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與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神經回路,首次發現大腦中一個致使暴飲暴食的神經元網絡,若能有效抑制,或將有助于治療肥胖和飲食失調。
自1980年以來,全球肥胖人口增加了超過一倍。去年11月,我國肥胖率已升至201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導致人們更容易中風或患上心血管疾病和冠心病等。
透過小鼠實驗,研究人員發現,當小鼠被高糖高脂的食物包圍,大腦中的結節核生長抑素神經元(簡稱TNSST)會被過度刺激,進而導致小鼠即使已經吃飽,也仍會持續進食,甚至暴飲暴食。
同時,TNSST也與大腦記憶中心相連,産生條件反射行爲。當小鼠的TNSST在同一實驗環境下被反複刺激,只要環境不變,它們仍會出現暴食行爲。反之,當TNSST與大腦記憶中心的連接被阻斷時,小鼠的暴食行爲大大減少。
新科研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研究院高級主要研究員傅玉博士說:“這項研究揭示了爲什麽即使沒有感到饑餓,環境也可以促進進食。臨床醫生未來或許可以利用這項研究,對特定的大腦連接進行幹預,以治療受環境影響的過量飲食和肥胖。”
除了暴飲暴食,由慢性病引起的疼痛導致食欲不振,也會造成健康問題。傅玉博士的另一項研究推翻了以往研究人員的認知,發現導致食欲不振的根本腦神經回路。
在大腦中,連接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簡稱PBN)和中央的疼痛通路杏仁核(central amygdala,簡稱CeA)長期以來被視爲可以抑制進食。不過,研究小組確定了一種對調節食欲很重要的新途徑,稱爲PBN-下丘腦外側(lateral hypothalamus,簡稱LH)回路。在小鼠實驗中,當使用病毒工具切斷PBN-LH回路時,小鼠會更快地選擇進食。
這一發現將有助于治療食欲不振的藥物開發。傅玉博士表示,團隊將研究,通過操縱PBN-LH神經回路,可以如何改善抑郁症,以及如何利用食物改善情緒。
“人腦與鼠腦十分相似,可是目前還沒有在人腦進行實驗。小鼠實驗中使用的病毒工具進攻性較強。我們希望開發口服、電刺激等進攻性較弱的方式進行人腦實驗。”
這項研究揭示了爲什麽即使沒有感到饑餓,環境也可以促進進食。臨床醫生未來或許可以利用這項研究,對特定的大腦連接進行幹預,以治療受環境影響的過量飲食和肥胖。
——新科研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研究院高級主要研究員傅玉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