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就是差異化。這包括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時間上迥異于時下,過去的或未來的。空間上,離開常駐區域,從城裏到鄉下,是謂鄉村旅遊;還有去異地、異國。
旅遊就是特色化。越是非同質化、獨特的産品,越是別具一格、獨步天下,越是具有市場壟斷性,越是容易形成自己的獨特品牌和文化影響力。
無論是差異化還是特色化,都離不開創新。創新是旅遊企業安身立命、特立獨行、持續發展的唯一動力和路徑,因爲隨著這些年的旅遊大發展,一流資源已經開發殆盡,剩下的劣質化、雷同化資源,必須生發頂級的、無與倫比的創意,才能形成創造力。況且,即使好資源,如果不創新,遲早也會成爲明日黃花,被市場所淘汰。當下,大多數景區和文旅項目亟需創意性提升。
資源第二,市場第一。資源有限,創意無限。這種創意首先要契合市場,其次要基于資源,第三是源于文化,第四是賴于科技。
文 \ 高舜禮
來源 \ 新旅界(LvJieMe dia)
【正文】
創新是一個好詞兒,但內涵要求比較高。
我個人感覺,創新的內涵應比改革還高。改革是指改掉弊端、革除痼疾,實施不同于既往的新政。例如,某企業進行一些改革,其它企業也如此去做,我們都可稱之爲改革;而創新的要求就高了,還有一種獨創性的意思。一個企業的新舉措叫創新,相鄰另一企業再如法炮制,未必就被視爲創新了。
從這一點上說,中國旅遊業是否就極少有創新呢?情況並非如此。作爲一個地域和市場都很大的國家,中國旅遊業在崛起之中的創新是很多的,且至今都不乏閃光的亮點。
例如,中國旅遊業起步發展時是從入境旅遊開始,這相對于大多數國家(指較大國家)先國內、次入境的順序,就是一種創新;中國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讓旅遊發展適度超前于國民經濟的增長幅度,這相對于大多數聽任旅遊業自然發展的國家來說,也是一種創新;中國爲了推動旅遊業跨越式發展,曾在上世紀90年代實行了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破解旅遊基礎設施的供給不足,也是一種創新;中國大力推行旅遊服務標准化,快速提升了飯店、景區等旅遊要素的硬件和軟件水平,也是一種創新;中國通過特別安排假日而形成刺激國內旅遊的“黃金周”,又爲應對短時間內的旅遊需求激增而建立的假日旅遊工作機制,這也是一種創新。
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後,雖然創新之聲不斷,但行業創新似乎艱難了許多,創新步履也慢了許多,一些名曰創新之舉,實則是“新瓶裝舊酒”,有的甚至只是貼了一堆簇新的標簽、刷了五彩斑斓的各種顔色而已。那麽,作爲一個與時俱進、日新月異的産業,旅遊要真正把創新做實做好,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
創新應該實至名歸
旅遊行業是一個求新求異的領域,只有不斷地有興奮點、新看點,才能不斷地招徕和吸引遊客。作爲旅遊業者所面對的工作領域,是與遊客的視角和需求大不相同的,必須踏踏實實去研究市場、開拓市場,而不是整天在嘴上拽新詞。
旅遊行業由于天然的外向性、開放性,新名詞一向是不缺乏的,不僅不斷地自創(包括官方與行業),還跨行業引進了若幹,什麽全域旅遊、文旅融合、旅遊新七要素,什麽旅遊綜合體、旅遊田園綜合體、旅遊特色小鎮、旅居生活,什麽旅行社o2o、酒店的OTA、旅遊IP、智慧旅遊、旅遊網紅。
作爲旅遊業者,最要緊的不是操哪種時髦的新詞,不是戴多麽時尚的帽子,不是把心思都用新名詞包裝工作進而達到金玉其外的效果,更不是聽任旅遊企業長期蕭條生存、低效運行,而是要通過揮灑汗水和耗費心智,創新觀念、思路和方法,千方百計去實質性地解決旅遊發展的問題,推動企業産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
創新應是革故鼎新
創新一詞以“創”來引領,創的過程必然要進行一番革除和揚棄,穿新鞋走老路不能算創新,穿了新外衣、打了新旗號卻依舊是舊腦筋、舊做法,也不是創新。
在旅遊業的現實發展中,這類似是而非的現象還不少。例如,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不少地方的旅遊資源配置,市場依然難以完全發揮決定性作用,行政力量的影響還在變相發揮作用,國有旅遊集團或旅投公司就是這種角色;轉變職能已經喊了幾屆政府,但在推動旅遊業發展上,政府部門依舊很難簡政放權、“抓大放小”,有的甚至越管越具體;發揮協會、中介機構作用已是老生常談,但它們依舊很難發揮聯接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雖然它們對企業和行業更了解,卻對涉及評審之類的“權重”職責還是難以染指。
因此,一方面讓老問題逐步演變爲“老大難”,另一方面似乎創新又無用武之地,這不是積極有爲者應有的取舍。最不應該的是,個別地方變著花樣兒把把控的“蛋糕”進一步合法化,與現行的政策法規和上面的三令五申都吻合,這樣子的做法注定是要消弭創新動力的,即使生拉硬扯地搞創新,也不會有什麽好的貨色。
三
創新應是敢于超越
創新不應是老牛拉破車的自然發展,而應找准當地的比較優勢,選擇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道路,有所揚棄、有所趕超。從現實情況看,這種創新從省到縣並不多,能夠敢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則更少。
以旅遊産品開發爲例,大多數地方的旅遊開發是跟風式的,一會兒旅遊示範區,一會兒旅遊綜合體,一會兒特色小鎮,一會兒全域旅遊。到底哪一種類型最適合你,你選擇哪一種最具優勢,真正認真考慮和取舍的並不很多,大多數是盲目地、從衆地跟著感覺走。這種人雲亦雲、亦步亦趨的做法,怎麽能有創新成果。人們之所以把烏鎮、拈花灣、橫店影視城、長隆當作旅遊成功案例,就是因爲它們在超越自我的同時,也大大超越了它的同業者,令其同行們難以望其項背。
令人最爲擔憂的是,中西部一些市縣由于市場經濟不發達,市場經濟意識比較淡漠,在向東部地區學習取經後,弄回了早就應該淘汰的過時理念,說到底就是一些計劃經濟時代的做法。
例如,抓旅遊就得抓項目,抓項目就得抓大項目,抓旅遊就得黨政領導去主導等,把最爲重要的市場需求環節給丟了,結果搞出來的不少項目對應不了市場需求,成了半死不活的僵屍項目。
四
創新應是跨界交融
依托性、關聯性、交融性是旅遊産業的特點,這也是爲何要做好“旅遊+”這篇文章的原因。農旅融合、工旅融合、文旅融合、智旅融合等,發展思路都是正確的,但是如何落好地則另當別論。融合發展是一種相互借勢、交相生輝,而不是誰仰仗誰、誰收編誰,更不應跨界以後橫沖直撞、無比生猛。資本的闖入,地産的闖入,基金的闖入,互聯網的闖入,在某些時段、某些地方是不夠自重的。
例如,有的資本運作者,瞄准了3A、4A級景區,想著以資本攏起一批來,通過鼓搗、包裝、造勢一陣後,快速推向資本市場套現;個別資本大鳄進入旅遊市場以後,憑借巨大的資金優勢,揮金如土地想搶占文旅演藝項目高地,結果未能輕易取勝。
這類做法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沒有拿旅遊産業發展規律當回事兒,沒有拿旅遊服務行業當回事兒,這種倔強的個性和任性的脾氣,注定了在旅遊行業做不成事情。它也說明一個淺顯的道理,跨界融合這種創新,不能按照慣常思維一意孤行,必須有融合與合作的意識,有包容其它行業特點的大氣,否則就不是融合創新,而是入侵和收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