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水計劃設計導則》(第四版)
ABC水計劃是新加坡應對城市降雨徑流管理難題的核心策略。在其系統的綜合治水框架指引下,新加坡探索出了一套兼顧雨水資源利用、防洪除澇、水環境質量改善、濱水空間品質提升的生態治水路徑。
熱帶島國的治水困擾
新加坡地處熱帶,長年受赤道低氣壓帶影響,是典型的赤道多雨氣候地區。降雨具有密度高、持續時間短、分布集中的特點。長年監測數據顯示,新加坡年均降水達到2 400毫米,且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
充沛的降水爲新加坡這個資源匮乏的島國帶來了大量的淡水。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島內水道過短,地表徑流迅速沖刷入海,降水沒有充分轉化爲可利用的水資源。除此之外,由于城市集中高強度開發導致淨流總量和汙染物增加,而硬質化河道的生態淨化功能弱化,容易産生內澇和水汙染的問題。如何有效治理降雨徑流,成爲新加坡城市建設管理的重要議題。
新加坡2020年降雨量分布圖
來源:新加坡氣象局
1980—2018年新加坡降水趨勢
來源:新加坡氣象局
ABC水計劃:
一個系統的生態綜合治水框架
2006年,新加坡公用事業局(Public Utilities Board,PUB)提出了Active, Beautiful, Clean Waters Programme(簡稱ABC水計劃),其核心目標是系統地加強城市水資源管理,充分發掘地表水資源的利用潛力,同時兼顧暴雨內澇治理和水環境改善,將環境、水體和社區融合到一起,開拓新的社區公共生態空間。其中,降雨徑流管理(Stormwater Management)是ABC水計劃的核心內容。
傳統的降雨徑流管理優先考慮的是排水安全需求,是一種快速排水的理念,通過城市排水系統和河道將水直接導入水庫、海洋中,以消除洪水和內澇風險。城市化初期,在這種治水理念驅使下,許多自然河道被改造爲混凝土渠道,以減少河岸侵蝕、提高河道過水能力。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降雨量逐漸增加,同時由于城市建設範圍擴大導致地面不透水區域過于集中,降雨後地面雨水徑流的總量也不斷增加。按照傳統的降雨徑流治理邏輯,只有不斷改造城市排水系統、不斷擴大硬質河道斷面,才能維持排水能力與降雨壓力的線性關系。
快速排水導向的傳統降雨徑流管理模式
來源:《ABC水計劃設計導則》
ABC框架下生態策略優先的降雨徑流管理模式
來源:《ABC水計劃設計導則》
隨著城市不斷擴張和排水基礎設施的逐漸固化,傳統徑流管理策略的缺點逐漸凸顯。一是過度依賴排水系統和硬質化河道,無法有效解決水體環境汙染問題;二是城市建成區內實施改造的難度越來越大;三是經濟投入巨大,但系統改造效率極低。
對于新加坡而言,以更系統的視角審視降雨徑流管理問題,從根本上轉變工作思路勢在必行。因此,PUB借鑒澳大利亞“水敏感城市設計”等經驗,嘗試將徑流管理從單純的快速排放,轉變爲“源頭—過程—末端”的全流程系統綜合治理,在保留較強的排水能力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減少徑流總量、淨化徑流汙染、利用徑流資源的可能性。其中,源頭處理是指在場地內設置原位雨水緩滯或調蓄設施,減少徑流産量;過程治理是指在徑流傳輸的路徑上,通過加大排水管道、增加河道水深、設置調蓄設施等,增加雨水管網或河道對降雨徑流的容納能力;末端治理是指加強對末端河湖系統的保護,如強化防洪堤壩等。
與傳統降雨徑流管理相比,ABC水計劃中最顯著的變化是高度強調“源頭治理”的作用,大規模推廣分散式的生態化徑流治理工程技術。具體而言,這些生態治理工程的作用包括:削減高強度降雨期間峰值徑流量,延緩峰值流量出現的時間,從而提高地區的洪澇災害防禦能力;對徑流中的汙染物起到吸附、淨化等作用,減少進入水體的汙染物含量,改善水體環境品質;設施蓄存的潔淨雨水可作爲綠化澆灌、道路沖洗等雜用水,補充水資源;對城區硬質下墊面進行生態化改造,提高地區生物多樣性,改善濱水公共空間生態品質。
兩種降雨徑流管理模式下降雨徑流量對比示意圖
來源:筆者自繪
新加坡水系網絡示意圖
來源:新加坡氣象局
導則先行:
提供專業、細致、常新的技術引領
爲更好地指導開發商和專業技術人員將ABC理念應用到實際項目中,PUB于2009年推出了第一版《ABC水計劃設計導則》,此後根據工程應用效果和各界使用反饋,不斷對導則內容進行修正和更新,至2018年推出了第四個版本。
提供豐富的工程技術清單
生態化工程技術是ABC水計劃的基礎。在《ABC水計劃設計導則》中,構建了一套適用于徑流治理全流程、各類下墊面全覆蓋的技術措施清單,爲開發商和設計師提供了豐富的技術基礎。
ABC水計劃設計導則推薦的常用生態化工程技術清單
來源:《ABC水計劃設計導則》
倡導生態治水導向的場地規劃設計
城市水問題的核心是人類建設活動會對自然水循環過程造成負面影響,而傳統的場地規劃設計中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因此,ABC水計劃提出,場地規劃設計應該改變片面追求單一功能的思路,嘗試用更加生態化的方法,充分發揮微地形、植物、水體等要素的滲水、蓄水、淨水功能,實現主體功能與綜合治水需求統一的高品質空間開發。
ABC倡導的場地規劃設計模式示意圖
來源:《ABC水計劃設計導則》
因地制宜的場地設計指引
《ABC水計劃設計導則》爲不同類型的項目提供了本地化的規劃設計參考路徑。
建築設計指引。由于新加坡城市化地區比例極高,PUB希望除綠地、水體、廣場等開闊空間之外,密集的建築也能在綜合治水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導則最大限度挖掘了建築項目中生態化工程技術的應用潛力,提出了符合當地氣候特點的設計指引。具體的生態化技術包括綠色屋頂、空中花園或生態露台、立體綠化、地面綠化、雨水資源化利用系統等。
ABC水計劃中的建築設計指引示意圖
來源:《ABC水計劃設計導則》
Kampung Admiralty社區綜合體
ABC理念下的生態化建築設計
及其雨水治理方案
Kampung Admiralty是一座集養老公寓、醫療康養、幼托、商業、廣場、公園及其他便利設施的社區綜合體。該項目依托階梯狀的建築輪廓,綜合設置了多種ABC水計劃生態工程技術。首先,第七和第八層的屋頂綠化和生物濾池對徑流進行初步收集和淨化;其次,徑流彙至第六層和第三層的雨水花園,得到進一步淨化;再次,徑流進入第二層的雨水收集利用設施,能夠爲建築提供多達5天的綠化澆灌用水;最後,多余的徑流經過植被繁茂的地表生物滯留設施處理後,進入排水系統排出。在ABC水計劃指引下,該項目實現了社會服務功能、生態景觀品質和雨水綜合治理的和諧統一。
Kampung Admiralty社區綜合體
來源:ABC水計劃網站
道路設計指引。道路雨水徑流具有彙流快、流量大、汙染濃度高等特點。導則針對車行道、步道、社區道路等不同道路項目特點,提供了不同的設計案例,並梳理了植草溝、生態樹池、生物滯留池、透水鋪裝等工程技術的適用條件。
河道湖泊指引。河道湖泊是城市中寶貴的自然生態空間,也是降雨徑流過程治理和末端治理環節的重要載體。導則提出,可以通過人工設堰或水壩蓄水,增加開闊水面,提升生物多樣性、改善景觀品質、增強蓄水和淨水能力。對于城市範圍內的河道,在確保其水力條件的前提下,可利用爬山虎、灌木從、生態石籠等進行河岸生態化改造;空間有限的河道,可實施單側生態化改造,或者用卵石和水生植物改善河床生態服務功能。
硬質河道生態化改造
以加冷河兩岸碧山宏茂橋公園爲例
加冷河原本優先考慮泄洪需求,采用了硬質混凝土河道的建設方案。然而,隨著兩岸用地高強度開發建設,加冷河的設計排水能力逐漸捉襟見肘,沿河空間也無法滿足兩岸市民的生態和公共活動需求。PUB和國家公園局聯合將加冷河從筆直的混凝土河道改爲蜿蜒的自然河流,采用生態化柔性護岸、生態濕地、下凹式綠地、雨水濕塘等生態工程技術,使之既能滿足城市雨洪管理要求,又能創造高品質的城市公共空間。該項目建成後,爲兩岸市民提供了親近自然的最佳選擇,是ABC水計劃典型的成功案例之一。
加冷河兩岸碧山宏茂橋公園
來源:ABC水計劃網站
重在落實:
強化實施和運行維護環節質量把控
降雨徑流管理是一個複雜的鏈式系統,從雨水降落到最終彙入河流湖泊,在彙水、傳輸、下滲、蓄存、釋放等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做好工程銜接,否則徑流的走向就會偏離原本設計方案,導致無法實現控制目標。因此,項目規劃和設計只完成了ABC水計劃的一半工作,做好工程實施和後期運行維護對于實現ABC水計劃目標同等重要。
在工程實施環節,ABC水計劃要求從以下幾方面加強監管:
場地調查。審查施工現場條件是否與設計方案匹配,如果存在施工障礙,需反饋並對設計方案進行調整。在場地調查時,如發現土壤滲透性與設計參數不一致,則需重新核算工程規模和結構等設計參數。
現場協調和施工監督。爲確保工程效果,施工環節必須有ABC認證的技術人員現場監督,包括防止過度開挖,檢查設施周邊豎向關系,防滲層性能測試,確保逐層施工等工作。
設施運行維護管理。各種ABC設施需要維持其設計的彙水、蓄水、淨水、排水性能,因此需要做好長期跟蹤維護,包括控制周邊微地形以維持彙水範圍、定期清理雜物以防止設施堵塞、防止蚊蠅滋生、環境安全控制、親水生境培育等。
項目認證+職業資格認證:
可持續推進的制度保障
ABC項目認證體系
2010年,PUB推出了ABC水計劃項目認證體系,對在項目中應用ABC水計劃理念的機構和開發商進行官方認定。申認證的項目需要在四個方面進行評估,取得至少百分制中的45分,以及單項得分不低于5分的成績。這四方面分別是:活力(30)、美觀(30)、清潔(30)、創新(10)。2017年,PUB進一步推出了ABC金質認證,以表彰在生態治水方面取得卓越成績的項目。獲得認證的項目需得到至少65分,並且項目範圍內至少40%的徑流需通過生態工程技術進行處理。
自ABC計劃實施以來,大量精品項目得到社會認可,ABC認證體系的權威性也因此不斷加強,生態綜合治水的理念推廣與項目價值提升實現了良性互動循環。在新加坡,一個項目如果能夠取得ABC認證,就自然帶上了高品質生態治水項目和親水公共空間的標簽,能爲項目提供額外的價值認同。此外,ABC認證體系也被新加坡政府的其他認證系統所引用,如在新加坡建設局的綠色標記認證體系中,取得ABC認證的項目也能得到加分。
ABC項目認證評分表
來源:筆者自繪
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降雨徑流的彙集、處理和排放需要依托科學的場地規劃、適宜的工程設計、精細的建設實施和專業的運行養護。隨著ABC項目不斷增加,新加坡國內對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2011年,PUB聯合新加坡工程師協會(IES)、建築師協會(SIA)和景觀設計師協會(SILA)、住房發展局(HDB)、陸路交通管理局(LTA)和國家公園局等部門,推出了ABC專業人才培養計劃。2013年,PUB進一步推出了ABC職業資格注冊體系。通過ABC人才培養計劃的工程師還可以取得IES、SIA、SILA等機構的聯合認證。此外,PUB還定期舉辦經典案例研討會等活動,使ABC設計師持續跟蹤新的設計方法和工程技術,保持與時俱進的前沿設計能力。
爲加強ABC項目開發控制體系管理,保障項目的綜合治水效果,PUB規定2014年起項目開發方必須聘請ABC注冊設計師,參與項目設計、跟蹤實施並制定維護計劃。對于有長期徑流控制目標的項目,ABC注冊設計師還需每年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跟蹤評估,確保工程實際運行情況達到設計標准。
ABC人才培養體系成爲ABC水計劃得以持續推進的制度性保障。高素質的ABC專家確保了項目設計、建設和運行維護的品質。
多元參與:
彰顯濱水公共空間的社會價值
營造更多高品質的濱水公共活動空間,使市民能夠自由享受濱水公共空間的生態服務,是彰顯水的價值的關鍵。在PUB指導下,ABC水計劃通過多樣的形式擴大公衆參與。
發展ABC “水之友”活動小組。PUB引導不同人群參與到ABC水計劃中,形成約300個“水之友”民間組織,這些組織可以參與PUB組織的與水相關的公益活動,也可以在PUB指導下發展自己的特色活動,進一步擴大ABC水計劃生態治水理念的宣傳範圍。
利用精品項目開展科普教育。ABC水計劃對公衆提供關于生態治水措施、河流生態學、人類活動與水體關系等培訓活動,已經有超過1萬名市民參與。此外,PUB與多所學校搭建固定合作機制,將ABC水計劃引入到校園設計中,既豐富了校園生態系統,也爲學生更好理解生態治水工程技術提供了生動直觀的案例。
積極響應社區需求。在ABC項目的概念方案階段,PUB會深入傾聽項目周邊社區的活動需求,針對性地設計濱水公共空間,實現項目的多元社會價值。
以Kolam Ayer段濱水區爲例
PUB于2008年對加冷河Kolam Ayer段進行了生態濱水區改造。具體措施包括硬質護岸生態化、生態浮床、濱水帶雨水生態截留和淨化設施等。該項目還構建了一條從護岸帶延伸至河道中的濱水活動平台,爲市民提供了極佳的觀景、遊憩、垂釣空間。地區還會定期自發組織“河邊早餐”、節日慶典等活動。每年3月22日,Kolam Ayer濱水段舉辦由PUB與當地市民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皮劃艇競賽,成爲新加坡有名的水上運動盛事。
Kolam Ayer濱水段和皮劃艇比賽
來源:ABC水計劃網站
成效顯著:
生態治水理念已經成爲社會共識
新加坡1967年提出了建設“花園城市”的發展目標,引領了新加坡半個世紀的城市高品質建設。在PUB提出ABC水計劃時,確立了建設“花園與水之城”的口號,將ABC水計劃定位爲國策層面的重大發展戰略之一。此後,經曆十余年的不斷發展,ABC水計劃逐步形成一套融合項目管理、技術指引、人才服務和公衆參與的生態綜合治水體系。
2010年至2018年間,在ABC水計劃指導下,新加坡大量生態治水示範項目得以建成,其中75個項目取得了ABC官方認證。城市易澇區域不斷減少,雨水資源化利用試點逐漸增加,安全優美的河湖岸線和濱水活動空間更加便捷可達。從“花園之城”到“花園與水之城”,ABC水計劃提出的初衷正逐漸成爲現實。
我國近年大力推行海綿城市規劃建設行動,在短時間內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管理和實施的問題。新加坡ABC水計劃曆經十余年的探索、積累和叠代更新,其經驗可能對國內海綿城市建設有一定參考意義。
具體而言,一是需要夯實生態治水的工程技術基礎,規劃設計人員必須熟練掌握不同工程技術手段的特征,以便在項目早期制定更合理的方案;二是必須狠抓項目實施和運行維護,確保項目能夠持續發揮生態治水效益;三是注重品牌效應,讓開發主體自我驅動,不斷打造精品項目;四是培育多元價值認同,形成全社會參與的樂水文化氛圍和生態發展共識。
(供稿:市規劃院、作者:劉龍 市政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