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意信息宣傳散播迅速且擅長走漏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防止外來幹預法如果沒有賦予內政部長一定權力來及時遏制這類行爲,實際上起不到有效作用。
通訊及新聞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上個月20日,在《聯合早報》和zaobao.sg舉辦的對話會“‘防止外來幹預法案’出鞘,劍指何方”上,以上述理由解釋防止外來幹預(對應措施)法案爲何允許內政部長在預見到外來幹預行爲即將發生時就采取行動。
對話會視頻(三之一):“家和萬事興”
根據法案,內政部長有權根據情況發布指示。其中,技術協助指示(Technical Assistance Direction)是爲偵測和揭穿敵意信息宣傳。
只要懷疑有人代表外國委托人密謀開展這類行動,並認爲發布指示符合公衆利益,內政部長便可向社交媒體平台、網站經營者和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等發出技術協助指示,接獲指示者須提供內政部所需要的信息,以便當局進行調查。
對此,對話會與談者、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孫婉婷博士說:“盡管我們明白這對于防範和偵測外來幹預方面的重要性,避免外國勢力在新加坡生根,但我想一些人會擔心這類措施的透明度。”
楊莉明回應時說,內政部長權限是受到適度約束的,因爲法律明確規定,部長要在怎樣的情況下才可發出指示。在采取行動前也須確保掌握一定證據,並且能夠證明背後有隱藏著的外國勢力。
對話會視頻(三之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楊莉明強調,國人有權提出意見,甚至批評政府,這在法案下是沒有問題的。
“但如果他是個代理人,背後還有外國勢力在推動他、慫恿他,他所有的舉動都不是自發的,而是被利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必須采取行動。”
對話會另一名與談者、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卓越國家安全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洪正君說,新加坡人這些年來從與外國專家、外企和海外學生交流中學到很多東西。
延伸閱讀“外來幹預”指的只是間諜嗎?
“我希望法案最終定案後,會有更多行爲被列爲例外,以便人們理解這些在法律下是可接受的,有助維持我們作爲國際樞紐的聲譽。”
楊莉明回應時解釋,法案的目的不是針對所有形式的外來合作。“實實在在的合作,就算它不被列入例外清單,也不應該感到太焦慮。只有那些顛覆性的、背後有人操縱的、隱蔽的、想要誤導我們國民的行爲才會受到遏制。”
她也強調,如果個人或機構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外來勢力利用,法案不會視爲犯罪行爲。
《聯合早報》和zaobao.sg于9月20日舉辦“‘防止外來幹預法案’出鞘,劍指何方?”對話會,與談者包括:(左二起)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卓越國家安全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洪正君、通訊及新聞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聯合早報》評論員吳漢鈞和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孫婉婷。(李健玮攝)
針對爲何有必要立法,楊莉明形容外來幹預就像病毒,而立法對付外來幹預,就像打疫苗。
例如,法案要求具政治影響力的人,申報與外國組織的關系。楊莉明說,措施的用意是讓具政治影響力的人,意識到自己須特別謹慎地處理這些關系,並知道自己有可能無意中被利用。
除了立法之外,民衆還能通過哪些方式來防範外來幹預?洪正君認爲,公民應發揮批判性思維,思考後才分享在網上收到的信息。
孫婉婷也指出,真正的敵人不是外來幹預或敵意信息宣傳,而是兩極分化的社會。她強調,外來幹預者善于挑撥現有社會矛盾,我國因此須思考如何讓人們更多地聚在一起對話,更包容地與懷有不同理念的人互動。
對話會視頻(三之三):“真正的敵人”
《聯合早報》評論員吳漢鈞也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當你能夠聽取不同意見時,會讓自己的眼界更開闊,如果你只相信一種意見、自己喜歡的意見時,往往你的思想、你的想法就會偏向一邊,極端化。
“所以我覺得,可能我們每一個人,最好是多看自己不喜歡的意見。然後確保自己隨時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也就是多看報紙,多看不同媒體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