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著機器的馬達加斯加的發聲蟑螂。(海峽時報)
作者 侯佩瑜
人人喊打的“小強”終于鹹魚翻身了,南洋理工大學的工程師賦予它們一個新使命: 到災難廢墟尋找生還者!
蟑螂無孔不入,無所不在。新加坡的工程師們正在運用蟑螂這種天生特性,讓它們成爲災難救援團隊的盟友。
不過,不是所有蟑螂都能肩負這個任重而道遠的使命。
有幸被選中的是來自馬達加斯加的發聲蟑螂(Madagascar hissing cockroach)。它們是世界上體形最大、叫聲最響亮的蟑螂種類,成蟲可以長到5.1厘米至7.6厘米,比本地的蟑螂大兩厘米。
馬達加斯加發聲蟑螂長得比一般蟑螂沒那麽討人厭?(海峽時報)
工程師就是看中它們的體型夠大,約23克重的它,可背上重5.5克的“背包”,該“背包”由多個傳感器組成,包括可以探測二氧化碳等氣體存在的傳感器。
這個“蟑螂機器人”還攜帶一個小型紅外攝像頭,可以通過采集溫度特征來探測生命。
另外,“背包”裏有微電腦,能向蟑螂的神經肌肉部位發送信號,讓搜救員控制它的行動。
這個想法是在災難現場釋放一群蟑螂,協助尋找生存者,再通過背部的芯片通知救援隊生存者的位置,讓搜救團隊能准確地找到生還者。
該團隊通過使用人類探測算法而發現,蟑螂或甲蟲機器人能以87%的准確率分別人類與非人類。
團隊估計,約5平方公裏的搜救區域內(約一個聖淘沙的面積),只需要約500只這樣的蟑螂。
馬達加斯加的發聲蟑螂是真正打不死的小強,據報道它們能夠承受比人類多10倍的輻射,即使沒有頭部,它們也能存活7天,因爲它們可以通過身體兩側的氣門呼吸。
南大機械與宇航工程學院的實驗室裏,目前以容器養著100到200只馬達加斯加發聲蟑螂。
馬達加斯加的發聲蟑螂會發出“嘶嘶”的叫聲,不是害蟲,它不會飛,因此被一些人當寵物飼養。此外,它們的家庭結構緊密,父母會與子女長時間保持親密接觸。(海峽時報)
容器中的濕度和溫度是根據它們的自然棲息地量身定制的。這些蟑螂是進口來的,只需四個月就能長到成年大小。
在最新的樣版中,研究小組首先用二氧化碳麻醉昆蟲,然後小心地把蟑螂背上的蠟刮掉,再將兩個電極和一個微芯片被連接到它的背面。
研究員在蟑螂背上或尾須上插入電極。(海峽時報)
幾分鍾後,蟑螂恢複了意識,開始四處亂竄。
這項研究正處于研發階段,工程師們正在努力優化芯片和傳感器,以及大規模制造和在蟑螂背上安裝這些芯片。
與機器人相比,蟑螂機器人的價格低廉且可大規模生産,而且它們移動時無需很多電量,因爲活的生物可以在沒有持續控制和指令的情況下獨立移動和避開障礙物。
研究團隊希望能結合太陽能電池和生物燃料電池,來給蟑螂背包的電池充電,從而延長運行時間。
團隊預計,這些蟑螂機器人將在五年後投入運作。
南大機械與宇航工程學院助理教授佐藤隆(Hirotaka Sato)的團隊在2017年起進行這個研究,由內政科技局和私人工程公司 Klass Engineering and Solutions 合作進行。
這位來自日本的專家說,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九級大地震引發海嘯,新加坡是第一個向日本派遣救援隊的國家。
“同年,我被聘請成爲南大助理教授,在南大的支持下,我開始了我的半機器人(cyborg robot)研究。”
佐藤隆教授(前排右一)和他的研究團隊。(海峽時報)
內政科技局(HTX)自動化和無人系統專業研究中心機器人副署長王佳興表示,搜救隊必須在困難的情況下與時間賽跑尋找幸存者。
“由于一直在移動,耗電量高,即使是最先進的微型機器人也無法持續長的時間的救援行動。部署一組蟑螂機器人(或半機器人)團隊,它們可以在狹小的空間中穿行,這些空間可能很危險,人類無法進入,這將保護好我們的前線救援人員,並提高救援團隊行動的敏捷性和效率。”
目前,內政科技局也在開發一只形態像狗的四腳機器人Rover-X,它能在崎岖不平的地勢行走,在危險環境中執行搜救任務。
李顯龍總理(粉紅衣者)2019年向內政科技局人員了解四腳機器人Rover-X的運作。(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