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一項調查發現,近七成國人認爲今年是他們工作壓力最大的一年。
77%受訪者認爲公司比疫情前更注重員工的心理健康,不過,多達93%受訪者對于雇主所給予的支持感到不滿意。
據《今日報》報道,這是全球大型企業科技軟件公司甲骨文(Oracle)針對超過1000名本地員工、經理和人力資源領袖所進行的年度調查。
甲骨文亞太區人力資本管理雲應用策略負責人卡納(Shaakun Khanna)指出,68%受訪者認爲今年是他們工作壓力最大的一年,相信是因爲居家辦公的環境讓不少人工作過度。
在辦公室工作時,大家通常都會外出吃飯,稍作休息,跟同事們聊聊天,不過在家辦公就不會這麽做。
過半認爲對未來、人生、財務失去掌控
58%受訪者就認爲自己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比去年更嚴重,26%坦言心理健康狀況惡化;33%在經濟方面出狀況,29%則缺乏職業動力。
53%受訪者認爲自己失去了對未來的掌控,52%認爲失去了對自己人生的掌控,50%則認爲失去了對財務的掌控。
調查也發現,多達93%受訪者對于雇主所給予的支持感到不滿意,43%表示想要尋找能夠提供更多學習和技能發展機會的機構,37%希望有機會在公司嘗試新的職位,37%則希望職場能夠更具靈活性,例如允許他們遠程辦公。
92%對成功的定義有所改變
但疫情這場危機也讓93%受訪者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而92%就表示自己對成功的定義有所改變。46%受訪者以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爲優先,42%看重心理健康,41%則看重職場靈活性。
談到在2022年尋求更多職業機會或轉換跑道時,62%受訪者表示願意放棄靈活工作安排,57%願意放棄假期時間,53%願意放棄花紅,49%則願意放棄一部分的薪水。
卡納就說,與其追求金錢上的成功,更多人在疫情期間想要追求更有意義的工作。
職場中的心理健康問題
1 職場壓力大
表現:職場壓力是來自于工作本身、家庭、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給我們造成的一種緊迫感。會感到焦慮、抑郁、煩躁,甚至導致精神失常。
調節:將壓力轉變成動力,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同時還要改進自己本身性格的不足,讓自己面對挑戰時可以從容應對。可以通過做運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聽歌、休息等方式減壓。
2 職場迷茫
表現:因爲自我的職業發展而迷茫,一直在想,這是我想要的工作嗎?會習慣性的懷疑這是我理想中的工作嗎?會不停的問自己,到底什麽樣的工作或者職業適合我?
調節:爲自己選定一個短期或中期目標,要給自己找點事兒做,堅持每天完成一個既定的任務。也可以向領導說出自己的困擾,尋求指導。或者可以調整工作崗位,捕捉新鮮感。或者靜下來,重新回顧自己最初的想法和意識。
3 缺乏自信
表現:有一些人性格孤僻、性格內向,甚至自卑,怕和別人交流,不敢接觸新的’環境,怕和別人交流,和別人在一起就不知道該如何是好,這就是缺乏自信的體現。
調節:學習更多工作上能用到的技能,比如制作PPT、簡單的PS入門等;認識更多的朋友,多了解其他事情,增強自己的見識。每天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告訴自己很棒。
4 職場厭倦
表現:感覺工作如同橡皮雞肋,不僅毫無趣味可言,而且絕對挑戰人體疲勞極限,每天工作8個小時,有一些人甚至工作更長時間一直處于緊張、厭倦的情緒中,又無可奈何。
調節:首先要認真思考一下自己工作的目的是什麽。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工作狀態,讓自己保持積極性。重新樹立職場目標,職場目標應該有短期、中期和長期規劃。可以空出一段時間,出去散散心。
5 職場抑郁
表現:生活壓力變大,工作的負擔越來越重,很多人在心理上有不同程度的抑郁。一旦進入工作模式就會感到精神抑郁、甚至伴有生理上的疼痛。對自己目前從事的工作認同感較低、看低自己,不願意和周圍的同事有積極互動、合作等。
調節:多角度看問題,打散抑郁心結,可以通過想像、放松、轉移注意力等方法,將日常工作生活時突然冒出的抑郁心情打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刻保持心平氣和,學習靜養身心。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搜索
1 鞏固人際關系
健全完善的外界支持體系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它可以使學生盡快適應不利環境,並能及時從逆境中走出來,提升學生心理抗壓和調節適應能力。
2 規律生活作息
疫情期間長期不外出,有些人在家的生活是一種混亂的狀態。少數人可能會出現吃藥、酗酒等行爲,想通過這些行爲來緩解恐慌、焦慮。
正確的做法是,我們需要保持生活節奏的穩定,按時睡覺和起床,保證一日三餐,可適當閱讀、運動,做一些自己感興趣或者提升愉悅感的事情,要保證一天的時光是充實的。
3 建立咨詢隊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學生心理韌性的重要途徑。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尤其是心理韌性相關的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開展抗壓和心理韌性能力提升營等相關的團體輔導活動,在學校營造百折不撓、挫而彌堅的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