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多月,股市一直在投資者“放下通脹隱憂”和“再度擔憂通脹”之間搖擺漲跌。
美國的通貨膨脹到底造成哪些“隱憂”?如何影響投資走向?
投資者在憂與不憂之間,又該如何保持平衡,不溫不火地抵禦通脹風險?
5月12日,美國公布4月份通貨膨脹數據,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物價環比上漲0.9%,創1981年來最大單月漲幅,一舉將4月份同比漲幅從前月的1.6%推高至3%。
當天,美國三大股指均大跌逾2%,反映投資者通脹預期的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沖到1.69%的六周高點。
隔天,本地的海峽時報指數假日休市,14日重開後也跟進大跌2.2%,創近一年最大單日跌幅。
個把月來,左右股市走勢的主要因素總離不開“通脹隱憂”,因爲跟美國通脹走勢挂鈎的正是聯邦儲備局爲市場注入龐大流動性,支撐著全球股市的“量化寬松”。
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財富管理首席投資總監布思哲(Steve Brice)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聯儲局4月份的會議記錄顯示,已有官員有意探討削減量化寬松。若短期通脹壓力再上揚,將鼓勵更多官員在未來數月開始探討,最早今年底就啓動。因此,美國通脹數據和官員的言論,務必緊密追蹤。”
對通脹的擔憂如何影響資産價格?IPP執行財務顧問連偉前解釋,首當其沖的是債券,尤其較長期的債券(由于收益率上揚致使價格下挫)。一些依靠未來盈利的投機型股票,例如小型科技股也將因爲未來現金流須面對更大折價而下挫。“一旦通脹飙漲的可能性更大,整體股票的前景將隨著貨幣政策的收緊和經濟衰退而受挫。”
通脹上揚或只是短期現象
不過連偉前強調,這並非他的基本看法。他認爲,通脹預期長久以來都處于低水平,要轉變需要一段時間,幾年後或許可能發生,但目前不必擔憂。他相信央行有能力避免通脹一發不可收拾。
華僑銀行(OCBC)投資策略執行董事華素梅農(Vasu Menon)也認爲,美國目前的通脹上揚是短期現象,由于去年同期比較基礎低,未來幾個月還會走高。物價上揚主要因爲暫時的供應短缺,例如晶片短缺影響汽車生産,造成二手車價飙漲。
美國大手筆的冠病抒困支援也造成人力短缺,影響産量,推高價格。布思哲說:“一些人在施打疫苗前不願回返職場,這股情緒在一些國家如美國更被非常優惠的抒困金放大了,造成薪資上壓。這些問題或會延續至第三季,第四季應該會見頂。”
華素梅農仍警惕,市場認爲通脹上揚只是過渡現象的觀點,最終卻可能是錯的。
首先,冠病後經濟複蘇的強度可能遠超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當時的複蘇勢頭被歐洲、中國和新興市場之後各自出現的危機擾亂。因此,這次需求複蘇對價格的上壓可能比當時更大。
其次,全球央行和政府在冠病危機推出的貨幣和財政刺激規模遠超全球金融危機,美國政府單單今年推出的6萬億美元新配套,規模之大在二戰後從不曾發生。
連偉前則警惕,投資者不該因爲幾個高通脹數據而惶恐,須慎防的風險其實是人們若對央行控制通脹的能力喪失信心,將可能導致“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反而讓通脹一發不可收拾,繼而迫使央行收緊政策,觸發經濟衰退。
基于通脹上揚較可能是短期現象,布思哲看好經濟擴張還會持續好幾年。這意味著市場任何短期的疲弱較可能是買進的機會,而非值得擔憂的現象。
他建議下來一段時期平緩地投入資金,在股市下挫或債券收益率飙高時加大籌碼。“這意味著我們不會抓到最佳時機,但也不會被市場情緒和負面觀點拉扯而亂了分寸。要謹記,人類的思路總是偏向關注負面論點,我們的投資策略必須抵擋這種偏見。”
專注于長期觀點隨機應變
華素梅農也認同,經濟前景仍正面,政策仍利好,從曆史數據看,股市接下來還是能給予回報,但不會像過去14個月般強勁。投資者須准備面對通脹恐懼顯現時,出現更多波動和短期盤整。“一個策略是將新的資金分幾個月進場,不要一次過投放。”
連偉前說:“我會選擇忽視市場波動,雖然那很難。過去兩周,我們已看到關于通脹的觀點轉變得有多快,一些資産類別這周還受追捧,
下周就變輸家。”
他建議投資者把這些雜聲放兩旁,專注于長期觀點。如果相信通脹將一發不可收拾,就采取防禦策略。如果跟他一樣不相信,則繼續投資撐過當前動蕩。
防通脹風險 投資組合宜增持對沖工具
基于通脹風險已是市場焦點,專家建議投資組合增持一些對沖風險的工具。這包括小心挑選估值具吸引力和盈利能力佳的金融、商品及能源股,同時找尋在成本上揚中有較強定價能力,盈利率堅韌的公司。
華素梅農說:“商品領域值得關注,因爲隨著經濟重開,複蘇上軌,商品需求正上揚。事實上,商品價格上漲也是推高通脹的因素之一,因此投資于商品是對沖通脹的有效方式。除了特定股票,也可考慮比較分散投資的單位信托基金和挂牌基金。”
不過,他提醒投資者不要過度投資,畢竟該領域較受投機活動沖擊,價格經常大幅搖擺,激烈波動。
布思哲也說,商品不是對沖通脹的完美工具。不過目前更有趣的是觀察各種宏觀因素是否將推高商品價格。當中,轉向較潔淨能源的趨勢對各種商品有顯著影響,例如交通工具電動化將提高銅需求,核能發電趨勢卷土重來可提振鈾需求,氫燃料電池(hydrogen fuel cell)的普及則有利白金。
專家:投資組合可配置5%黃金
他指出,長期來看,黃金一般上較能維持購買力。渣打預測黃金價格受低收益率和美元疲弱推動,未來12個月的目標價2000美元,建議投資組合配置5%的黃金。
華素梅農說,隨著局勢不明朗已變成新常態,投資者持有一些黃金是合理的,可對沖不明朗因素,是有用的分散工具。
“金價3月底至今已回彈12%,接下來上升空間或許有限。經濟持續複蘇,通脹預期和債券收益率都看漲,將讓黃金有所失色。我們預計未來12個月,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將從1.6%升至1.9%。”
連偉前則偏好與通脹挂鈎的債券(inflation-linked bonds),以防通脹真的高于預期。股票方面,他建議加磅銀行和商品這兩個可從通脹環境獲益的領域,但還是要維持分散的投資組合。
加密貨幣未必保值避險
即使過去一個月大幅下挫,加密貨幣價格這一年來仍顯著上揚。尤其老大比特幣(bitcoin)和老二以太幣(etherium),由于供應有限,不像其他貨幣那樣大肆擴增,因此被一些人認爲是可取的保值工具,甚至可替代黃金捍衛購買力的傳統角色。
然而,受訪投資專家都不認同這個觀點。
布思哲說,雖然有人認爲更多機構接納加密貨幣,爲它們成爲投資組合的重要資産類別提供基礎,但監管環境的不確定和估值指標上的挑戰讓它們的前景高度不明朗。投資者就算持有也應少量,確保萬一跌得一文不值時,不會影響長期投資目標。
華素梅農指出,中國近期嚴禁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的開采和使用,導致價格重挫,已讓比特幣的可交易性受質疑。
他說:“當美國通脹上揚,比特幣卻從4月中曆史高點重挫近50%。它顯然不是一個好的通脹對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