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的新加坡,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國家。1965年新加坡剛剛獨立,還是一個什麽都沒有的彈丸小國。但新加坡人靠著自己的勤勞勇敢,愣是讓整個新加坡的經濟在短期內得到了質一樣的飛躍,迅速跻身成“亞洲四小龍”之一。
在新加坡這個國家裏面,居住著五百七十萬的人口,其中華人就占據了七成左右,高達四百二十萬華人。他們的語言系統,至今都是一個讓人覺得神奇的存在。
華人居多的國家裏面,新加坡的國語卻並非華語,而是馬來語。將馬來語作爲國語的國家中,講馬來語的卻不多,大多數人喜歡講英語。而作爲一個喜歡講英語的國家,官方語言卻有華語、泰米爾語、馬來語、英語四種。
其語言體系之混亂,不知道的人還以爲新加坡的曆史有多複雜。也就是說如果在新加坡的道路上隨便抓住一個人,這個人很可能是華人,但他未必會說華語,可能是講英語、馬來語,甚至是泰米亞語。而且他還很有可能是南洋華人,說的也許是普通話、粵語、閩南語等。
新加坡的兩代總理李光耀和李顯龍爲了語言這個問題,也是愁白了頭發。但這兩位對于新加坡該學習什麽語卻出奇一致,那就是華語。
李光耀更是在1979年就發動了“講華語運動”,希望使用華語來作爲大家的共同語言。
一直到現在,李顯龍“子承父業”,在推廣“講華語運動”上竭盡全力。這似乎讓人感到奇怪,新加坡這40年來爲什麽開始在“講華語運動”上竭盡全力呢?到底華語對于新加坡是存在怎樣的魔力?
一、守住自己的根,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講華語運動”既然是跟語言有關,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語言對于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而文化于人,又是歸屬感和認同感的臂彎。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新加坡的語言體系的曆史,說實話,除了亂,還是亂。
新加坡一般有4個族群,華人、馬來族人、印度裔和歐亞裔這些。華人如果真要細分出來比較複雜,但大多數是來自中國南方三省:廣東省、福建省和海南省。所以這個人群集結了閩南人、潮汕人、客家人、福州人、海南人,以及娘惹等等。
南洋華人這個身份包含的語言支系實在太多了,福建話、潮州話、客家話、和廣東話、海南話等等。
在新加坡的立國之初,擁有這麽多種方言並不適合新加坡發展,李光耀甚至認爲方言會導致華人之間的隔閡和內鬥。團結對于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發展,是非常必要的,更何況是對于當時還一無所有的新加坡。
所以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用了他的“鐵血手段”,開始實行了“去華文運動”,新加坡境內的華文學校都接連被關閉了,英文成了大家的學習語言。爲了以身作則,李光耀放棄了自己的方言——一口流利的福建話。
大家都開始講英語了,華人之間的隔閡和內鬥是少了,但是民族團結也少了,對于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逐漸變少,李光耀這時候也察覺到問題所在了。
語言是可以直接和文化聯系起來的,它並非只是一個簡單的溝通工具,其背後承載的是一個民族的曆史,一個文化的載體和結晶。語言是文化的一種形式,它可以直接象征文明,甚至我們可以說,語言就是文化本身。
華人如果不講華語,不就喪失了自己的文化。而一個沒有文化,抑或是沒有文化自信的國家,是無法擡頭挺胸的。
于是“講華語運動”開始在新加坡境內興起,政府出了很多鼓勵政策來推動華人講華語和學習華語,還專門打造一些說華語的電視頻道,以及拍攝華語相關的電視劇。
國父李光耀希望大家在經濟上已經過得去,不用再飽一頓餓一頓的日子裏,能夠找到自己的文化認同感。因爲他認爲新加坡人如果不會講華語,一定會追悔莫及。因爲語言是自己的根,李光耀說:“你要了解自己根。”
而李光耀之子李顯龍對此的看法也一樣,他認可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認爲只有學習華語,才能和文化建立深層次的情感聯系。
畢竟一個沒有文化歸屬感和民族認同感的人,是很難在當今社會下立足的。
二、經濟基礎決定華語“建築”
新加坡從1979年發動“講華語運動”開始,到現在已經42年過去。這項運動時隔四十多年依然被大力推廣,跟中國騰飛的經濟發展也離不開關系。
新加坡試圖廢除華語的時候,是20世紀60年代,那時候的新加坡一無所有,爲了在國際上立足、趕上西方經濟發展的快車,李光耀無奈之下才下令新加坡全部講英文。
六十年代的中國,剛剛建國十多年,比當時新加坡的情況好不了多少。然而一直到1979年,爲了促進生産力和加快現代化的步伐,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這也成了中國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
李光耀這樣聰明的政治家,自然馬上嗅到了“商機”。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這一點沒有任何人會否認,李光耀更是一眼就看出了中國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在會見了鄧小平之後,李光耀便更加堅定了讓新加坡人學習華語的決心。
當時新加坡的英文教育已經深入人心,大家對于歐美國家的價值觀都已經接受,因爲加入西方陣營,才能夠搭上歐美經濟發展的快車,實現發家致富之路。
李光耀自然也深知此理,但他知道中國的發展潛力巨大,將來勢必要實現經濟上的崛起。只要讓新加坡人知道華語具備的經濟價值之大,他們就會自動去學習華語。
對此李光耀也直言不諱,先前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國家確實更有經濟市場。但從二戰之後整個世界格局就已經變幻莫測,今天你當家,明天可能就輪到我當家。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崛起的可能,這是新加坡自己的曆史佐證的。
從二戰之後,世界的經濟重心已經有明顯向亞洲國家轉移的趨勢,亞洲國家的崛起已經是必然的趨勢。而美國和歐洲等國家推動新加坡經濟,這已經變成了曆史。未來新加坡的經濟靠的是中國和印度這兩台發動機。
印度在疫情的影響下,由于騷操作太多,如今是否還是發動機,已經是個未知數。但中國如今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其經濟的體量對于新加坡這樣的彈丸小國來說,可能不只是個發動機,還是個永動機。
當時的李光耀已經預知到了現在的中國,所以才會一直對新加坡人強調學習華語的重要性。畢竟如果會寫華文,會說華語,將來相比較其他國家的人,新加坡人在經濟貿易上就可以搶占更多商機,爭取到更多的生意。
爲此李光耀還出版了一本書,在書裏面詳情細致地闡述了自己學習中文的心得和體會,給廣大學習華語的新加坡人畫“考試重點”。
如今中國的經濟體量擺在這裏,連新加坡人自己都說,能夠學習華語並使用華語,對于新加坡商人來說,確實是一份巨大的福氣。
三、新加坡雙語優勢正在下降,講華文活動如火如荼
“講華語運動”推行的這四十二年中,對于新加坡的影響是巨大的。
新加坡的許多大學都有中文系,甚至還有孔子學院,華語教學課程在各大學校中,乃至教學機構,都是屢見不鮮的。
新加坡爲此曾經做過一個數據調查,在千禧年時,新加坡采用華語對話的年輕人大概能占到58%,通過兩年“講華語運動”的推廣之後,2002年這個占比就已經高達64%。
這樣的成果離不開新加坡政府對于“講華語運動”的大力推廣,當然也離不開新加坡人的努力學習。
不過這其中也有局限性,雖然新加坡人的華語已經能夠做到在日常溝通中沒有明顯障礙,但是他們對于華文的閱讀和書寫還是存在很大的障礙的。
畢竟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間,這其中華語在新加坡人中出現了三十年的斷層,那時候他們正熱衷于學習英語,趕上西方經濟發展的快車。
而且華語一直被看成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很多外國人在學習華語的時候都遭遇到很大的困難。
所以這也更需要政府更加锲而不舍的積極鼓勵,以及新加坡人民更加專注努力地學習。
前兩年李顯龍在“講華語運動”40周年的慶典上也提到了這點,爲此他提出的建議是現在新加坡父母,在家裏的時候可以經常用華語跟小孩子溝通,潛移默化之間,讓孩子掌握華語這門語言,也能保持孩子的雙語優勢,是一舉兩得的。
除此之外,李顯龍也提到另外一個點,隨著中國的綜合國力越來越強,國際地位越來越高,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願意去中國工作,這其中包括新加坡人。新加坡人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都需要跟中國人打交道,所以華語能力至關重要。
然而如今有將近1億的外國人在學習中華文化,漢語言文化也是在過去的十年裏面,學生的增長人數最多的一門語言文化了。
從2008年開始,澳大利亞學習漢語的人就一直在急劇增長,2016年的統計數據來看,以及比2008年翻了超過一倍,已經超過了十七萬。而俄羅斯早在2019年就已經將漢語言文化列爲高考科目了。
並不是只有新加坡人看到了中國這頭雄獅的無限潛力,世界上很多國家都看到了,李顯龍也提醒到:新加坡的雙語優勢正在逐漸減弱。
至于如何有效提高新加坡人民的雙語優勢,恐怕只靠新加坡人民努力學習華語是不夠的。後續還是要靠新加坡出台更多政策來推廣華語運動。這也是在這42年的新加坡曆史中,很多運動都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但“講華語運動”卻依然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的原因。
如今新加坡人民在學習華語遇到的最大的挑戰是缺乏使用華語溝通的環境和機會。但相信新加坡政府很快就會推行具體方案去解決這個問題的。畢竟講華文運動對于新加坡來說,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