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季《脫口秀大會》出圈,頭號功臣還是李雪琴。
決賽只拿到第5,關于她的話題卻鋪天蓋地,遠遠蓋過冠軍。
她身上充滿各種天然的沖突:
第一次講脫口秀,卻一路殺進決賽,被稱作天才少女;
畢業于北大,卻一直在消解自己學曆的光環,她有一句名言:“念了北大就不能當廢物了嗎?”
她幾乎是個被日常“喪”籠罩的女孩,永遠邁著松垮的步態上台,開口說不了幾句就:“我不行”、“我要被淘汰了”、“完了”、“我沒信心,我對他們都挺有信心的”。
李誕說她天賦異禀,她在台上耷拉著眼皮調侃:“拉倒吧,還天賦異禀呢,我現在就有個‘餅’。”
既自嘲,又溫和地嘲諷笑果文化這類創業公司,最喜歡給年輕人“畫餅”,一切都是虛名。
別人說她是學霸的“裝”,總是一上來就認慫,一出手就全場爆,半決賽甚至以總分第一沖進六強。
她連辯駁的欲望都沒有,哼,裝就裝呗,眼皮不起勁地翻一下,鼻子噴出一口冷氣,無精打采的笑裏有害羞也有無奈。
連和她一起娛人娛己炒CP的王建國都說:李雪琴天賦OK,但她沒有活力。“鐵汁,認識你這麽久,從沒看你開心過。”
嗯。
然而,大家,尤其是年輕人們,卻如此喜歡李雪琴。一個不快樂的,沒有活力的,明明很聰明,卻要說“北大畢業就不能當廢物嗎”的李雪琴。
你有沒有想過,爲什麽?
01
每一個以“社畜”自稱的青年人身上,
都長了一部分李雪琴
我很推薦每一個埋頭打雞血,按分鍾規劃孩子日程表的爸爸媽媽,都來看看李雪琴的脫口秀,也看看她接受《時尚先生》采訪的視頻。
Play
因爲“火了”,她的日程被安排得很滿,工作很多:采訪、做活動、演戲、拍攝,還有各種站台、剪彩、演講、直播。
但她重複最多的詞語,還是寡淡、無聊、無意義,“其實我最大的愛好,就是躺在床上”。
是我認同這樣的生活方式嗎?
不,恰恰相反,我是個老派人,會爲“不敢上價值”、消解一切意義的人生感到心痛。
李雪琴說:“北大畢業就不能當廢物嗎。”
而我想說,原本,你的生命熠熠生輝,無論從哪個學校畢業,都可以不用拿自己當廢物。
我想問的是,這一切爲什麽會發生?爲什麽如此多的年輕人會把自己看作廢物?從社會底層的“三和大神”,到豆瓣彙聚了10萬人的“985廢物回收”小組,再到遼甯省自主招生第一名、北大新聞傳播學院本科畢業、紐約大學碩士肄業的李雪琴。
李雪琴不是個例,她的“喪”與“無意義”,恰恰與這個時代無數年輕人的處境、心態相似,這也是爲什麽,她好像只是在閑扯雞零狗碎的生活,卻一火再火,收獲了500萬粉絲。
甚至,每一個以“社畜”自稱的青年人身上,都長著一部分李雪琴——人人覺得自己困在系統裏,人人想要就地躺平,哪怕十分鍾。
02
讓李雪琴“傷”與“廢”的
不只是原生家庭,
也是北大
我常覺得20來歲年輕人看的公衆號,與有了孩子的爸爸媽媽們看的教育類公號之間有一個巨大的斷層。
好像一個人一旦做了父母,就會將那些青年人的懷疑、虛無與喪自動屏蔽,生活裏充滿流程、升級打怪,那些曾經感同身受的情緒,漸漸變成了一個個待拆解的“問題”,教育博主們教你如何橫比、豎比,一二三四五一攬子搞定。
尤其是雞血教育號(還有連嶽的中年雞湯號),營造的像一個“盡在掌握”的世界:
任你兵荒馬亂,只要遵照系統的規則,盡早認清人生真相,埋頭雞娃雞自己,世界總歸待你不薄。
不要抱怨,不要反抗,不要質疑。擡頭看看指路明燈般的牛娃家長——早日“上岸”。
▲打雞血,在教育類公號中泛濫成災。
▲一位在培訓機構工作的媽媽曬自己帶娃的時間表,摘自《茅衛東:這一屆孩子要頑強活到成年太難了》。
在這樣一套話語系統裏,李雪琴幾乎是種挑釁。
人們談論李雪琴的喪與廢,總在談論她動蕩、解體的家庭,她情緒脆弱長不大的媽媽。
爲了不讓媽媽崩潰,撐起整個家庭對外的形象,她知道自己只能考第一。
▲李雪琴與母親“賈女士”
但其實,她也在表達自己對位于學曆鄙視鏈頂端的“名校”的失望。
她好幾次在采訪中說起自己對北大的不以爲然,她感到周圍的同學大部分並不出色,只是“擅長考試”,擅長精密計算自己的人生。
她在新聞與傳播學院讀書,卻無法從老師、同學的身上感受到學習這個專業的意義:
大一大家都去團委工作,我去團委值班,趕上畢業季老師同學就會聊說誰誰誰去哪兒了,羨慕的都是去銀行、房地産,沒有聽說過誰去什麽媒體的。上課,那老師啥水平一聽就聽出來,我覺得挺水。
那時給我的感覺就是,大家主要的想法就是要掙錢。鐵肩擔道義、做學問,去做一個爲國爲民的記者或者是知識分子,沒有,我覺得沒有這個氣氛。
GQ報道《李雪琴:我很痛苦,但我想讓別人快樂》
一到期末,治抑郁症的學生特別多。李雪琴到了割脈自殺的地步:
都要自殺了,那我心想趕緊去看醫生吧。我跑去北大心理中心,那老師也不是想治好你,她就想看住你,讓你別出事。最後她給我的解決方案就是,告訴我學院老師,學院又通知我的朋友同學,叫她們陪著我。
特別荒唐的就是,那老師問我,你大幾呢,我說我大四。她問能不能正常畢業呢,我說能。她就問,那你還抑郁什麽呢?
我躺在床上,就老想起這句話,這可太有意思了。
GQ報道《李雪琴:我很痛苦,但我想讓別人快樂》
這是一個敏感靈魂的痛苦。恰恰因爲她是一個沒有被“績點”系統、沒有被保研或高薪出路完全捆綁的人,所以她會痛苦,會迷惘于學習的意義。
03
頂尖高校的年輕人,
依然困在系統裏
這一代年輕人,包括我們的孩子,從小被一個激烈的競爭系統挾裹,學習學習學習,幾乎沒有留白。上大學之前都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眼前仿佛永遠吊著一根胡蘿蔔。
老師、家長告訴他們,上了大學就好了,考上985、211,考上清華、北大,命運從此翻轉,你有了更多選擇權,選擇你想過的生活。
可是,真的有“自己的”選擇嗎?
“我自己”想追尋的到底是什麽?
李雪琴說出她的困惑:
她對這樣的自己不滿,卻又無處求解。
她明明想要尋求生命的意義。她一再地說,拍搞笑視頻,是想要獲得存在感。
只是這種逗人笑的“存在感“,相比我們從小接受教育被灌輸的“價值”,似乎顯得不上台面,與她北大畢業的身份形成反差。
所以她先繳械,先認慫,幾乎是自我保護、自我防禦地先說:我low,我低俗。
在我眼裏,她恰恰是不low的。
她恰恰是那個無法認可“起點就是終點”這類毫無意義的雞湯、無法順從以高考分數決定人的價值、無法接受左一圈右一圈驢拉磨式人生的逃逸者。
——只是,她也不知該逃到哪裏去,所以她痛苦,不快樂。
她對“工具人”的狀態敏感又厭倦。
《時尚先生》的采訪裏有一段很打動我:
而她也發覺,這個時代,哪怕考進北大、清華的“天之驕子”,也少有人在用自己的頭腦,逃逸出被設定的系統:
北大很多同學,其實他也不喜歡自己學的專業,不知道學了有啥用,但是好學生當慣了,不能接受自己比別人差。
GQ報道《李雪琴:我很痛苦,但我想讓別人快樂》
《三聯生活周刊》做了一篇切中肯綮的報道:《績點爲王:中國頂尖高校年輕人的囚徒困境》。
它讓我們看到,從高考中勝出的、這個時代最聰明的年輕人們,在北大、清華這樣中國“一流”的高校裏,怎樣爲績點而奔命。在保研、找工作以績點爲評判標准的壓力下,他們甚至不敢或不願意選修有挑戰、有難度的課程,不在乎課講的是什麽、自己有沒有興趣,只追求安全、學分高、按攻略行事——像極了被設定程序的智能機器。
大學已不再是自由探索的精神高地,而更像是高級社畜的培訓工廠。
一位從河北小鎮考上211高校北京郵電大學,讀完研成了物理培訓網絡名師的年輕人,在微信視頻號上這樣“掏心掏肺“地教育學生:
高中學這些這輩子都用不上的知識,有啥用?
只是在向選拔機構證明:我聰明我clever,我沉穩,我有毅力有韌性。
他說:高考不是爲了培養人才,是爲了篩選出值得培養的人才。
乍一聽,好有道理,爲了成爲值得培養的人才,可以一拼。
可是過不久,他又發了另一條視頻,告訴那些已經考入大學的孩子:四年大學能教你點啥?說幾句大實話,啥都教不了你……你就好好磨練逆商情商、學會短時間突擊、把臉皮變厚一點就好。
所以到底是哪所學校在教你有價值的東西?既不是中學,也不是大學?
你能感受到這其中的反諷與吊詭嗎?
當我刷到這兩段小視頻時,我真的深深服膺于李雪琴直覺式的深刻——她在《脫口秀大會》決賽上那段只拿到第5名的段子,嘲諷與消解的,不正是這種毫無意義的循環邏輯嗎?
▲想一想,除了決賽這一段,李雪琴半決賽調侃“宇宙有盡頭,北京地鐵沒有盡頭”,也是在說同一件事:社畜的人生,困在系統裏的人生。
04
突圍:
紮根于真實的生活,
與自己的本來面目和解
直到今天,我仍然希望過一種精神自足、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也希望我的孩子如此。
我常想:除了跨越城鄉階層、改變家庭生存境遇可能成爲一些孩子奮發向學的動力,對于這一代城市中産、市民家庭的孩子而言,到底有什麽能支撐他們二十多年的苦學生涯?
鋪天蓋地的,我們看到的是劇場效應下,考一代家長對孩子階層跌落的恐懼,他們運籌帷幄,從幼兒園鋪路到小學,從小學鋪路到中學,一路用補習班、占坑班填滿孩子的時間。
可是對于孩子,究竟什麽是他們的動力?
爲了名校光環的優越感?我懂得比你多的智力自信?讓爸爸媽媽滿意?有錢,有很多很多的錢,財務自由?
還是像李雪琴一語中的:不知道學了有啥用,但是好學生當慣了,不能接受自己比別人差。
有人說,對牛娃而言,學習就是最大的樂趣。
呵呵,這恐怕是一代父母蒙上眼睛的自我說服。他們的孩子,只有表現出對各種學習的熱情,才會得到父母的認可,從小被規訓不可以無聊,又如何能體會閑暇與自由思考的樂趣?
終究要回歸到——我是誰?我的人生意義是什麽?
作爲父母,我們需要給予孩子探尋答案的時間、空間,給予他們不怕與別人不同的勇氣。
寫下《我的二本學生》的大學老師黃燈有一段話我很喜歡:“當教育不能承諾一個確定的工作崗位時,我們可以做到培養一個確定的、有力量的人。”
我相信這樣的人不會來自被補習班填滿的童年。因爲那樣的童年太過雷同,缺少與真實世界、自由的人、以自己的意志交往的豐富體驗。
“如何才能讓學生獲得真實的力量?我始終認爲,能不能正視自己的生活經驗,能不能直面自己,能不能和真實的生命體驗打通,是決定年輕人是否産生力量的關鍵。”
——黃燈
孩子不是一張白紙,任人塗抹。
孩子是一粒種子,你給他陽光、雨露、土壤,還要給他留有足夠的空間、空隙,讓他自己去試探周圍的土層,茁壯自己的根部,找到沖破障礙、向上生長的力量。
他只能成爲他。就像花生只能是花生,松樹只能是松樹,李雪琴也只能是李雪琴。
李雪琴最熠熠生輝的脫口秀,都是在談論自己。她剖開自己的前史,直面父母離婚、再婚的動蕩,直面自己的迷茫與撤退,即便down到谷底,這些最真實的體驗與共情,最終還是“接住”了她,成爲她打動人心的力量。
你能漸漸看到她對自己的接納,就像那句:“你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你。”
也像那句:“你有你的選擇,而我選擇王建國。“
是的,那是”我“的選擇。
–End-
作者:魚鷹有寶寶,坐標北京,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十數年資深新聞人。創辦過兒童雜志《鋒繪·故事飛船》,現在以讀童書、研究童書爲業。
※ 往期推薦 ※
“我花了$28,就在新加坡體驗了貴婦級spa,太舒服了~”
2021-12-16
BBC的《牛津樹》真人版終于來了!高清字幕版收好~
2021-12-16
全世界大受歡迎的樂高展,來新加坡啦!泰坦尼克號、金門大橋、姬路城…..
2021-12-16
甩肉去!新加坡最美9條騎行路線,周末約起~
2021-12-12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