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局局長孟文能說:“雖然金融業淨增加的工作約四分之三由新加坡人擔任,但跟科技相關的工作,新加坡人只占35%。申請科技工作的新加坡人不夠,問題不在于工作本身,而在于技能。”
馮嘉年 報道
我國金融業今年預計可創造6500份新工作,當中1700個爲科技職能,當務之急是加速培養本地科技人才抓住這些新機遇。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長孟文能(Ravi Menon)昨天(5月4日)在該局與新加坡銀行與金融學院(IBF)聯辦的“樹人”(Growing Timber)網絡論壇上指出,去年在整體經濟淨流失18萬份工作的情況下,金融業仍淨增加2200份工作。當中2800份由本地人獲得,外地人則流失600份工作。
綜合2016年至2020年,本地金融業淨增加了2萬1000份工作,當中多達1萬6000份由新加坡人擔任。
孟文能說:“雖然金融業淨增加的工作約四分之三由新加坡人擔任,但跟科技相關的工作,新加坡人只占35%。申請科技工作的新加坡人不夠,問題不在于工作本身,而在于技能。”
他進一步分析,2019年本地新增的網絡安全工程師以及用戶體驗(UX)和用戶界面(UI)設計師工作,超過七成由新加坡人擔任,數據分析師也有50%是本地人,但市場需求最高的軟件工程師和商業分析師,新加坡人比率卻少過兩成。
根據金管局和IBF去年底向本地金融業者進行的最新調查,業者今年計劃聘請的1700名科技人員中,多達31%是軟件工程師,商業分析師則有13%。
該局預期,金融業接下來在中期每年將增聘2500名至3500名科技人員。由于我國各個領域都在推進數碼化,因此整體經濟對科技人才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據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統計,我國整體經濟每年未填滿的科技職缺多達1萬9000個,而本地六所大學的資訊通信科技(ICT)畢業生去年爲2800人,理工學院和工藝教育學院則每年培育4500名ICT人才。
未來幾年仍須引進外來人才
孟文能指出,科技職位與人才的供求失衡凸顯了我國未來幾年須繼續引進外來人才,以保持我國金融中心的競爭力,讓新科技在本地紮根,繼續爲國人創造好工作;而政府、業者和國人也須攜手合作,加速培養更多本地科技人才。
他感到欣慰,金融機構今年計劃增聘的6500份新工作,44%是開放給有相關或完全無經驗的中途轉業者,並願意提供培訓。他鼓勵中年求職者抓住這些機會。
在論壇討論會上,花旗銀行亞細安和新加坡市場主管古德(Amol Gupte)指出,花旗在亞洲的科技中心設在新加坡、印度和中國。培訓員工過程中,銀行發現本地編碼員往往具備最高的技能,但人才供應就是不足夠。
他說,當銀行將商業營運和科技功能結合在一起運作,方顯現出新加坡的優勢,例如將整個區域的財富管理和消費者銀行業務以本地爲總部,並結合科技團隊形成強有力的組合,在這裏打造出供全球市場采用的數碼框架和流動方案。
由金管局、勞動力發展局和IBF主導的金融科技實習與培訓計劃(TFIP)今年將擴大超過一倍,與20多個金融機構合作,提供400個實習機會,並加入五個新的職能跑道,包括數碼行銷、商業分析、科技産品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