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心 報道
一項調查顯示,本地供應商若無法達到跨國企業客戶定下的節碳減排目標,可能被停止合作,並將失去每年共1466億美元的海外商機。
根據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的最新調查,91%在新加坡有供應鏈的跨國企業爲供應商定下減排目標,到了2025年,供應商必須減少30%的碳排放量。無法與這些跨國企業共同朝環保方向轉型的本地供應商,可能失去每年1466億美元(1940億新元)的出口收入。
其他國家和地區也面對同樣風險,受影響最嚴重的是制造業大國中國,可能失去每年總額達5123億美元的出口收入。印度和香港分別以2737億美元和2055億美元緊隨其後。
渣打銀行訪問了全球400名跨國企業的可持續與供應鏈專家,以了解12個增長迅速的新興市場在大企業減排過程中所面對的風險和商機。
受訪跨國企業表示,若供應商危害到它們的2025年減排目標,它們將停止與這些供應商合作,已有15%的受訪企業開始這麽做。跨國企業預計會停止向共達35%的現有供應商買貨。
跨國企業把矛頭指向供應商,是因爲平均73%的跨國企業碳排放總量都來自供應商。超過三分之二的跨國企業表示,解決供應鏈碳排放問題是邁向“零排放”目標的第一步,而不是先減少本身的碳排放量。
調查報告指出,64%的跨國企業認爲,新興市場中的供應商在節碳減排方面不如發達市場的供應商,因爲這些供應商缺乏相關知識和數據。所以有57%的跨國企業准備改而同發達市場的供應商合作。
此外,供應商提供的減排數據素質參差不齊,其中三分之二的跨國企業采用供應商減排調查的數據,而不是直接從供應商取得。
46%的跨國企業認爲,供應商提供的數據不可靠,是達成減排目標的障礙。
渣打銀行新加坡行政總裁兼亞細安市場區域行政總裁李福祐說:“新加坡是一個有數千家跨國企業設立辦事處的全球貿易樞紐,節碳減排的機會很多,不容本地供應商忽視。若要從中獲益,整個生態系統必須合作。”
渣打銀行行政總裁溫拓思(Bill Winters)認爲,跨國企業應該爲供應商提供獎勵,尤其是快速增長新興市場的供應商,以鼓勵它們開展減排計劃。政府和金融領域也應該提供合適的基礎設施和資金。
報告還說,大約45%表示會支付平均多7%的價格,購買“零排放”産品或服務。
47%的跨國企業給予注重可持續性的供應商優先合作的資格,另有30%願意提供更好的價格。一些跨國企業還提供津貼或貸款給供應商,用于減排計劃或收集相關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