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不婚、不育、不買房、不工作,認爲人只需追求簡單的生活,不須爲任何人負責任。這個族群只要在虛擬的“躺平吧”網絡世界裏,就可找到排遣內心苦悶的出口。中國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因此對“躺平”青年提出嚴厲批評,本地資深輔導員袁鳳珠受訪時提出她的另套看法。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批評躺平青年不但對不起父母,也對不起努力工作的納稅人。(截自iStock圖庫)
當一顆年輕的心,來到無所追求,不羨慕或妒忌成功者,也不嘲諷或看低弱小者,只要自己一個人活著就好,那這個社會還有希望嗎?
前幾天,教育部長陳振聲在國會發表部長聲明時強調,我國須打造一個具關愛與溫暖文化的民間社會安全網,讓需要幫助的人,尤其是青年,知道他們不必獨自面對艱難的時期,更不會因此遭排擠。
他指出,除了面對青春期的問題,年輕人還得學習克服生活在競爭激烈與高效環境中的壓力。現在的孩子因網絡世界的攀比行爲而面對更大的挑戰,須承受多一層社會壓力。社會須不斷地改進,並加強支援網,更好地幫助孩子做好准備,在壓力下茁壯成長。
本地資深輔導員和心理咨詢師袁鳳珠受訪時說,現在的孩子面對學校和社會激烈競爭的環境的多重壓力,如果不適時得到父母和身邊人的疏導,容易變成“躺平一族”。
她分享一個輔導個案經驗,一個青年經常更換工作,一份工作最長只做兩三個月,原因是工作經常得看上司的臉色。後來,他向父母要錢做小生意,失敗了,挫折感使他不願意再嘗試。他從不想著多賺錢,只要回家躺著就行了。家人說他不求上進,他回說:“看到父母爲家庭、爲工作勞碌一輩子,那又何必?”認爲人應該追求簡單的生活,不須爲任何人負責任,要學會做自己,自由自在。
他的人生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得過且過,對于未來似乎都不太放在心上,不再追逐夢想,只要在虛擬的“躺平吧”網絡世界裏,就可找到排遣內心苦悶的出口,也找到了一群能夠交流的同行者。
年輕人對未來的期許
袁鳳珠說,看到這類爲數不少的年輕人,心裏著實揪心,但卻不感意外。
不婚、不育、不買房、不工作,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這樣的生活,她認爲首先要做的不是一味批評,而是應當想一想這到底發生了什麽事?這些人或許從小到大就因爲讀書、工作的壓力,導致挫折連連,心靈疲累,好想放棄一切,索性躺平過活。
她指出,生活在各種信息和物質爆炸的年代,年輕人的眼界與學識絕對是超過父母輩的,居高臨下的命令或者是巧言令色的職場,顯然再也難以使得他們産生興趣。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對躺平青年提出批評時指出,躺平是極不負責任的態度,不但對不起自己的父母,也對不起努力工作的納稅人。
袁鳳珠說,人生有不同的道路選擇,本來結婚、生子、家庭、繁衍,這是人類社會與生俱來的使命,沒有人能夠徹底地抗拒它。躺平族並非不努力、不工作、不競爭,而是反對沒有價值的無效內耗,對一套關于成功的說辭反感。但是,這些年輕人又無足夠能力去改變身處的環境,或者暫時找不到新的模式,所以選擇以躺平的方式讓自己在競爭中不被耗盡。可以說,這是一種“弱者的反抗”。
從這個角度看,不應該只討論年輕人是否不負責任,是否不思進取,而是應該更多關注當下社會一些競爭機制是否合理,給年輕人的空間是否充足。袁鳳珠說:“事實上,在躺平族中,我們能看見他們眼睛中的光芒,那是對未來的期許與渴望。”
幸福須靠奮鬥
社會應提供更多的渠道和路徑,讓相對“普通”的年輕人能夠獲得更多進步和上升的機會。同時也要給年輕人一些成長空間,包括試錯的空間,讓他們能夠一步步往前走。當然,也要形成更多元的評價體系,讓年輕人具有更多可能性。
另一方面,從兒童期到青少年期,必須勸導他們不能還沒站起來走幾十步就覺著前路艱難而選擇躺下,應該有良好的心態,充盈豐富的內心去對待學業、生活與工作,畢竟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年輕人不能因爲在一個領域,一個行業或者一件事上受挫,就看破紅塵。當前社會中還有很多機遇和潛力,要多思考,畢竟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學習挫折教育
每個人都不願失敗,也害怕失敗。但是,各種大小失敗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人們必須學習挫折教育。孩子的挫折感來自:
·曾經很努力,但卻不是自己智力範圍,成績差,覺得白費心機。
·自認能力不足,不能達到他人的期許。
·身處在一群優秀、能幹的人群中,多次的努力也不如人。
·把兒女硬塞在父母理想的模式中,以滿足心願,並且與他人攀比。
·父母對兒女的能力感到懷疑,在言語上經常潑冷水。
袁鳳珠說,面對挫敗感,會出現下列表現:
·內向者:自我封閉、不與人來往、自殘、喝酒、抽煙、吸毒,對任何事提不起興趣、抱怨、心累。
·外向者:不懼怕權柄、打架、參加幫派、破壞公物、講粗話、上課搗亂、不交功課、逃學、無羞恥感、涉及色情、性行爲泛濫、染上各種瘾頭、不尊敬人。
允許與不完美帶來的不安同在
馬丁·塞利格曼在《樂觀兒童》中說:“孩子要想成功,必須學會接受失敗,感覺痛苦,然後不斷努力,直至成功來臨,每一過程都不能回避。失敗和痛苦是構成成功和喜悅最基本的元素。”
袁鳳珠指出,教孩子學會用感激的心情,積極的態度對待一切,養成堅強的意志,勇敢地參與社會競爭,接受人生挑戰。
她說:“日常生活中瑣碎的事,其實正是培養意志的好機會。孩子的確需要壓力才能成長。父母須要引導孩子處理壓力的痛苦,允許他們與自己的不完美所帶來的不安同在。”
她建議家長不妨有計劃地精心設計一些挫折場景,讓孩子經曆挫折和失敗,使孩子增強對挫折的抵禦能力, 增強對失敗的心理承受能力。
事業有成者,都是具有接受失敗的良好意志品質。
記者:林弘谕
如何優先看到“新加坡魚尾文”內容?從“訂閱號消息”點擊“新加坡魚尾文”進入我們的公衆號點擊右上方按鈕將“新加坡魚尾文”設爲星標⭐
新加坡魚尾文已開通視頻號
用微信掃一掃 關注新加坡魚尾文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