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惹卡峇雅顯示了各民族特征的跨文化融合狀態,通過時間的洗禮,其實是可以和諧共處的。
繡花娘惹卡峇雅。(作者提供)
東南亞地區有許多族群,並都擁有獨特的文化和特征,其中之一被稱爲“土生華人”。
土生華人是指在15至17世紀之間,東南亞早期的中國移民跟當地人結合之後所生下的後代,定居點包括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和槟城、新加坡及由荷蘭人控制的爪哇島和東印度群島(現爲印度尼西亞)。該族群保留華人、馬來人和西方人的文化,形成獨特的風景線。它是一個文化交融體,也是這區域的活化石。土生華人保留大多數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例如祖先崇拜),吸收馬來人的語言和文化,又因財富和政治地位使然,較早地得到留學歐美的便利,接受西方文化。
在新馬一帶,土生華人也稱爲“峇峇”(Baba,男性)和“娘惹”(Nyonya,女性),文化上,至今保留馬六甲蘇丹王朝曆史狀態。他們的傳統服裝,比如女性服裝,“Nyonya Kebaya”或譯爲“娘惹卡峇雅”,具有獨特的特征。
娘惹卡峇雅源自娘惹最初的服裝“Baju Panjang”,意爲“長衫”。這是一種長至過膝的連衣裙,通常內有搭襯裏衣,帶有明朝女服特色。當叫做Rubia的布料由歐洲殖民者引入東南亞時,當地人意識到,Rubia看起來像紗布,但即使經過大量刺繡,它也不走樣。它很快就取代了原本的材料,這之後,花樣繁多的繡花娘惹卡峇雅逐漸取代了長衫。
手工刺繡圖案精美
娘惹卡峇雅以手工刺繡圖案聞名,結合中國和馬來元素的圖案,以峇迪紗籠或中國絲綢作爲下半身長裙的材料。整套娘惹卡峇雅包括:上衣、小衣、胸針、紗籠和銀制腰帶。娘惹穿這套服裝時,搭配彩色串珠鞋和手工串珠小手袋,才算完整。
串珠鞋或“Kasot Manek”珠子鞋,制作過程需要熟練的手工和無限的耐心。娘惹們將波希米亞(今捷克)生産的細切面玻璃切成每顆只有不到1毫米的小珠子串起來,縫在畫布上,以不同顔色的珠子編出美麗繁瑣的圖案。
早期,來自富裕家庭的娘惹擁有至少一套由黃金和鑽石制成的胸針。現代娘惹卡峇雅采用紐扣以方便使用,而不再佩戴三個胸針來固定卡峇雅和避免走光。
娘惹卡峇雅的下半身是紗籠,受馬來或印尼人影響,紗籠上的圖案是峇迪蠟染傳統藝術。
南洋天氣炎熱,娘惹卡峇雅的面料通常是瑞士薄紗或玻璃紗(Voile,又稱峇厘紗),這些是高品質面料。有時,她們也會使用朝鮮和日本面料;絲綢、棉布、尼龍或聚酯等,也是常見的面料。受到殖民者的影響,娘惹也使用歐洲進口的面料。
娘惹卡峇雅吸引人的部分是精美的刺繡。它采用中國傳統的手工刺繡和镂空技術,繡有花卉、動物等帶有吉祥意味的圖案,極有中華傳統文化韻味。那些手制娘惹卡峇雅的裁縫通常使用老式縫紉機來制作,它可以縫紉出很小的圖案,看起來極其生動。這是一個需要耐心的繁瑣過程,制作精美的刺繡就像使用線來繪畫。對經驗豐富的裁縫來說,一件娘惹卡峇雅需要至少一至兩個月才能完成。娘惹卡峇雅的圖案通常是植物、昆蟲,鳥類和其他自然圖形;也會使用中國風格的圖案,如龍鳳、牡丹、蓮花、八仙等等。由于受馬來文化影響,娘惹服上的空間會填有幾何圖案。這與中國美學中注重空靈、留白的傳統又有所區別,體現一種土生華人的審美觀。20世紀初期,許多娘惹被歐洲元素所吸引,在她們的服飾上開創了嶄新的設計,如歐式圖案、白色蕾絲花邊卡峇雅等等。
娘惹卡峇雅吸引人的部分是精美的刺繡。它采用中國傳統的手工刺繡和镂空技術,繡有花卉、動物等帶有吉祥意味的圖案。(檔案照)
反映土生華人複雜的曆史
如果我們不了解傳統服裝的含義,那麽它可能僅被視爲色彩鮮豔的服裝。但是,一旦了解了其背景,它便是一件有形遺産。其價值不僅在于美觀性,娘惹卡峇雅更記錄了自15世紀以來多種族婚姻帶來的文化混合,其曆史價值不容忽視。
從娘惹卡峇雅豐富多彩的圖案和色彩來看,它們似是非常矛盾的組合,例如綠和紅,粉和紫,橙和棕,黃和粉,藍和橘。盡管乍看有種不協調的感覺,但穿在娘惹身上看起來卻很和諧。這是奇怪的事實,但從中可以看出土生華人複雜的曆史。
10世紀,最早在馬來群島定居的中國移民來自閩粵兩省。15至17世紀,明朝皇帝解除海禁恢複貿易之後,大量華人移民到馬來群島。15世紀初,馬六甲蘇丹王朝與中國建立密切關系,鄭和在1405年至1433年之間到馬六甲五次以上。跟他一起來的仆人、信徒和貴族定居在馬六甲,最終,後代成長爲土生華人。19世紀,中國大陸經濟困難,另一批大部分來自閩粵地區的中國移民湧入馬來西亞、印尼和新加坡。他們中也有人跟當地馬來人結合,這些下一代也被稱爲土生華人。隨後,土生華人在馬來西亞、印尼和新加坡之間遷移,導致這些國家的土生華人之間的文化有高度相似性。由于曆史和政治原因,土生華人和其他努沙塔拉華人被歸爲一個種族,即華人。
由于制作過程繁瑣,一直以來,娘惹卡峇雅的價格始終保持在女性傳統服飾的高端地位。以前只有娘惹穿著娘惹卡峇雅。直到今天,對于新馬一帶其他種族的女士,尤其曾是海峽殖民地(馬六甲、槟城)的華裔來說,即使他們不是娘惹後裔,娘惹卡峇雅仍是廣受喜愛的正裝,它是晚宴、婚禮等正式場合最受歡迎的服裝之一。
娘惹卡峇雅不僅是一種傳統服飾,也成爲許多當地藝術家的主題。他們以其作爲藝術品主題,例如圖畫、攝影作品等。此外,它也被本地作家們用以體現和強調文章的本地化。早在1932年,就有丘士珍寫《峇峇與娘惹》,1954年,方北方出版《娘惹與峇峇》;1971年,馬侖寫《娘惹妹》,這些小說都有篇幅描寫峇峇與娘惹這個族群的生活方式、服裝打扮等。
以“娘惹文化”視之
對單一民族而言,族群認同感似乎沒有那麽複雜,它指的是個人對自己所屬族群的認知和感情依附,也是一個族群對自我的身份確認。作爲一個跨文化或轉文化、跨種族而形成的族群,峇峇與娘惹的族群認同感傾向于哪種文化呢?
幾百年來,峇峇與娘惹傳承和保留自己的文化,並將它作爲整個族群的一種標志,每個族群的文化都是身份認同,也是族群存在的必要條件。在過去,峇峇與娘惹不跟其他族群通婚,伴隨著時代的腳步,通婚無可避免,這導致他們流失了很多娘惹文化和語言的傳承。這族群是誕生于數百年前的曆史産物,他們的文化是由不同文化融合形成,我們應以“娘惹文化”視之,尊重他們的原生文化、語言、習俗等,而不是將他們當作中華或馬來文化的支流。
通過對娘惹卡峇雅的研究,可發現它顯示了各民族特征的跨文化融合狀態,通過時間的洗禮,其實是可以和諧共處的。跨文化融合的魅力,在藝術家、作家筆下,也明顯獲得另一個出口,還得到民間的創新使用,文化融合和認同,在曆史長河中,是一種自然的過程。對于時尚和傳統服飾的研究者來說,娘惹卡峇雅無疑值得做更深入的探討。
文:菲爾
如何優先看到“新加坡魚尾文”內容?從“訂閱號消息”點擊“新加坡魚尾文”進入我們的公衆號點擊右上方按鈕將“新加坡魚尾文”設爲星標⭐
新加坡魚尾文已開通視頻號
用微信掃一掃 關注新加坡魚尾文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