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著火箭上漲的高房價正漸漸成爲中國青年的夢魇。
任何人都不是傻子,即使是尚未畢業的青年也會拿著計算器敲敲打打默默計算未來。對于這批年輕人來說,買一套房需要榨幹父親母親兄弟姐妹的十二個錢包來應對首付,隨後兢兢業業的打工,直到六十歲退休,這中間的三十年裏,都要勤勤懇懇的努力工作,以此償還房貸。
不敢生病,不敢說累,甚至不敢拒絕996,這就是部分當下都市人的真實寫照。而更多的青年則發現——即使努力一輩子,也未必買得起一套心儀的房子,絕望之下幹脆選擇躺平。
與國內的一線城市相比,新加坡雖也是寸金寸土,但新加坡人卻鮮有房價壓力。
政府自行確定組屋價格、對炒房客嚴厲的打擊、低息貸款、買房補貼、炒住分家,在這套組合拳面前,新加坡的房價確實隨著城市發展而隨之高漲,但卻很少有新加坡人買不起房子。
“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的570萬人分布在724.4平方千米的國土上,其人口密度爲8357.6(每平方公裏人口)。比北京的1323、上海的3810、深圳的5398都要高。更高的人口密度,面臨的卻是更低的買房壓力。
新加坡的這種獨特情況得益于新加坡的房産政策,而新加坡的房産政策則要追溯到新加坡剛剛建立時,李光耀擲地有聲的承諾。
1965年8月9日,由于馬來西亞的排華政策,李光耀被迫宣布新加坡從馬來西亞獨立。李光耀臨危受命,成爲新加坡第一任總理。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解決了新加坡人的住房問題
新加坡華人比例接近百分之七十五,在各個方面都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李光耀也同樣如此。李光耀認爲,要想獲得人民的擁護和信任,就必須解決人民最關心兩個問題,一個是就業,一個是居住,這就是來自中國文化中的“安居樂業”。
爲此,他提出了一句非常出名的口號——“居者有其屋”。
爲了解決住房問題,新加坡提出了“組屋政策”,所謂的組屋,就是由新加坡房屋和發展委員會管理的公共住房。
理論上的組屋有點類似于我們的廉租房或者公租房,但地位卻截然不同,這些房屋並不是針對少部分人或者低收入群體,而是面向全體國民。實際上,80%的新加坡人都住在政府組屋中。
新加坡的土嶺組屋
就地位而言,新加坡的組屋其實就是我們的商品房。而新加坡的私人房(非新加坡公民也可以購買的房屋)價格其實和北上廣深類似,當然,這些私人房往往有各種各樣的設施,包括私人健身房、泳池等等。這其實就是新加坡高收入群體的豪宅。
組屋政策和普通的房産政策有很多的不同。比如,組屋由政府修建,其價格也由政府規定,一般僅有市場價的三分之一。加上來自政府的各項補助,到手的價格大約僅有市場價的五分之一。而最重要的事情是,組屋市場和私人房市場是分開的,新加坡政府又對針對組屋的炒房客重拳出擊。這就有效地壓制了組屋價格人爲的向上飛漲。
新加坡廟灣組屋區
首先,組屋只限月薪不超過12000新幣新加坡公民購買,每家每戶僅限一套。如果剛買了組屋就要賣掉,更是要面臨牢獄之災。
面對各種政府補貼和低廉的價格,新加坡一對剛剛結婚初入社會的新人夫婦,也同樣能夠獨自承擔購買房屋的花銷。舉例來說,一個月入1000新幣的家庭想要購買新組屋,那麽他們能拿到最高80000新幣的補助津貼,購買二手組屋的補助更是高達160000新幣的津貼。
實際上,僅看私人房市場,新加坡的房價其實和北上廣深沒有任何區別,只是得益于新加坡獨特的房産政策,新加坡人在購買用于居住的住房時面臨的壓力極少。
羅馬是怎麽建成的
新加坡的住房政策如今看來是一套行之有效,且雍容華貴精美異常的系統。但如此美好的政策也不是李光耀一拍腦門子想出來的。而是像羅馬一樣,一磚一瓦修建而來。
新加坡剛剛獨立的時候,經濟十分落後,人民住的房屋低矮破敗,而且由于人多地少,不少人都是一大家子擠在一間房中生活,甚至有貧窮者沒有房屋。
“人民清潔運動”中的李光耀
當時英國房屋委員會的一份報告將新加坡視爲“世上最糟糕的貧民窟,文明社會之恥辱”。根據1959年新加坡建屋發展局的一份文件,如果情況沒有好轉,等到1966年左右,新加坡兩百萬民衆中會有大概八十萬住在貧民區。
李光耀決心改變這種現狀,在他的規劃下,新加坡的建屋發展局正式在1960年成立,這也是新加坡“組屋”制度的開始。
1961年5月25日。對于新加坡的建屋發展局(HDB)而言,這是重要的一天,這天河水山貧民區發生了一場大火,將近三千棟住宅被燒毀,一夜之間就有一萬五千人無家可歸。
新加坡建屋發展局
這雖然是個壞消息,但是“凡是挑戰,皆爲機遇”。
新加坡政府在災後迅速做出反應,承諾將妥善安置住民並在7個月內修建足夠而廉價的房屋,之後的行動和他們的回應一樣迅速有力,政府修建的新房以每天3.5套的速度拔地而起。
這一次行動不僅讓人民感到了政府的決心和行動力,更讓新加坡人對政府修建的公屋放下心來。從這天起,新加坡的公屋的數量暴漲,而申請購買新加坡公屋的公民數量同樣也隨之增長。隨後,新加坡政府還推出了各種政策來對購房者進行補貼。
比較擁擠的一居室戶型組屋
在確保所有人都買得起政府修建的公屋後,新加坡政府的目光並沒有從住房上移開。而是追求起房屋的舒適度和高質量,此後新加坡政府修建的房屋不僅有一開始爲安置災民而修建的小戶型房屋。
還有兩室一廳、三室一廳、四室一廳等新戶型,規劃中的社區也愈發完善,大型商場、醫院、學校、社區客廳應有盡有,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就曾爲新加坡新修建的組屋驚呼,“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是豪宅嗎?”
榜鵝水濱台組屋
順便一提,住房公積金制度其實就起源于新加坡,其建立的本意是爲低收入群體湊出首付。在新加坡,所有人都有一個公積金賬戶,每個月由雇員和雇主各繳納工資的5%,在購房首付時可以取出使用。
掃清障礙:土地與投機
新加坡的房産政策能推行得如此完美,和新加坡強硬的土地政策密不可分。畢竟修房就需要土地,土地問題不解決,修房也是無稽之談。
李光耀認爲如果土地歸屬于個人,會嚴重的阻礙新加坡的發展並降低政府建設的效率。當政府修建地鐵等公共設施時,不僅這些土地擁有者能夠躺著賺一筆大錢。而且在修建之前還要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來和土地擁有者扯皮。
爲了能快速地從私人手中征用土地。1966年新加坡通過了《土地征用法》。該法規定,新加坡政府有權在必要時,爲公共用途強制征用私有土地,並給予土地所有者補償。這個補償的具體價格,是1973年的土地價格,而不是當時的市場價格。
這就爲住房政策的發展推行掃清了一大障礙。至于另外一大障礙,也就是投機者的有意炒作,實際上這也是如今中國房價高漲不止的原因之一。面對這些炒房客,新加坡政府也有完善的應對。
假設新加坡政府修建的房屋被這些炒房客們惡意地炒作,最後房價飛漲,完全超過了新加坡普通百姓的支付能力,那麽新加坡政府就完完全全可以視作是爲這些炒房客辛苦做嫁衣了。
因此,新加坡政府對于炒房者和投機者有嚴格的限制。做到了“組屋只能用來住,不能用來炒”。
首先,購買組房必須以家庭爲單位進行申請(對單身狗不友好),一家一套,絕不允許多買,而且買了就得住,不住就罰款。
其次,組屋在購買之後,五年之內絕不允許出售,如果想要更換更大更好的組屋,也只能在五年後才能購買,且必須將現有的組屋退出,維持一家一屋的原則。
最後,組屋只有本國國民才有資格購買組屋,且有嚴格的收入限制,低收入家庭只能租賃,中收入家庭可以購買,高收入家庭則沒有購買組屋的資格。
在李光耀安的規劃下,新加坡的住房問題得到了較爲妥善的解決,新加坡也是世界少數的沒有住房壓力的發達國家。
文:未定
地史館原創,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