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萬事通推薦搜索關鍵詞列表:房産教育留學吃喝玩樂
萬事通說
希望生活從此只有團聚,再無離別。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衆號:
世界華人周刊(微信ID:wcweekly)
作者:鹿溪
“我很痛苦,我會努力去找。“ 這是一位失去骨肉至親的人寫下的話。
前陣子 ,年逾花甲的苗先生上了熱搜,他終于回到家鄉,尋回了失散半個多世紀的親人。
很多人感歎道:這是一場跨越63年的尋親記,全國失散時間最長的一家人團圓了!
63年前,他與家人失散這些年。他走遍原籍,問了不知多少人,直到今年五月,才找到了在世的兄弟姐妹。 姐姐抱著他忍不住抹淚:你怎麽找到這裏來的啊。 大哥跟他說:母親特別想你,想得在家裏哭,我們出去找過,找不到。 從2歲孩童到年逾花甲,他們的尋親夢,終于實現了。 可你知道嗎,在海外的很多地方,有一群華人正傾盡一生的精力,只爲找到摯愛的親人。 他們的回鄉路,跨越了不止半個世紀。 從清末的失散,到如今的團聚,他們找尋了太久太久……
找到回家的路,並非那麽容易
1992年出生的趙某勝,從小在馬來西亞出生、成長,他的祖先,是從廣東珠海下南洋的華僑。 和大部分馬來西亞華裔一樣,他自小就有一個尋親夢。
● 趙家下南洋的第一代人 當年,長久的漂泊,時局的動蕩,讓他們在賺錢補貼家用的同時,也面臨著家庭的四分五裂。 懂事後,家裏人告訴他:我們在中國還有親戚。 家裏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數十年如一日,未曾放棄尋找故鄉親人的希望。 十幾歲的時候,趙某勝也開始幫著家裏人尋親。他拼湊著前輩留下來的破碎信息,循著他們留下的地址,試圖重新搭建起這份血脈親情。 他愛玩遊戲,每當匹配上中國玩家,他總會多嘴問一句:你是哪裏人? 如果對方也是“廣東人”,他便會拜托他們,看看能不能回到老地方,找一找失散的家人。 可當年的老地址,如今早已人去樓空。 當年留下的電話,也都成了空號。 一次次的碰壁後,有失望,有難過。但趙某勝心裏始終覺得:我一定能找到他們。 直到有一天,朋友告訴他,可以試試在抖音發布尋親視頻。 于是,他聯系今日頭條公益尋人項目“頭條尋人”工作人員,幫他制作了抖音尋親視頻,尋找親人。
● 雙方都保存著當時的老照片 沒想到,希望來了! 故鄉的親人在刷抖音時無意看到這則視頻,還在視頻裏看到了其他親切熟悉的面龐。 他們迅速聯系頭條尋人,獲得了趙某勝的聯系方式。 那天,趙某勝從一開始覺得不可思議,到後來激動得流淚。 家裏人得知消息後,也激動地驚呼:找到了,真的找到了! 曆經幾代人的尋找,跨越兩個國度的期盼,此刻終于夢想成真。 趙漢勝跟我說,因爲疫情的原因,他們不能回鄉,但他們有一個微信群,每天一大早,家裏人都會在群裏互道“早安”。 還會曬出自己的日常生活,拉近彼此的關系。
上下滑動即可查看全圖
找到了親人,對家裏的老人來說,大半輩子的願望終于實現。 一家人,終于又可以團聚了!
他們從來沒有放棄
很小的時候,林某婷曾經在祖墓上,看到過“世居廣東省潮安古樓鄉”的字樣。 長大後她才知道,那是血脈的印記、家族的根。 從第一代下南洋的長輩算起,她已經是第四代華人了。 家裏人跟她講,她的曾祖父是在清明民初的時候,帶著兩個弟弟抵達馬來西亞,希望能在那裏“碰碰運氣”。 從最初的開小雜貨鋪白手起家,到後來有了多家鋪位招商出租,日子逐漸有了起色。 隨後,兄弟三人商議一番過後,決定留一人回鄉照看老家,其余人各自打拼。 沒曾想,因爲時局動蕩、交通不便等多種原因,三人的聯系慢慢變少,再到最後,老人家們年事已高,逐漸淡了聯系。
● 曾祖父一家人的照片 從那以後,家裏人尋找血肉至親的路就再也沒停下過。 互聯網不發達時,他們通過在報紙上登消息,試圖獲取親人們的信息。那時,泛黃的訃告上,“往生者親屬”欄中,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名字。 互聯網發展後,林某婷借助互聯網,想看看能否找到親人的姓名以及老家的族譜,但沒有搜到任何有效信息。 她不甘心,又輸入祖墓上的祖籍進行查找,可映入眼簾的又是大量“長得極爲相似”的地名,但沒有一個地名與祖墓上刻寫的完全一致。 她調查推測,自己的祖籍應該在現在的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金石鎮古樓村。但古樓村又分爲古樓一村和古樓二村,她不確定是哪個…… 她還詢問過當地的宗親會,可惜他們沒有途徑幫忙尋親。 一次無意的機會,她在Facebook上看到頭條尋人有幫海外華人尋親,其中有很多尋親成功的例子,當下突然覺得有希望了,立馬聯系了頭條尋人。
得到一點線索後,“頭條尋人”的合作夥伴“夢歸潮汕”尋親團立馬拉群溝通,並委派志願者聯絡疑似是林某婷老家地址的相關單位,很快便找到了林某婷的堂叔。 這時才知,原來堂叔也在苦苦尋找著他們。
● 雙方當時的書信來往 他們誰都沒想過,6月8號聯系的頭條尋人,工作人員10號發布的尋親消息,11號早上就找到了親人,速度居然這麽快。 當時的感覺,就像是中彩票一樣不可置信,全家人都很激動。
林某婷還記得,在海外的華人離世後,會盡量多地刻寫往生者的家族信息。一扇墓碑就是一本小型家譜,承載著他們對故鄉的思念和對親人的期盼。 那時,他們希望這一扇扇墓碑能指引後代找到“回家”的路。 如今,成功尋親後,林某婷詢問了很多祖輩們的名字,做了一個簡易的族譜,裏面列了7代人的名字。 雖然資料還不夠完整,但她從小就想給家裏人做族譜的願望,終于實現了。 他們期待著能再回中國探親,好好看一看那個祖輩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看一看自己的根。
老家的人,拼了命也想找他們回來 不光是國外的人在苦苦尋親,老家的人也在殷切盼望親人歸來。 陳某龍就是其中一個。 12歲的某一天,三伯將家裏老宅的房契拿出來給他們看,並告訴家裏人,“我們在馬來西亞是有親戚的,如果以後親人們來找,這封房契就是連接親情的證明”。 那時候的陳某龍才知道,他從小就覺得家裏親戚少,其實不是親戚少,而是有一脈親人失聯了。
● 老家普甯的老宅子
說起失聯,他有些激動。那是發生在上世紀的事,當時家裏窮,祖輩們曾下南洋謀生計,後來因爲時局動蕩等原因,留在中國的和南洋的親屬失去了聯系。 家裏老人時不時念叨著想要全家人團聚。可失散大半個世紀,團聚,談何容易? 他們嘗試過給馬來西亞的地址寫過信,但寄出去的信都如石沉大海。 一直到2019年的春節,機遇來了。 當時,遠在馬來西亞的親戚萌生了尋親的念頭,一行六人回到廣東老家尋親。 他們找到了當地的宗親會,還在宗親會的帶領下在村子裏繞了一大圈。 可惜,當時的老宅被改建了,宗親會的人帶著他們回到村裏找了一圈,他們沒能找到任何親人,失望而返。
● 馬來西亞的陳家人曾回來尋親 當時,還在老家的陳某龍的父親也得知了這一消息。買菜的時候,菜市場的人告訴他:“有一群外國人來村裏找親戚,還說了這幾個人的名字”。 父親很敏感,一聽名字就知道是家裏的親人。 說來也巧,當時陳某龍的三伯去世前挂念親人,又一次重複了家裏親人的信息,還再三強調說,“如果有人來找,一定要相認”。 得知消息後,陳某龍的父親急忙趕往宗親會。遺憾的是,對方留下的名片,被當時的工作人員不慎弄丟了。 經過多方打聽,他找到了他們當時入住的酒店。爲了保護隱私,酒店只透漏給他們入住客人的名字。 好不容易得來的線索,就這麽斷了…… 家裏的長輩又惋惜又難過,但不死心,覺得既然親戚回來找,“我們也不能放棄,一定要著力找到”。 帶著長輩們的托付,陳某龍嘗試了很多辦法。一次偶然,他接觸到“頭條尋人”,將長輩們妥善保存的照片和自己得知的信息都發布在“頭條尋人”上。 很快,頭條尋人就和馬來西亞媒體合作,幫他找到了親人。
可就在這時候,馬來西亞那邊親人的心裏卻打起了鼓。 頭條尋人工作人員說,會免費幫他與親人建立聯系時,他們將信將疑,害怕這是一場騙局。
好在,他們心裏的疑慮在聽到老家至親的聲音後,徹底消散了。 這時雙方才知道,原來失散的親人從未放棄過尋找彼此。
他們感歎說:“這種轉折只能發生在電視劇裏!” 如今,他們建了微信群,會時不時聊天、視頻。 他們激動地暢想著:疫情結束後,一定要回老家與大家團聚。到那時候,關系就更進一層了! 跨越半個多世紀的相認,對他們來說,再也沒有什麽比見到親人更令人心潮澎湃的了。
丟失親人的痛苦,找回親人的激動,在頭條尋人上演了17000多次。 失散的親人想要團聚,更多的,是好似大海撈針一樣的過程。爲了找回親人,他們一找就是大半個世紀。 尤其上世紀初年下南洋打拼、跨越地域與國家的華人華僑們。祖輩去世了,父輩接著找,父輩體力不支了,長大的孩童擔起了重任。 從2016年2月成立,5年多時間,頭條尋人發布了14多萬條尋人信息。工作人員、志願者、尋親的家屬,他們全都拼盡全力,不放棄任何微小的希望。 爲的,就是迅速將尋親消息擴散出去,讓年長者不留遺憾,讓一家人能夠團聚。 華人的宗族觀念,是刻在骨血中的。唯有更多人能將這份善意傳遞出去,才能讓漂泊在外的華夏子孫,盡快找到“回家”的路。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世界華人周刊(wcweekly),《世界華人周刊》致力于從世界發現中國,帶你看世界、開眼界、提境界。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世界華人周刊 視野的廣度,決定人生的高度。關注我,帶你看世界、開眼界、提境界。國際/教育/人文 1042篇原創內容 Official Account
– The End –
點擊圖片查看
了解課程詳情
▼
點擊進入|萬事通視頻號
全新方式帶你解鎖新加坡
▼
新加坡萬事通 , 印尼男子與電飯鍋結婚,“婚禮”照片遭網友瘋傳!@新加坡萬事通 視頻號
熱幹貨:全面的留學移民政策
冷知識:有趣的奇葩百態獅城
新鮮事:及時的坡島熱門新聞
# 今日彙率
▼
1 新元 = 4.7475 人民幣1 人民幣 = 0.2106 新幣(*截稿前更新)
新加坡萬事通 新加坡旅遊攻略、景點介紹、吃喝玩樂、折扣優惠、同城活動、資訊趣聞盡在新加坡萬事通 434篇原創內容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