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米粒媽相信,每一位老母親都不止一次幻想過,孩子長大了該多好。
說實話,每天看著米粒活(上)潑(竄)可(下)愛(跳)的樣子,米粒媽也不止一次在心裏想,這孩子什麽時候才能長大啊。
這不,最近米粒媽看了一個紀錄片《寄宿學校:從男孩到男人》,給咱們心裏的疑問送來了一個答案。
寄宿,就是讓一個無法無天的孩子最快成熟的方式。
其實,這個紀錄片只是一個續集,起因是1979年BBC拍攝了在拉德利公學(男校,英國四大公校之一)讀書的幾個男孩,30年後,再次找到了當年的主人公,是追憶,更是對比。
學生們一般13歲進入拉德利,大概就是國內的初一,直到高中畢業,而且,爲了進入拉德利,大部分家庭會在孩子8歲時就將他送入寄宿學校,提前准備。
米粒媽看著30多年前父母送孩子入學時的笑容,都能感受到父母的驕傲與自豪,畢竟,進入英國最著名的四大公學之一,就意味著能接受最好的教育。
可進入這麽好的學校,有的人臉上樂開了花,有人卻是一臉的不情願,這麽多年過去,曾經的男孩早已從不知世事的傻小子,變成了能獨當一面的男人。
雖然他們從事的行業千差萬別,但有趣的是,米粒媽卻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令人驚奇的相似之處,這也許就是教育留給我們最值得探索的秘密吧。
讓優秀成爲一個目標,而不是負累
要說紀錄片中令米粒媽印象特別深刻的,不得不提學霸自信哥。
入學之前,拉德利會有一個測試,根據成績爲學生分級,也就是咱們常說的摸底考試。
自信哥一騎絕塵,門門優秀,直接拿到了最高級別的獎學金,體育更是出色,直接入選校隊。
長得帥、成績好、體育佳,米粒媽簡直變成了星星眼,卻沒想到,“優秀”漸漸成爲了自信哥甩不掉的包袱。
在他看來,既然一開始是第一名,就要次次都是。
、
時間久了,同學們也習慣了自信哥的成績優異,就連一個課堂上的體育測試,也會半調侃著說:“咱們還跑什麽呀,第一肯定是他。”
雖然同學沒有惡意,但這話落在自信哥的耳朵裏卻化成了巨大的壓力。
就像他自己所說,可能一開始自己的確很優秀,但隨著後來身邊的人慢慢追趕上來,保持第一就變得越來越困難。
米粒媽其實挺能理解這種孩子的,從小到大都是天之驕子,不允許自己失誤,可身處更優秀的環境,力不從心再正常不過。
這時候,自信哥極其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幫助他把包袱卸下來。
可寄宿學校的缺點也暴露無遺,因爲長時間離開家,孩子更不願意開口展示脆弱,家長又難以發現孩子的變化,于是,所有的一切只能靠他自己消化。
所以,自信哥越來越焦慮,上課常常走神,精神狀態也越來越差。
但最終的爆發是在一次田徑比賽中,他被自己曾經的手下敗將落下了50米,但最後他奮力沖刺追了上來,贏得了比賽。
在沖線的一刹那,他大喊:“我才不在乎輸贏。”
可是,他自己無比清楚的知道,他太怕輸了。
看著年過40的他,一邊回憶還流下了眼淚,就知道那段經曆對他到底是多麽大的傷害了。
說實話,米粒媽一直覺得孩子從初中開始寄宿實在是太早了,米粒媽就曾有過初中寄宿時白天被碾壓,晚上抱著電話哭的故事。
現在在遇到這些,米粒媽不僅是怕孩子不適應陌生的環境,更擔心孩子還沒來得及學會愛就與父母分離了。
自信哥從8歲就開始寄宿,雖然成績好,可是在愛的教育上顯然不及格,因此不會自我心態調節,更不知道如何面對輸贏,只能靠自己死撐。
好在最後,自信哥走了出來,成爲了一名兒科醫生,主攻青少年疾病。就像他自己所說,因爲他更能懂得青少年的痛苦與掙紮。
米粒媽很贊同自信哥現在的觀點,我們可以希望孩子在意成績,但更要記得幫助孩子排解壓力,畢竟挑戰自己是一件很難的事,孩子能做到自然最好,如果不能也要順其自然。
優秀,應該成爲目標,而不是一個負累。
以目標爲導向,是成長的最快路徑
紀錄片中還有一位米粒媽特別欣賞的人——努力哥。
努力哥進入拉德利之後一直夢想著考入牛津大學,但這不僅要求成績優異,更要有來自院長的認可和推薦。
可是在高手如雲的學校裏,他的成績並不出衆,跟院長更是不熟。
于是一邊努力學習提升成績的他,也想著如何才能在院長面前混個臉熟。
每天都注意觀察的他,發現學生們很少去圖書館讀書、學習,于是寫了一封建議書向院長提議改善這種情況。
雖然已經有老師向院長提過類似的建議,院長還是爲努力哥的做法感到驚喜,努力哥也覺得,這下推薦信穩了。
可是後來戲劇化的是,努力哥並沒有去到心心念念的牛津,大學畢業後也沒有按照計劃工作,而是選擇了參軍。
而這一當兵,就是10年,轉業後,他一頭紮進了當時運營情況並不好的蓋特威超市集團。
身邊的人不理解:這家公司連年虧損,哪有發展空間啊。
可努力哥的想法完全不同,既然轉業後要學的東西很多,爲什麽不利用最短的時間學習最多的知識,而企業情況越複雜越容易實現這個目標。
果然,蓋特威只是他的一個跳板,現在,他成爲了一個投資集團的CEO。
這種思維如果要米粒媽概括的話,只有6個字——以目標爲導向。
從讀書時的建議書,到就業時的選擇,他一直在死磕自己的目標,計劃著前進的每一步路。
單是這種思維和勁頭,就太值得學習了。
同樣是以目標爲導向的人,還有一位辯論哥。
在學校時,知道自己太內向,所以他就參加辯論社,在衆人面前演講,學著打開自己。
後來爲了找到工作,辯論哥有目的地培養自己的相關能力,28歲來到香港還是一個小職員的他,現在是香港一家私營的海運集團CEO。
看到辯論哥講述爲了改變自己而做出的努力,米粒媽就想到自己當時在美國留學的故事。
面對陌生的環境不敢開口,也是逼著自己參加辯論社,上課就坐第一排,教授提問第一個舉手,積極本積。
因爲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精准拆解出規劃路線,于是這樣一步步向前,沒有猶豫,更不會後退。
米粒媽也覺得,以目標爲導向的確是成長的最快途徑,因爲可以讓孩子最大程度燃起動力。
更重要的是,能讓孩子學會以終爲始的思考方式,在成長路上一次次突破自己。
教育是人丟掉所有後,剩下的東西
拉德利除了學霸,難道沒有普通孩子嗎?
還真有,交際哥就是一個。
之所以這樣叫他,是因爲他在拉德利不熱衷學習,也不愛好體育,就愛參加和其他女校的聯誼。
用他自己的話說,“不願意壓抑天性”,所以,在拉德利,他一直在反抗種種規則。
學校不讓開車進校園,他偏要開,甚至還要帶上其他女同學,大肆炫耀,是叛逆本逆沒錯了。
可是這樣一個熱愛交際的男人,在離婚如同家常便飯的國外,現在卻專一的很,有一位美麗的妻子,兩個可愛的孩子。
在他的生活中,交際不再是他的熱愛,家庭反而成爲了他的主戰場。
一有空就陪伴孩子,每天還要給孩子講故事,一起出門散步,甚至還有睡前講故事環節,活脫脫一個超級奶爸。
交際哥說,自己小時候父母並不會關心自己、對自己表達愛,于是他在成爲父親後,下定決心要花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讓他們感受愛、學會愛。
找到自己叛逆緣由的交際哥,能夠從自己做起,擺脫“原生家庭”的魔咒,光是這一點米粒媽就要爲他點上一個大大的贊。
還有一位漫畫哥,因爲內向不善表達,在學校裏主要用畫漫畫、看科幻小說來解壓,晚上一熄燈,宿舍裏就會傳閱著漫畫哥畫的漫畫。
後來,他也在愛好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成爲了一名科幻小說作家,雖然一開始也沒什麽人看,但堅持下來的他,出版的書都有了一打。
經過歲月的洗禮,這些曾經的男孩都有所成就,但有意思的是,當采訪者問起在拉德利的經曆對他們如今是否有幫助時,所有人出奇一致地表示:
沒有幫助!
米粒媽突然覺得有點意思,但細細回想他們的人生經曆,似乎又有迹可循。
對自信哥來說,拉德利讓他感到了挫敗;
對辯論哥來說,拉德利讓他被迫打開自己;
對交際哥來說,拉德利限制他的天性……
可是他們忽略了一件事,自己身上所有的美好品質與習慣恰恰是拉德利爲他們建立起來的。
米粒媽十分認同紀錄片中的一句話:拉德利給了學生一塊模板,幫助他們建立價值觀,培養良好的習慣,爲人生的走向奠定基礎。
他們之所以不肯承認,無非是寄宿生活的確有不好的一面,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拉德利給了他們優雅的談吐、自信的氣質,甚至是更多美好的品質。
比如,認准一條路就堅持走下去的意志,願意反思自己改正不足等等,也正是因爲這一切,他們才能在鏡頭前驕傲地說:
“英國公學是世界上任何一所學校的標准,所有公立學校都應該效仿我們。”
1979年,拉德利的新生入學時,校長告訴他們:
“我希望,你們能在交談時直視著對方的眼睛,學會微笑和招呼;
我希望,你們能學會定期打理你們的儀表;
我希望,你們能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從而受用一生。”
即便不承認,他們也依然做到了。
米粒媽也更加堅信了一個事實,教育在一個孩子身上的最好體現,不是成績,也不是表達,而是習慣。
正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所說:“什麽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所以,只要從孩子的小習慣抓起,再把每一次考試成績放到漫漫人生中,咱們的普娃也不一定比學霸差。
作者簡介:@米粒媽頻道
美國海歸、海澱家長,暢銷書作家。專注于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分享;新書《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榮登當當新書總榜第一名!
PS:這部紀錄片的觀看地址幫大家找好了,只要按照以下簡單步驟操作就能領取了~
紀錄片觀看網址
請您點擊右下角,點個“贊”+“在看”,然後掃描下方公衆號二維碼,在後台裏面的對話框回複“貴族學校”就可以領取~!
請直接掃描獅城辣媽公衆號在後台回複關鍵字貴族學校
– 相關好文推薦 –
送票!獨家85折!火爆全球的達芬奇展,終于來新加坡啦!搶先看~
2021-09-01
探店 | 新加坡新晉網紅咖啡館!坐擁湖景、滿屏綠植、免費WiFi…..
2021-09-02
新加坡高島屋月餅展回歸!亮點搶先看~
2021-08-30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