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疫情推進的居家學習模式下來會成爲正規教育的常態。所有中學、初級學院和勵仁高中將安排定期的居家學習日,實行結合居家及在校學習的混合式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不論是拍攝視頻推廣心理健康,或集結健康飲食的食譜,裕華中學學生在每兩周一次的居家學習日,可利用“自由時間”開展感興趣的專題項目。
冠病疫情推進的居家學習模式下來會成爲正規教育的常態。所有中學、初級學院和勵仁高中將安排定期的居家學習日,實行結合居家及在校學習的混合式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校根據情況決定居家學習日的頻率和規劃,以及自發學習(Student-Initiated Learning)的時間分配。
計劃原定從今年的第三學期開始,不過教育部受詢時指出,爲了讓學校更好地應付因疫情而增加的工作量,各校可選擇把定期居家學習日,延後到明年開始。
配合混合式學習,教育部也加速落實讓全國中學生備有個人學習電子配備的計劃。到了今年底,所有152所中學的學生會有一台筆記型或平板電腦。截至今年6月,58所中學的學生已獲得電腦。
盡管定期居家學習原定這個學期開始,一些學校早在今年初已逐步落實。
裕華中學校長馮振傑受訪時指出,校方在今年第一學期先爲學生安排工作坊。學生每兩周的星期五回校,不過不是上平日的科目課,而是由教師開辦的工作坊,從中學習科技技能、網絡安全、時間管理等內容。
“從去年的居家學習體驗,我們發現一些學生缺乏所需的科技能力,未必懂得使用谷歌平台的各項功能、轉換文件程序等,以致未能准時交作業。經過指導後,學生今年在提呈作業方面,以及時間管理上比較沒有問題。”
第二學期開始,學生每隔兩周五在家學習。上午7時30分至8時,學生先與同學和班主任線上交流,接下來一天就根據時間表,進行教師安排的作業。每次輪流安排兩個科目的活動。最後,他們可利用自發學習的時段來開始做他們感興趣的專題。
馮振傑說:“我們希望讓學生明白居家學習日是學習的一天,不是假期,因此要求他們早上簽到,與級任班交流。我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也得提供一個有規劃的框架。
“自發學習的時段給學生探索的空間,根據興趣開展有意義的項目,可獨立或以小組進行。我們從中也看到學生對不同課題的熱忱,打算年底展出學生作品。”
美雅中學則在第一個學期先讓學生回校試行居家學習,讓他們熟悉流程,教師也可協助有技術問題的學生。
第一學期“試跑”後,學生第二學期起每隔兩周的星期五在家學習。他們上學生學習平台查看教師指定的任務,自行學習。中三學生則多了一個小時的自發學習時段,可根據任務單選擇想進行的活動,包括設計實驗、學習語言、設計“模因”(meme)等。
讓學生發掘興趣 從中探索職業選項
資訊科技部主任蔡志豪指出,學生不必局限于任務單的活動,可自由提出點子,目的是讓他們享受獨立學習的過程,不是用來評估能力。當然,任務的設計得要求學生展示簡單的成品。例如:想學習語言的學生,可用所學的語言錄制一段自我介紹的視頻。
“我們希望讓學生去發掘興趣,從中探索職業選項。混合式學習給學生更靈活的空間,讓他們明白學習不局限在課室。效果會因人而異,一些學生喜歡這樣的方式,覺得有更多時間消化學習內容。一些學生在家學習比較難集中,我們也根據情況讓學生回校自主學習。”
教師則利用居家學習日與同事進行專業交流,分享教學心得。
學生自演自拍短片 鼓勵青年學習抒發情感
侯靜頤(16歲)關注青年面對的壓力,決定自演自拍短片,希望提高同學對心理健康的意識。
這名裕華中學中四生上學期利用自發學習的時段與同學寫劇本,並在課余在校園拍攝視頻,還請校長和教師“友情客串”。
也是戲劇學會會長的侯靜頤想通過短片,鼓勵年輕人學習抒發情感。
對她而言,居家學習的幹擾與“誘惑”比較多,成效不如在校上課有效。但她支持讓學生有自發創造與學習的空間。
“我們可以去接觸不一樣的學習,不局限在課本知識。”
裕華中學華文教師胡龍梅指出,課堂教學和居家學習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來安排活動。
“教導新的內容與技能時,或須要學生深入討論和互動時,我會在課堂進行。當要讓學生運用所學技能,或進行自主學習任務,這些活動就可以安排在居家學習日。”
她舉例說,中一快捷課的其中一篇課文要求學生設計遊覽新加坡景點的日程。她讓學生在居家學習日進行,根據她提供的內容上網查看景點的信息後,再把行程設計成電子海報。
學習平台分享海報 同學間可實時互評
學生上學習平台分享他們的海報,同學之間可以實時互評,這在傳統的課堂上比較難做到。
鄭詠華(50歲,經理)的兒子就讀美雅中學二年級。她發現兒子挺期待雙周一次的居家學習,覺得時間安排比較靈活。
“兒子已有學校提供的個人iPad,電腦也安裝了管理應用程序,可限制學生登錄的網站,所以我不擔心上網學習會影響課業。我們也向孩子灌輸良好的習慣,所以他挺自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