍沒來,反而等來了已占領馬來半島全境的山下奉文和日本陸軍,從背後捅了英國人一刀。
日本陸軍從柔佛新山,翻過跨海長堤向新加坡發動大舉進攻。8萬5千名英國、澳新、印度軍隊向3萬日軍投降,創造了大英帝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軍隊集體投降事件。
英國駐新加坡軍事長官向山下奉文正式投降
2月15日,恰好是1942年的農曆大年初一,海峽殖民地首府新加坡陷落。日軍進城後,對當地華裔進行了例行的大屠殺。大批華裔被驅趕到新加坡東部海岸,面向大海被日軍從背後槍殺。
(當時日本人搞屠殺已經經驗豐富,處理經驗已經遠超南京之時。這種屠殺方式可以管殺不管埋,屍體直接飄走由海洋生物處理掉。)
而大日本帝國奮其余勇,爲了得到爪哇島上的橡膠和石油,繼續南下攻擊荷蘭殖民地印尼。日本全盛時期,兵鋒直抵澳大利亞北部。
日本帝國最強大時期,兵鋒直抵澳大利亞北部
海峽殖民地內部糾葛了上百年的三種政治力量,英國人、馬來人、華人,在日本軍隊的壓力下,第一次現出原型,各自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原來的統治者英國人趴下了,號稱最先進最紳士的高等種族,被猴子一樣矮小黑瘦的日本人踩在腳下。他們的下場也很淒慘,戰俘們被送往泰國修建著名的死亡鐵路,十不存一。
位于泰緬邊境的死亡鐵路
馬來蘇丹們投降的更徹底,他們彎下了他的腰,匍匐在地搖尾乞憐,還主動配合日軍維持統治,成了日本人的忠實走狗。直到今天,馬來人對日本親近度依然很高,對日本二戰時期的暴行少有譴責。
三個種族中,華裔的遭遇最悲慘,雖然屠殺就在眼前,雖然不知道有多少南洋青年命喪日本人的屠刀,但他們沒有屈服。
他們無愧于炎黃子孫的血脈,他們絕不投降,他們的所作所爲應該讓英殖民者和馬來蘇丹們感到羞愧。
他們在陸地上作戰,他們在海邊作戰,他們在叢林中作戰,在一切可以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地點作戰。
1943年,一位叫郭益南的華裔牙醫奮起反抗,在北婆羅洲組織2000人的遊擊隊攻擊日軍兵部,殺死60名日本軍人。卻因武器落後,被增援的日本部隊打敗,在叢林中堅持遊擊戰最終被俘遇害,年僅21歲。
郭益南醫生(Kwok Fen Nam)
還有新加坡抗日英雄林謀盛,他長期在馬來亞半島抗擊日軍。日本占領新加坡後逃到印度接受盟軍軍訓。1943年乘坐潛水艇返回馬來亞,組織華裔爲主的136部隊騷擾日軍,兵敗被捕,慘遭各種酷刑,但他從未吐露半點信息,最終英勇犧牲。
新加坡人把林謀盛當作國家英雄來尊重和紀念,他們把林謀盛的墳墓建在了全島風景最秀麗的麥裏芝水庫,新加坡政府劃撥了最核心的地段- 市政大廳外的海濱公園爲他建立了紀念碑。
林謀盛、他的墓地和紀念碑
而馬來亞抗日武裝中,堅持最久,鬥爭最慘烈的,是馬來亞共産黨。
慘烈到什麽程度?
在日本人氣焰最囂張的期間,馬來亞共産黨所有黨員,除總~書~記僥幸能撤退至印度外,其余全部犧牲。
但是共産黨的遊擊戰基因猶在,馬共最後還是撐住了。不僅卷土重來打擊了日本人,在二戰結束後,馬共已經掌握了一支不小的武裝。
在日據時期,對比英國人和馬來人,華人是這片土地上唯一站出來和日本人死磕到底的種族,做出了重要犧牲。
除了類似于郭、林這樣的抗日英烈外,日本人僅在占領新加坡所屠殺的華人,就多達5-10萬衆(因爲是秘密屠殺,至今也沒有准確數據),而在馬來半島所屠殺華裔人數,無法統計,不可勝數。
以南洋華人在二戰中的英勇,在抵抗日本人侵略做出的突出貢獻和重大犧牲,于情于理于法,他們理應在戰後得到一個各族平等、和平安甯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