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都在關注如何減少使用燃煤,卻從沒料到在綠色經濟轉型的現階段,也帶來能源供給短缺問題,進而造成電費上漲。綠色經濟帶來能源危機?
最近幾家電力零售商紛紛宣告退出本地市場,原因是能源價格劇烈波動,導致公司經營不下去。
能源市場管理局日前表示,將采取非同尋常的預防措施,包括設立備用燃料設施,供發電公司在需要時使用。
今年7月下旬,本地電力現貨價格(spot price)突然飙升,比7月首25天高出四至五倍。9月底開始,電力期貨(futures)價格在半個月內攀高了兩倍。
這背後,是全球面臨的一場能源危機,也是全球可持續發展道路上面臨的一大阻礙。
過去幾年,全球興起潔淨能源的浪潮。大力推動應對氣候變化計劃的歐盟,致力于到2030年將碳排放量減少55%,歐洲的燃煤電廠逐漸被關閉。法國計劃于2021年關閉所有燃煤電廠、英國決定于2025年前關閉所有煤電設施、芬蘭提出2030年全面禁煤、荷蘭將從2030年起禁止使用煤炭發電。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表示,中國將不再支持汙染嚴重的海外燃煤電廠,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並將支持能源的綠色轉型。
相應的,銀行開始限制或停止對碳排放高的煤炭發電廠提供融資。
例如本地銀行紛紛宣布,減少以及最終停止向煤礦領域提供融資的計劃。星展銀行承諾到2039年,把燃煤的相關業務減少到零。華僑銀行在2019年,是東南亞第一家銀行,承諾停止爲新的燃煤電廠提供融資。它在2020年9月也承諾,不再爲任何新的燃煤發電廠提供融資。
投資者進一步審視企業的碳排放,意味著燃煤和相關的行業將難以獲得投資。
但從全球層面而言,替代和再生能源的發展步伐還未加快,短時間內恐無法彌補燃煤發電減少所帶來的供應空缺。
異常氣候加劇能源短缺
去年由于冠病疫情暴發,能源需求減少了5%,今年來經濟開始複蘇以及出行限制放寬,消費需求帶動了各領域工廠提升産能,一些航班逐步開始恢複,能源需求強勁反彈。
石油庫存下跌至平時水平的94%,歐洲的天然氣儲備降至86%,印度和中國的煤礦庫存水平已不到50%。
屋漏偏逢連夜雨,異常的氣候情況加劇了能源短缺的問題。
中國北部和歐洲今年的氣候異常寒冷。中國政府已采取措施,包括提高煤礦的産量,以及讓煤礦發電的電力可在市場上交易,讓市場爲電力定價,從而鼓勵發電廠提高産能。
同時,一些可再生能源發電也受到氣候沖擊,例如水力和風力發電産能下跌。
異常的氣候,也是因全球變暖所致,推動轉型綠色經濟,顯得更爲迫在眉睫。
能源短缺已經致使歐洲多國的電費水漲船高。根據英國廣播電台,西班牙今年的用電成本上升了35%,僅8月份就上漲了近8%;意大利羅馬市中心的一家商店的店主說,他的能源賬單已經上漲了約15%,他聽說在未來幾個月內,能源賬單還將上漲40%左右。
本月底即將召開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有點諷刺的是,大會的主辦國英國重新開啓了煤礦發電站。
回看我國,我們的減排之路,距離目的地還有多遠?
提高碳排放的價格,關閉燃煤發電廠,這些聽起來相對容易。相比之下,再生能源的投資和開發並沒有跟上步伐。
根據彭博新能源論壇的2021年展望,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能源轉型需要多達173萬億美元(232萬億新元)的投資額。要達到這點,每年的投資須從目前的1.7萬億美元,增加到3.1至5.8萬億美元。
目前,燃煤滿足了全球83%的初始能源需求,要把這個比率降到零,想來並不那麽容易。
電費上漲或傳導到物價
相比起煤礦,天然氣發電的碳排相對較低,但天然氣市場面對的問題是基礎設施不足,運輸天然氣的專用船只緊缺,使得天然氣的供應無法達到急需能源的市場。
市場擔心,這場能源危機並不會在短時間內獲得解決。華僑銀行經濟師謝棟銘分析其原因時指出,首先,能源短缺以往經常發生在夏季,對電力的需求達到高峰,而這次並非是在夏季。其次,明年2月北京將舉辦冬季奧運會,中國政府不太可能削減能源的使用度。第三,歐洲剛好面對天然氣短缺問題。
但上述事件並非巧合。中國減少對煤炭的依賴,刺激了對天然氣需求的上漲,導致全球包括歐洲的天然氣市場緊缺。歐洲的碳價格上漲,意味著發電廠轉而使用煤炭的空間很小。
過去一兩年,綠色融資和可持續投資占據了財經新聞的顯著一部分。很多時候,我們都在關注如何減少使用燃煤,卻從沒料到在綠色經濟轉型的現階段,也帶來能源供給短缺問題,進而造成電費上漲。
除了日常生活的電費直接受影響外,企業工廠商家的電費上漲,也會滲透到物價當中,不可避免地將會沖擊人們的購買力,間接使得收入縮水。
許多國家和公司都作出了零碳排放承諾,但它們是否都制定了具體計劃?面對能源成本的上漲,這些承諾還能繼續兌現嗎?
這場能源危機提醒我們,走向綠色經濟,不是喊喊口號就可以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