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最早不叫馬來西亞,現在馬來西亞的大部分地區原來叫馬來亞,後來在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了馬來西亞。
可能大家都不信,新加坡當時成爲馬來西亞的一部分,其實是新加坡主動爭取的。當時的新加坡雖然處于馬六甲海峽,經濟貿易發達,但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的正中心地帶,是兵家必爭之地,雖然英國人撤走了,但誰也不知道會不會來新的殖民者。
新加坡島面積狹小,缺乏戰略縱深的空間,如果有人入侵,新加坡很難憑借自身的實力保障自己的安全。加入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可以借助馬來西亞共同防禦體系,保護自己的安全。而且,馬來亞地區人口衆多、資源豐富,加入後新加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資源匮乏和市場狹小的缺陷,借助馬來亞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市場發展自己。
(李光耀)
于是在1962年,新加坡經過全民投票,同意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但是,新馬之間的蜜月並沒有持續太久,雙方的矛盾不斷激化,一方面馬來西亞爲了保持統治力不斷對新加坡進行打壓;另一方面新加坡原來想要的市場和資源也沒有得到滿足,甚至政治權力也受到了很多限制。
要知道新加坡早就憑借著港口貿易的發展,成爲聯邦最富裕的地區,而其他成員地區卻很窮,所以本著“劫富濟貧”的原則,新加坡地區的稅率達到了40%,到了1964年,這一比例一下子提高到了60%,簡直是把新加坡當豬殺。而且征了這麽高的稅,聯邦政府卻依然不願意向新加坡開放沙巴和沙撈越市場。錢交了,事沒辦,這讓很多新加坡人很是不滿,不過新加坡也不像現在這麽發達,單過也能過得很舒服。所以新加坡還是咬牙忍了下來,能靠著大哥,總比自己一個人單過強。但畢竟氣不順,明裏暗裏還是作了很多小動作,來表達自己的不滿,這讓馬來西亞當局很是氣惱。
(馬來西亞國父)
但後來又出現了新的矛盾,這個矛盾是致命的,矛盾焦點在于馬來西亞聯邦到底是“誰的馬來西亞”的問題。
馬來西亞的主體民族是馬來人。擺脫殖民統治後,翻身做主的馬來人就迫不及待地希望把政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希望國家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
而當時馬來西亞除了馬來人之外,還包括華人、印度人等多個其他族群。新加坡華人人數比較多,在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之後整個華人的數量其實已經與馬來人持平,占據了國家人口的44%的比例,幾乎和馬來人一樣多。在這種情況下,新加坡的主張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的統治者是馬來人,過多的華人讓他們感覺壓力很大,因爲華人天生聰慧,所以他們掌握著馬來西亞很多經濟命脈。華人的人數增多之後,明顯華人占優勢,而且華人普遍無堅定地宗教信仰,所以馬來人覺得自己有可能根本就控制不住這些華人。馬來西亞高官們時刻擔心著華人會取代馬來人成爲國家的主導者。
爲了保持馬來人對國家政權的牢牢掌握,馬來西亞政客們想出來一個主意,就是把華裔占主體的新加坡從聯邦中踢掉,從此稀釋聯邦裏的華人比例。如此一來,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比重就大大減少。馬來人在國家中就可以占據壓倒優勢,掌握馬來西亞的大權,不用擔心大權旁落。
而且因爲新加坡的華人很多,作爲中國的移民他們對中國的感情很深,作爲新中國的締造者和建設者,共産主義在新加坡也很流行,馬來方面也怕共産主義會傳過去,畢竟馬來那邊還有9個世襲王室,他們可不想自己就突然沒了。
所以馬來西亞想踢出新加坡的意願愈加堅決,最後經過一系列的政治鬥爭,根基不穩的新加坡方面敗下陣來。馬來西亞國會也通過了一個緊急憲法修正案。經過投票,最終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踢出了聯邦。
這下子,縱然再不情願,新加坡人也只能接受這個結果。
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新加坡最終成爲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痛定思痛之後,新加坡人也看開了,靠人不如靠己,今天你對我愛答不理,我明天就讓你高攀不起。帶著這樣的信念,新加坡開始奮發圖強,利用優越的地位位置優勢,吸引外資,大搞建設,成爲亞洲的“四小龍之一”,最終成了發達國家。
現在看來,新加坡的發展遙遠遠好于馬來西亞,至于馬來西亞會不會後悔,小編持保留態度,不要低估了政客的權力欲!
PS:我是吐貓貓的魚,求關注,不迷路,共同拯救好奇心。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