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屍是湘西地區苗族的民俗,屬於巫文化,亦說與祝由科有關。清朝就廣為流傳湘西「趕屍人」的傳聞,即趕屍人利用「秘術」,將客死異鄉的人的屍體帶回家鄉,讓他們入土為安。
湘西趕屍之謎
趕屍傳說起源:
趕屍是湘西地區苗族的民俗,屬於巫文化,亦說與祝由科有關。清朝就廣為流傳湘西「趕屍人」的傳聞,即趕屍人利用「秘術」,將客死異鄉的人的屍體帶回家鄉,讓他們入土為安。儘管「湘西趕屍」從未得到科學驗證,也並未被親眼證實,但是卻成為很多驚悚電影的原型,從此廣為人知。
在中國,早至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1萬多年),人們就已經萌生了「入土為安」的觀念。直至今日,土葬依然是我國最常見的喪葬方式。然而,對於客死他鄉的遊子,「落葉歸根」可能只是種奢望了。不過,在湖南,傳說有一種特殊的方法能實現這種奢望——這就是「趕屍」,一種傳說中可以驅動屍體行走的法術。如果在搜尋引擎里,輸入「趕屍」兩個字的話,絕大部分的搜索結果都會指向一個具體的地名:湘西。
湘西趕屍的傳說,與苗族是分不開的。相傳數千年前,苗族的祖先蚩尤率軍在黃河邊與敵軍作戰。戰事結束後,部隊需要撤往後方,在抬走所有傷員後,戰場上留下了不少戰死的士兵屍體。蚩尤不忍將同胞屍首拋之荒野,但要將全部屍首抬走則人手不夠,因此央求隨軍的軍師讓戰死者回歸故里。軍師心生一計,讓蚩尤手持符節在前引路,自己施法讓戰場的屍體全都站起來,跟在蚩尤高擎的符節後面,規規矩矩回到了家鄉。這就是趕屍的最早傳說。
趕屍傳說原本只流傳在湘黔一帶,後來漸漸為外人所知。近年來,隨著盜墓類小說的流行,趕屍也成為一個經常被提及的話題,趕屍的一些禁忌和規矩廣泛傳播開來,例如「三趕三不趕」的說法(被砍頭的、受絞刑的、站籠站死的可以趕,病死的、投河吊頸自願而亡的、雷打火燒肢體不全的不能趕),「趕屍旅店」的傳說(只接待趕屍人和屍體,大門晝夜不關)等也逐漸為人所知。趕屍人手搖鈴鐺,領著一串屍體前行,提醒夜行人避開,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一路手撒紙錢款款而來的形象,不知出現在多少人的噩夢中。
那麼,湘西趕屍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在這篇文章里,我們將會了解到對趕屍的常見幾種解釋,以及了解為什麼趕屍這種習俗只出現在湘西。
關於趕屍的解釋很多,大致來說,有如下幾種:
趕屍傳說之咒符說:
這種傾向於神秘主義的說法認為,趕屍這種法術屬茅山術祝由科,在某些書籍和傳說中甚至列出了詳細的做法。例如有些資料中提到,法師要用辰砂(硃砂的一種,其中以湘西辰州即現在的沅陵出產的質量最好,所以叫辰砂)放在死者的腦門、背心、心窩、手心、腳心七處以鎮七魄,填入耳鼻口以封三魂,再用神符壓住並用五色布條綁緊,並且用神符護住屍體頸部,配上咒語,屍體就會站起來隨法師離開,一路穿州過省夜行曉宿,直奔家鄉而去。
據說解放前辰州還有賣符咒的店,這種符咒也被統稱為辰州符。當然,現在再也找不到了。
趕屍傳說之抬屍說:
在台灣《怪力亂神》電子報上,提供了一種比較符合電影表現的解釋。
這種解釋是說,運屍人將屍體垂直地固定於兩根竹竿上,像抬轎般運送屍體。具體的做法是將竹子在屍體腋下穿過,並將手臂緊緊捆綁在竹竿上。屍體穿著寬袍大袖的壽衣,遮擋住了竹竿,在夜裡遠遠看來,就像是一隊殭屍雙手伸直在前行。加之竹子是有韌性的材料,在承載重物時會因竹竿彎曲受力而上下晃動,連帶著,直立的屍體就像是在跳躍一般。
的確,這種造型和我們在殭屍電影中看到的殭屍十分相似。然而,在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電視節目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政協委員伍賢佑先生聲稱,他在1963年見過趕屍,屍體並不是伸直手臂蹦跳著前進的,而是垂下手臂,行走時如活人一般。並且,趕屍的法師也並不總是兩個人,很多時候,是只有一個人在前面領路,同時負責沿路撒下紙錢。
趕屍傳說之背屍說:
這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說法,起源於解放初兩個解放軍戰士的經歷。在這種說法中,趕屍者實際上是輪流背著屍體趕路,借著夜色和寬袍大袖的掩護,故弄玄虛。不過這的確是重體力勞動,非一般人所能為也。而且,這種方式對於屍體防腐的要求比較高。
趕屍傳說之分屍說:
這是一種有點「商業欺詐」性質的活動。在吉首大學文學院陸群教授撰寫的《湘西趕屍》一書中,曾經提到這種運送屍體的方法。趕屍人將屍體肢解,把頭顱和四肢裝在背上背負的箱子內,而撒紙錢、提燈籠、半夜趕路等等古怪行徑只是障眼法。同樣的,這種方法也對防腐技術要求很高。
施蟄存先生在一篇雜文中提到:「湘西這一帶,從前非但沒有通汽車的公路,連官塘大路也沒有。到處都是高山深谷,叢林密箐,走路都很困難,車馬更不易通過。如果有人死在外鄉,無法運棺材回故鄉安葬。因此,唯一的辦法,便是請祝由科帶死人走回家。」
一直以來,湘西交通困難被認為是發展出「趕屍」這一特殊行業的必要條件,除此之外,當地的文化習俗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地人認為,之所以外地不會出現趕屍這種行業,主要出於四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其它地方沒有給趕屍人歇腳的旅店。其次,夜行的路人不知道聽見鑼聲就避開,如果湧上來看熱鬧的話,非嚇死人不可。第三,許多鄉村,村外沒有道路,勢必經村中,大多數地方是不准屍體入村的,而湘西的許多村落大路在村外繞行。最後,沿路的居民不懂趕屍的情況,沒辦法請他們一聽見鑼聲就把狗關起來,趕屍人和屍體可能會被狗咬傷咬壞。而在湘西就沒有這些困難。
另外,這和當地苗醫也有一定關係。湘西古時為楚國疆域,「巫」即從這裡發源。自古巫醫同源,苗醫在祖國醫學中也是一朵奇葩,有其獨特之處。在一些關於趕屍的資料中提到,在趕屍之前,首先要將屍體進行處理,其中最常用的是「熏蒸法」,即把屍體和藥粉共置於大桶當中,用火逐漸加熱,起到防腐殺菌以及去除水分的作用。這種藥粉的配方現在已經失傳了,但據推測,其中應該包含硃砂、酒、香料等常用的防腐劑。
最好的硃砂就出在湘西。硃砂受熱後將會還原成汞,也就是水銀——而水銀是歷史上最常見的用於防腐的材料,僅排在黃金和玉石之後。例如漢代趙曄《吳越春秋》中說:「(吳王)闔廬死,葬於國西北,名虎丘。……冢池四周,水深丈余。槨三重,傾水銀為池,池廣六十步。」也就是說,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廣泛把水銀用於屍體防腐了。我們有理由相信,湘西的醫學和特產,也在發展出這樣一個詭秘的行業的過程中,起到了某些推動作用。
但是,這種活動現在已經絕跡了,甚至都沒有照片留下來。目前有據可查的最後的目擊事件是在1963年,再往後就再沒有過報道。據當地人說,關於趕屍的傳聞也只是在解放前才有所聽聞,解放後幾乎沒有聽說過。這種活動之所以消失,可能與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有關:
首先,在解放後打擊迷信和違法活動時,對這類活動打擊力度很大。除去它本身的神秘性之外,還因為有些走私者往往偽裝成趕屍的隊伍來進行走私。其次,民間傳說做趕屍人需要特別的條件,並且會斷子絕孫。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統觀念下,只有走投無路的人才會去選擇這一行當。同時這一行業的技術都是靠師徒關係傳遞下來的,隨著時間推移,這門技藝必然會有損失以至斷絕。最後,趕屍的產生條件之一是交通困難,而隨著交通狀況的改善,這一行當的市場也會逐漸萎縮直至消亡了。
趕屍步驟前期準備:
一般在秋決臨刑的前一天,客籍死囚的親屬和同鄉甚至是那些好做善事的善人,都會湊一些銀子給他們請來的老司(慣例是各著青衣和紅衣的兩位),買好一應物品。行刑當天,老司和助手以及幫忙的人都要在法場外等候。午三刻,刀斧手手起刀落,死囚人頭落地。
一等到監斬官離開法場,紅衣老司即行法事念咒語,助手幫忙將被斬的客籍死囚身首縫合在一起,在由青衣老司將辰砂(最好的硃砂)置於死者的腦門心、背膛心、胸膛心窩、左右手板心、腳掌心等七處,每處以一道神符壓住,再用五色布條綁緊。相傳,此七處是七竅出入之所,以辰砂神符封住是為了留住死者的七魄。
之後,還要將一些硃砂塞入死者的耳、鼻、口中,再以神符(辰州符)堵緊。相傳,耳、鼻、口乃三魂出入之所,這樣做可將其留在死者體內。
最後,還要在死者頸項上敷滿辰砂並貼上神符,用五色布條紮緊;再給死者戴上粽葉斗笠(封面而戴)。諸事辦妥,紅衣老司念畢咒語,大喝一聲「起!」客籍死屍便會應聲站起……運輸過程 趕屍的人是一個身穿道袍的法師。這些披著黑色屍布的屍體前,有一個活人,當地人叫做「趕屍匠」。無
湘西趕屍論屍體數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趕。不管什麼天氣,都要穿著一雙草鞋,身上穿一身青布長衫,腰間系一黑色腰帶,頭上戴一頂青布帽,手執銅鑼,腰包藏著一包符。
法師不在屍後,而在屍前帶路,不打燈籠,因為他是一面敲打著手中的小陰鑼,一面領著這群屍體往前走的,手中搖著一個攝魂鈴,讓夜行人避開,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屍體若兩個以上,趕屍匠就用草繩將屍體一個一個串起來,每隔七、八尺遠一個,黑夜行走時,屍體頭上戴上一個高筒毯帽,額上壓著幾張書著符的黃紙垂在臉上。
趕屍途中有「死屍客店」,這種神秘莫測的「死屍客店」,只住死屍和趕屍匠,一般人是不住的。它的大門一年到頭都開著。因為兩扇大門板後面,是屍體停歇之處。
趕屍匠趕著屍體,天亮前就達到「死屍店」,夜晚悄然離去。屍體都在門板後面整齊地倚牆而立。遇上大雨天不好走,就在店裡停上幾天幾夜。蓋棺入殮 到目的地兩三天前,事先通知死者家屬,準備好衣衾棺材,等「死人」一到,立刻將壽衣帽壽鞋給死人穿戴齊備,裝進壽木。這種入殮過程,全由「趕屍」者承擔,絕對不允許旁人插和旁觀,正如出發時將屍體「扶出棺材」不允許窺視一樣。說是在這些關鍵時刻,生人一接近屍體,便會有「驚屍」的危險,而入殮過程,必須在三更半夜。
一切安排就緒,就是說將死者裝殮以後,喪家才去認領。棺蓋一揭開,鬚眉畢現,果然是喪家親人,象貌宛如昨日,現在卻翹翹長眠在棺材裡了,傷心慘目,摧人肺腑,頓有的嚎啕大哭,有的泣不成聲。
以上是小編自己查詢百科在根據之前電視報道分析出來的,如有不對之處請大家提提意見,本故事屬於瞎編,大家看看就算了,別太認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