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陝西乾陵旅遊歸來的人難免會惆怅,大家所能見到的僅僅是皇家陵園外圍的一些宏偉建築,可真正的地宮、陵寢又是如何呢?陵墓裏的寶貝又是些什麽呢?
與其放在墓坑裏爛掉,不如挖掘出來
曾主持西安半坡遺址和法門寺挖掘工作的陝西省考古學會會長、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長石興邦先生表示,他對乾陵的態度一直是主張發掘,他告訴記者,建國後考古勘查證明,乾陵墓道全部用石條填砌,層疊于墓道口直至墓門,共39層。各層石條均用鐵拴板固定,並以鉛灌縫。陵墓四周沒有盜洞,墓道的石條和夯土仍爲原來合葬武則天時的樣子。因此,乾陵有幸成爲一座至今未被盜過的帝王墓。那麽墓葬裏的屍骨,各種金銀器、陶器、木器、絲織品都是極具考古價值的,能幫助我們後人更好地了解唐代的曆史。雖說陵墓修築得很結實,可是現在墓坑裏到底是怎樣的情況誰也不知道,地震、黃土土質、氣候都可能對墓坑裏的東西有影響。而近40多年來,考古界對南唐二陵、明定陵、法門寺地宮、秦公大墓的發掘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專業水平和現代的科技水平完全能夠勝任對乾陵的發掘工作。雖然出土後也有爛的可能,但與其讓這些東西放在墓坑裏爛掉,還不如挖掘出來呢!
“在國際上,像埃及帝王谷的法老陵寢,即我們常說的金字塔也都是開放的,所以乾陵的發掘應該是可行的。”石興邦先生說,“我們應該好好利用古人留給我們的遺産,如果墓坑裏的屍體防腐做得不錯的話,完全可以利用屍骨,將武則天、唐高宗的相貌複原。可如果受一些地質、氣候條件的影響,墓坑裏的屍骨都朽了,呈面粉狀的話,也就無形可考了!”
在科技條件局限的情況下,不挖掘比挖掘好
既有陝西省的考古專家一再呼籲挖掘,也有不少國內的考古專家提出質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劉慶柱所長就反對陝西乾陵的挖掘。他指出,關于乾陵挖掘的申請,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陝西省文物局、陝西省政府向國務院申報過數次。國務院爲此還專門組織過專家研討,他本人就參與過當時的研討。針對地震、黃土土質、氣候對乾陵的影響,當時與會的權威考古專家一條一條給駁了。至今考古界老一些的專家都不同意挖掘。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教授宿白也一再強調,對祖先留下的東西要慎重。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的絲綢,至今仍存放在冰箱裏不能拿出來示人,不是足以說明保護條件不過關嗎?劉慶柱所長還告訴記者,世界考古界的普遍觀點是,在科學技術條件還有局限的情況下,不發掘要比發掘好,因爲相對而言,地下1000多年的微環境還是穩定的。他本人也專門到過埃及的帝王谷考察過,發現埃及政府對帝王谷的挖掘還是非常審慎的,挖掘更多的還是陪葬墓,並非人們想象的,對法老的墓發現一個、挖掘一個。
(唐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