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社區冠病病例攀升,但需要輸氧或在加護病房治療的患者未相應激增,受訪專家因此認爲,暫時沒有必要收緊防疫措施,並建議追蹤調查工作下來可按風險級別區分,以善用資源,加強效率。
社區病例過去兩周成倍激增,可能很快就會增至每天1000起,數周後可能達到2000起。
對于防疫措施是否應該收緊,亞太臨床微生物學學會會長淡馬亞教授回答《聯合早報》詢問時說:“我不這麽認爲。我們必須接受冠病已成爲地方性流行病,加上本地疫苗接種率較高,即使病例大幅增加,重症病例將維持在較低水平。”
專家:可更好利用
定期檢測減緩病例暴漲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研究)古阿烈副教授認爲,重症病例若較低,收緊防疫措施將“太過頭”。他建議我國可以更好地利用定期檢測放緩疫情。
“設想我們大家要是每兩周做一次檢測,或許能把二級傳染病例減少約25%至50%。這樣做成本較低,也不會影響重啓活動的計劃。”
不過,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傳染病科高級顧問醫生戴爾·弗斯爾教授指出,要是出現較多完成接種者患重症,或是多名未接種者患重症,導致醫院無法應付,那就必須采取行動減緩傳播。
國大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教授也強調,目前的疫情不是因爲追蹤調查出現任何問題所引起。
他指出,當病例每天達幾百甚至數千起時,要做到像過去那樣全面的追蹤,將非常耗資源。在探討運作限制前,我國須先思考是否還有必要進行這麽詳細的追蹤,尤其當超過八成的人口已完成接種。
追蹤調查應聚焦
高風險和較脆弱群體
張毅穎認爲,追蹤調查應聚焦高風險和較脆弱的群體,如年長者、免疫力受抑制者和住院病患等。
淡馬亞也提議,追蹤團隊可以制定分級系統——對高風險群體進行分子分型等詳細追蹤,至于低風險群體,則使用一般的電子方式追蹤。
從下周起,密切接觸者如果檢測呈陰性,可在10天後結束隔離。他們之後每天須自行檢測,直至隔離開始後的第14天。
張毅穎說,隔離期縮短不意味著傳播風險會增加,因爲添加的額外自行檢測,將有助發現病毒潛伏期超過10天的罕見病例。“我們要關注的不只是隔離期,而是整個隔離和檢測任何接觸到病毒者的程序。”
受訪專家指出,至于是否爲年幼孩童接種疫苗,應該等更多資料出爐後才決定。
張毅穎說,本地和國際數據持續顯示,即使孩童染疫,大部分沒有出現任何症狀,對健康也沒有造成長期影響。但一些孩童因其他病況,如營養不良或患有免疫缺陷,屬于患重症或死亡的高風險群,這些孩童的家長須格外小心,減少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並確保他們戴好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