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香港的高樓林立讓人感到冰冷生畏,那麼,和高樓一樣密集分布的香港美食,卻能讓人瞬間暖到胃裡。
香港街頭美食的種類很多,要是編進相聲報菜名兒裡,不知道要說報多久:雞蛋仔、碗仔翅、臭豆腐、魚蛋、砵仔糕、牛雜、格仔餅、炸魷魚須、燒賣、煎釀三寶、腸粉、貢丸、糯米糍……
它是世界各地吃貨的天堂,也是很多廚師夢想起飛的地方。透過「廚四代」曾耀文那港腔與京腔交融的普通話,你或許可以理解到,香港美食背後,廚師的故事。
現.任深圳JW萬豪酒店中餐行政總廚
曾.任職北京香港美食城
曾.任職香港金冠酒樓
深圳五星總廚俱樂部會員
祖孫四代皆廚,牽出香港100年美食軌跡
曾耀文的香港普通話,是從1990年開始染上京腔的。那時候,正值粵菜大發展。他經過朋友介紹,來到北京主理一個香港美食城。當時北京有「三刀一斧」(出品和消費高端)的說法,曾耀文主理的香港美食城,佔據其中一「刀」。
巧的是,曾耀文出身「刀王」世家。祖孫四代從廚之路,能牽廚香港100年美食軌跡來。
40年代,香港美食還是以流動餐車的形式存在。爺爺在酒樓任職,是當時廚界頗受尊敬的「刀王」。
60年代,香港經濟蒸蒸日上,主要的美食商圈已基本成形,並且有了平、靚、正的美名。爸爸師從爺爺,也是一代「刀王」。
再往前追一點,19世紀初,正是香港開埠前後。在人們夜以繼日找生活時,太爺爺用毛筆字,抄寫下滿漢全席菜譜。如今墨汁早已乾了,靜靜收斂著那份廚師世家的榮耀。
90年代,曾耀文因為「考不上大學」,也因為冥冥之中的家族血脈相承,走進了當時被稱為香港「廚界少林寺」的金冠酒樓,開始了廚藝生涯。
調整心態,化解家族盛名下的質疑和壓力
「那是不是意味著,廚藝之路上,你可以比別人少付出很多?」像紅廚網記者這樣的質疑,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對此,教養,讓曾耀文沉穩和內斂,絲毫不慍怒。
他從小看著爺爺、爸爸切東西,曉得功夫和名聲,都是「苦」出來。他們的心思很簡單,只要得到同行、老闆的認可,能夠保住工作、養活家人。他們生於憂患,因此磨礪出更驚人、純粹的廚藝。
而年少就開始跟行里的長輩打交道,他有幸耳濡目染老一輩香港廚藝人的廚藝和廚德。
「他們對自己要求比較高。師傅傳授的東西,他們一定要演繹出來,包括材料、刀工、火候,一定要一、二、三、四認真去做,絕對不會偷工減料。老藝人,最注重的是食物吃到嘴裡的享受,而不是花哨的外觀。」
用記者「提煉」的說法是:在長輩們的幫助下,他學到廚藝路上最寶貴的東西——謙虛、勤勉、執著、純粹。他的原話則要單純得多:「因為怕長輩說自己沒學好,丟臉。所以,我會比較踏實去學東西。」
從零學起,刀工、心算的傳承……
長輩們都很願意給他指點,這使得他從廚之初少走了許多彎路。但哪有可能別人給你動動嘴皮子,就能不飛吹灰之力做出一桌好菜來?出身廚師世家,照樣地從零學起。
7歲的時候,爺爺和爸爸總會把雞骨頭剔出來,再把肉端給他。他哭著不幹了,覺得少了骨頭,雞就不完整了。後來他紮紮實實地學會了,看似稀鬆平常「剔雞骨頭」背後,那套系統的刀工,受用至今。
在這套刀工之下,一隻雞,從宰殺活雞,到切片、切條,刀工要麻利,在香港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效率為王。剔骨後,肉不能粘在骨頭上,控製成本、保證出品外觀。雞、鴨、鴿子、魚、螃蟹、海螺……沒了刀工,香港美食就會變了樣。
在叔伯長輩的帶領下,曾耀文側重學習炒鍋手藝。
就說炒魚球(魚塊),對於時間的算計,簡直就是心算。要算魚肉泡在油鍋裡的時間、控掉油後在鍋裡翻炒調味的時間;魚出鍋後,表面70-80度,慢慢往裡滲,滲多久魚才會全熟,連這個時間也要算。完美的結果是:魚剛送到客人桌上,剛剛熟透。
「我畢竟還是後輩,功夫遠沒有長輩們那麼深。並且,從父親開始,難免摻入了一些西餐現代元素在裡面。但是,有一些老技術,還是得到了傳承,到現在自己還可以用得上。」曾耀文總是保持平和。
香港與大陸廚藝環境的比較
1990年,曾耀文走出香港,來到北京,後來又走過很多地方,直到在深圳萬豪酒店任職行政總廚至今。大陸地廣物博,菜系、風味、食材之多,讓他興奮。他細心鑽研,星星點點地把精華融入到自己的手藝裡。
同時,他也越來越多地體會到,香港與大陸廚藝環境的差異。
味道:大陸變化快VS香港重傳統
經濟高速發展、人員遷徙加劇、網際網路新玩法的加入、川湘菜大行其道,都使得大陸餐飲市場流變非常快。有的廚師會被要求,每週都要出一定的新品。再加上建國之後,陶陶居、廣州酒家等許多老一輩廚藝人不在了,手藝、文化失傳,因此,有時候菜品創新會顯得沒有根基了。
而在香港,雖然世界各國美食遍地,也慢慢加入了一些川湘元素。但總體上,經典廣東菜仍然有著最重要的位置。注重傳承的香港廚師,更是寵出了對經典老味道特別偏執的食客。
人力:老廣手工包點多過香港
然而,曾耀文理性地看到另一個面。其實,大陸地區也有做得好的地方。尤其是老廣州,一些茶餐廳的點心,手工包製的精緻度和味道,比香港還高。因為人力成本還是可控的。
而香港是世界上生活成本最高的地區之一。師傅在製作點心時,批量半成品的運用越來越多。人力成本壓不住啊,沒辦法。這個情懷偏重的廚四代,為此感到絲絲的遺憾。
交流:雙向兩岸交流,取長補短
曾耀文見證了,兩岸的廚藝交流,從單向變為了雙向。他從廚時,正是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大批內陸廚師去香港學藝。現在,很多香港廚師像他一樣,主動遷移到內陸就職。
經過多年的交流,香港廚師做事情,不偷工減料,說一不二的責任心,都慢慢輸入了起步較晚、傳承斷層的大陸廚師群體當中。
而隨著大陸廚師群體的成長,香港廚師在內地沒有那麼「稀罕」了。另一方面,香港相對機會飽和,香港廚師在內陸可以得到新的發展機會,又何樂而不為呢?
記者手記
訪談進行時,正是年末忙翻天的時候。曾耀文幾次為自己「不交作業」道歉不已。言語之間,謙虛有度。出身名廚世家,「飛揚跋扈」這個詞距離他太遙遠了。
可是,究竟是什麼樣的「名廚世家」?在祖、父輩的年代裡,沒有這樣那樣「XX名廚」頭銜,也沒有人去追求那些頭銜。他們只是用一輩子的兢兢業業,維持生計的同時,也維護了香港廚師的聲譽,寵溺出對於老味道、好味道特別挑剔的香港食客,延續著這座國際大都市裡,人間煙火的,味道。
一位廚界老師傅一看曾耀文的作品,就說:這裡邊有功夫!很多人都不會做這些菜。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曾師傅的作品吧。
【曾耀文紅菜】
金湯蟹肉燴官燕
註:點擊菜名或圖片均可查看具體做法
荷香焗乳鴿
註:點擊菜名或圖片均可查看具體做法
鮮蝦湯過橋象拔蚌
註:點擊菜名或圖片均可查看具體做法
濃湯海鮮泡飯
註:點擊菜名或圖片均可查看具體做法
骨香多寶魚
註:點擊菜名或圖片均可查看具體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