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醫養結合健康之城
英國倫敦智庫萊加頓研究所,公布了覆蓋149個國家和地區的度全球繁榮指數。
在其9項指標之一的“健康”排名中,新加坡榮膺第一,成爲“全球最健康的城市”。
新加坡人多地少,人口密度大,人口老齡化趨勢突出;但卻數次榮登“世界上最健康國家”排名的榜首,其經驗值得關注。
新加坡現有人口超過560萬,過去10年來本地人口增長了25%。
新加坡衛生部長顔金勇表示:目前每7個新加坡人中就有一人年紀在65歲以上,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4:1。
新加坡政府計劃,在2020年爲國人提供6200個日間護理和1萬個居家護理名額,同時提供1.7萬張療養院床位。
不斷擴充醫療規模
新加坡醫院分爲:公立醫院、私立醫院、專科醫療中心和社區醫院。
其中以公立醫院爲龍頭打造了三大公立醫療群,分別:服務東部、中部以及西部居民,方便居民就近就醫。
新加坡約有80%的醫院護理由公立醫院提供,剩下的20%則由私立醫院提供。
私人開業醫生滿足全國80%的基層醫療需求,而分科診所則提供剩余的20%服務。
社區醫院,也爲不需要綜合醫院護理服務的康複病人及年長者提供中期照護。
新加坡擁有多家私立醫院,大都提供高級病房或VIP病房,部分醫院還會提供特殊醫療服務,吸引了不少外國人甚至政要前來新加坡就醫。
近年來,新加坡公立醫院不時出現病床供應拉警報的情況。
爲此,新加坡衛生部正建造新醫院,緩解日益嚴重的床位緊張問題。
黃廷芳綜合醫院以及裕廊社區醫院2015年6月30日投入運營,兩家醫院分別擁有700張和400張床位,共同組成了裕廊醫療集團醫療群,將專科門診、急症醫院、社區醫院三大醫療模式一體化;而且,醫療群的設計體現了醫療融入社區的概念,包含:治療、教育、科研、購物、工作、休閑……等元素。
分診提高醫療效率
爲了提高醫院各項設施的使用效率,新加坡衛生部建議公衆,唯有在有生命危險或緊急嚴重情況下才前往醫院緊急部門,非緊急病患應先到家庭診所求醫。
據了解,新加坡醫院緊急部門將病人的病情嚴重程度分爲4個等級,前來求診的病人近一半屬非緊急案例。
有關部門也提醒說,通常緊急部門在處理病患時,不是按照他們排隊的先後順序,而是依據病人病情輕重來處理,所以病情不嚴重的病人有時可能要等候5~8個小時。
爲了減少病人的等候時間,同時提高緊急部門的工作效率,陳笃生醫院推出GPNext家庭醫生急病複診計劃,讓那些到急診部看病的非緊急病患出院後,轉由家庭醫生照料。計劃涵蓋14種疾病,包括:哮喘、背痛、尿道感染……等。
此外,在該醫院專科門診求診的病患每年多達60萬人次,其中75%的病患有社保卡和建國一代卡,可在家庭診所就診。
爲此,院方推出慢性疾病社區治療計劃,將慢性病患者安排到家庭診所複診,費用與專科門診一樣或更低。
與陳笃生醫院合作的家庭醫生,從2014年的10位增加到2018年的120位,可以看的慢性疾病種類也從3種增加到30種,包括:糖尿病和骨質疏松,約3000人受惠。
醫院接下來計劃將可以看的慢性疾病種類擴大到40多種,還計劃設立一個聊天平台,方便家庭醫生向專科醫生請教。
盛港醫院也與療養院等中長期護理機構合作,利用遠程技術幫忙照顧病人,必要時及時介入,減少將病人送去急診部的案例。
此外,出院後需要做複健的病人也可利用遠程技術與醫院的治療師溝通,在家做複健。
獨特的醫療保障體系
新加坡衛生部,對公立醫院的所有收費項目進行了明確規定。
例如:新加坡病房共分爲A、B1、B2+、B2和C等5個等級,選擇A級的病患要自己承擔所有費用,選擇C級則意味著政府將支付高達八成的費用。
政府規定醫院設立各種病房等級的比例,避免醫院過于重視贏利,規定醫院若要引進新技術和昂貴技術,需要獲得當局批准。
2018年11月,新加坡衛生部經過10個月的調查分析,列出了私立醫院222種手術收費標准,其涵蓋私人醫院超過八成的手術。
衛生部表示:過去10年私立醫院住院醫療費每年平均增長9%,比公立醫院的4.9%要高,制定私立醫院手術費標准,是爲了幫助公衆做更明智的選擇,並讓醫生以此爲參考,制定合理價格。
在醫療保障制度上,新加坡發展和采用了其獨特的S+3M醫療保障體系,即費用補貼、保健儲蓄計劃、健保雙全計劃和保健基金計劃。
費用補貼,是指新加坡政府向公立醫療機構提供大量補貼(占公立醫院病房開支的80%以上),用于補貼這些機構爲本國病人提供的基本醫療和住院醫療服務。
保健儲蓄計劃,是一種強制性的醫療儲蓄。
按政府規定,新加坡公民在55歲之前都必須將收入的7%~9.7%(個人與雇主各承擔一半)存入中央儲蓄金。
這筆錢可用于支付個人及直系親屬(父母、孩子及配偶)的住院及部分門診費用。
健保雙全計劃,是一項大病醫療保險計劃,目的是幫助居民應對重病或者長期慢性疾病的醫藥開銷。
該保險由個人自願投保,保費從個人保健儲蓄中扣除,由政府制定的商業保險公司進行承保。
當年齡到達40歲後,因爲疾病風險增高,所有公民和永久居民將自動進入該計劃,保費可由保健儲蓄支付。
保健基金計劃,是一項面對窮人的救助基金,是政府爲了滿足人人能看病的原則而設立的安全網。
它由新加坡政府出資設立,希望獲得基金資助的病人可以向政府指定的公立醫院醫療基金委員會申請。基金設立以來,申請成功率高達99%。
綜上所述,獨特的S+3M模式最大限度地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資金籌集和運用機制,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新加坡醫療體系的設定原則。
從2019年6月開始,保健儲蓄計劃的使用頂限從之前的400新元(1新元約合5元人民幣)增加到500新元,新加坡人能動用這筆款項來控制慢性疾病、注射疫苗以及進行健康檢查;動用靈活保健儲蓄計劃的年齡頂限,也從65歲下調到60歲,預計能讓26萬名年齡介于60~64歲的新加坡人受惠。
花園式醫院
新加坡氣候終年炎熱潮濕,國土面積僅爲716.1平方公裏,人口密度達到7615人 / 平方公裏,很多醫院所處的先天環境非常有限。
近年來,新加坡將花園城市的設計理念帶入醫院,爲病人提供了就診康複的良好環境。
黃廷芳綜合醫院群的設計,秉承了“每一位患者都擁有一扇窗”的概念,每一張病床都緊靠窗戶,並向窗戶傾斜5°,充分提高了采光和自然通風效果,使每一位病人躺在病床上就能享受到陽光和自然風。
醫院B座大樓4層有一個占地約2400平方米的獨特花園,是院方專爲加護病房及高度依賴病房病人打造的空中療愈花園:爲避免花粉昆蟲導致病人過敏,這個花園沒有嬌豔欲滴的花朵,卻有許多蔥綠茂盛的綠葉植物;
這裏的走道寬闊,可讓一名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或兩名坐輪椅的病人進入花園接觸大自然;
多個顯眼角落安裝了急救藍碼按鈕,能第一時間呼叫醫護人員進行搶救。
醫院的綠地占地面積達到2.26萬平方米,約占整個醫院總占地面積的12%。
醫院也不設圍牆,社區居民可以進入醫院享用美食廣場、商店、操場甚至屋頂菜園,下課的學生可以到醫院公共空間複習功課,醫院成爲社區的一部分。
優化病患飲食
新加坡陳笃生醫院的病號飯有中餐、馬來餐、印度餐和西餐,還有包括:低脂肪、低嘌呤和無麸質等多種不同餐點,分爲普通類(適合大多數病人)、易嚼類、濕軟類和糊狀食物。
菜單設計就得花上兩年時間,工作人員每天還會檢查食物,不只檢查食物的質地,還檢查味道;有時廚房會加太多鹽,這不適合一些病人,檢查人員會要求廚房改正情況才上菜;遇到病人投訴食物太淡了,醫院會使用測量鹽分的儀器來測量鹹度;一些香料不能和藥物一起攝取,所以食堂工作人員需要和營養師密切合作。
邱德拔醫院,還開設了包含不同食品攤檔的開放餐廳,不僅病人會來就餐,也會吸引附近的居民。
新加坡中央醫院,也引進了知名糕點店等餐飲店鋪,中午時分不少病人和醫院工作人員都會排隊購買。
社區關懷周到
爲了推廣居家養老、原地養老,公立醫院會定期派出健康檢查車到周邊社區,由專業醫生和護士爲周邊行動不便和低收入居民進行免費身體檢查、健康宣傳。很多公立醫院的醫生也長期駐守社區,爲社區居民提供便利。
2019年1月起,新加坡保健促進局在全島不同鄰裏社區推出樂齡體檢計劃,爲期5年。
所有60歲及以上的新加坡人,可免費或以最多5新元的優惠價格接受聽力、視力和口腔檢查。該計劃推出以來,已有2.3萬名老年人參與。
數據顯示:已參與樂齡體檢計劃的老年人中,約半數有視力問題,約1/3有牙齒問題,每10人中有7人的聽力有不同程度受損。
爲使有健康問題的老年人及時獲得治療,新加坡衛生部與保健促進局和各大醫療群合作,在體檢活動現場勸服他們預約下一次看診日期。
此外,需要購買眼鏡、助聽器和假牙的老年人也將獲得金額15 ~ 200新元的購物券,幫助他們進一步減少個人支出。
從2020年起,新加坡衛生部將允許30歲以上、低收入的嚴重殘疾者每月從保健儲蓄戶頭提取現金應付日常生活開支。這是新加坡政府首次允許國人從保健儲蓄戶頭提取現金。符合資格的低收入嚴重殘疾者,如果保健儲蓄戶頭有至少2萬新元存款,每月可提取200新元現金;至少1.5萬新元的可提取150新元;少于5000新元則不能提取。
從2020年起,新加坡政府還將設立“樂齡關護基金”,讓30歲以上、因身患嚴重殘疾而無法加入“終身護保”的低收入人群,每月領取最多250新元現金,直到終老。
新加坡衛生部長顔金勇表示:長期護理形式比較多樣化,不一定是在醫療單位裏面進行,有一些是在家裏護理。
能夠從保健儲蓄戶頭提取現金,對長期護理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政府積極推廣通過綜合護理體系,讓老年人在家或社區原地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