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訊)本地社區冠病病例攀升,但需要輸氧或在加護病房治療的患者未相應激增,受訪專家因此認爲暫沒有必要收緊防疫措施。專家也認爲,追蹤調查密切接觸者或能按風險級別區分,以善用資源,加強效率。
兩周前,本地新增病例平均每天76起,過去一周增至每天288起,昨天(9月10日)單日新增本土病例達568起。聯合領導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的財政部長黃循財昨天在記者會上提到,新增病例估計很快會增至每天1000起,數周後甚至可能達到每天2000起。
對于防疫措施是否應收緊,亞太臨床微生物學學會會長淡馬亞教授回答《聯合早報》詢問時說:“我不這麽認爲。我們需要接受冠病已成爲地方性流行病,加上本地疫苗接種率較高,即使病例大幅增加,重症病例將維持在較低水平。”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教授也提到,病例雖增加,但需要輸氧或住進加護病房的患者並沒有越來越多,因此暫時沒有必要收緊防疫措施。本地可以應付1000個加護病房患者,而目前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的冠病患者只有七人。
他補充,衛生部正小心留意醫院和社區的情況,要是發現任何早期迹象顯示醫療系統可能無法負荷,到時再收緊防疫措施也不遲。
國大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研究)古阿烈副教授說,重症病例若較低,收緊防疫措施將“太過頭”,他建議,我國可以更好地利用定期檢測放緩疫情。“設想我們大家要是每兩周做一次檢測,或許能把二級傳染病例減少約25%至50%,成本較低,也不會影響重啓活動。”
張毅穎也認爲,目前的疫情不是因爲追蹤調查出現任何問題所引起,反而,正是因爲我國堅持追蹤調查,及早隔離密切接觸者,病例才能維持在低水平。
他提到,疫情暴發以來,新加坡就有一個較全面的追蹤調查程序,不過,這也意味著該過程相當耗資源。雖然有數碼輔助,如“合力追蹤”(Trace Together)和SafeEntry,但還是需要人力分析數據和記錄,找出密切接觸者。
張毅穎說,當每天出現幾百起甚至數千起病例,要做到過去的全面追蹤將非常耗資源。在思考運作限制之前,我國也要思考是否還需要進行如此詳細的追蹤,因超過82%的人口已完成接種。他認爲,追蹤調查應聚焦更高風險或較脆弱的群體,如年長者、免疫缺陷者、留醫或住在療養院者等。
淡馬亞也提議,追蹤團隊可以采用應對肺結核的類似策略。例如,對高風險群體進行分子分型等詳細追蹤,至于低風險群體則可以使用一般的電子方式進行追蹤。
傳播風險不會因隔離期縮短增加
另外,張毅穎說,密切接觸者隔離期從14天縮短至10天,並不意味著傳播風險會增加,因當局調整了隔離做法,加入了額外檢測環節。這些自行檢測將有助發現病毒潛伏期超過10天的罕見病例。
“我們要關注的不只是隔離期,而是整個隔離和檢測任何接觸到病毒者的程序。”
衛生部昨天宣布,由于德爾塔變種毒株的潛伏期較短,只有大概四天,低于原本毒株的六天,因此密切接觸者無須隔離滿兩周。下周起,密切接觸者如果檢測呈陰性,可在10天後結束隔離。他們之後每天須自行檢測,直至隔離開始後的第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