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婦女歧視印族,不戴口罩、大喊大叫,忘了“國父”李光耀的淚水
種族歧視有多可怕?可能只有經曆過的人才知道。
說到種族歧視,腦海中可能立刻會浮現出美國黑人被白人警察按在地上窒息的畫面;可能是成千上萬美國人走上街頭抗議種族歧視的場景;可能是馬丁·路德金那句被不斷提起的“我有一個夢想”。
在新加坡,也生活著各種膚色、民族迥然不同的人,各民族能基本上做到和諧共處,團結互助!
但…凡事總有例外!
新加坡一名婦女被拍到在地鐵上向一名印族乘客喊出歧視性的字眼,隨後又在食閣內大喊大叫,兩次都沒有戴好口罩。
(圖:來源自網絡)
據Facebook上傳的視頻顯示,這名婦女在地鐵車廂內拉下口罩大聲喊叫。
網友指出,她對車上一名印族男子喊出歧視性的字眼,一名乘客試圖站在她面前,阻擋她向男子大喊大叫,並要求她下車。
(圖:來源自新加坡華人華語網)
不僅如此,這名婦女在金文泰地鐵站下車後到了一間食閣,走向在用餐的食客大喊,她當時同樣沒有把口罩戴好。
有網友稱:“我不在意她這樣大喊,但能不能不要在我吃飯的時候大喊?”
(圖:來源自新加坡華人華語網)
希望這名婦女能夠清楚一點——新加坡當下的種族和諧來之不易,也吃過種族矛盾的大虧,這甚至是新加坡獨立的根源之一。
新加坡今日和諧穩定的社會不是天上掉下的餡餅,而是從血腥的鬥爭中艱難取得的。
每年的7月21日,是新加坡的種族和諧日,就是爲了銘記一段殘酷往事。
(圖:來源自網絡)
在新加坡還沒脫離馬來亞聯邦政府之前,華人與馬來人的沖突從來沒有停止過。
20世紀60至70年代,馬來西亞一直推行馬來人優先的政策,維護馬來人在政治、經濟和文教方面的特權,壓制排斥華人。
在馬來西亞皇室及統治者的眼中,李光耀領導的新加坡太特立獨行了,它表現得不像是馬來西亞十四個州之一,反倒像是一個國中國,這讓馬來上層管理者非常不爽。然而對于華人比重較大的新加坡來說,許多華人一直反對聯邦政府給予馬來人特權,他們要求馬來人的待遇應該與其他種族一樣。
1964年7月21日,馬來回教徒在慶祝完穆罕默德先知誕辰後,組成了一支2萬5千人的遊行隊伍。聲勢浩大的慶祝活動引來了不少華人圍觀。
就在這時,隊伍中的馬來年輕人開始侮辱和攻擊路邊的華人圍觀者。據資料顯示,馬來人甚至將騎自行車經過的華族老人從車上拽下來,拖至一邊痛打,並將老人家的自行車扔進附近的河裏。本地華人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譏,很快雙方便打了起來。
一場種族暴動發生了…
當晚9:30,新加坡宣布全島戒嚴宵禁。沖突足足持續了九天,在此期間,22人被殺,461人受傷。
這是新加坡曆史上最嚴重的種族暴動,沒有之一。
本來就不太願意讓新加坡並入馬來西亞聯邦的時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認爲馬來人和華人的沖突是無法調和的,于是以此爲契機,一腳將新加坡踢出了馬來西亞的版圖。
1965年,新加坡正式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被馬來西亞“抛棄”時,李光耀曾掩面大哭。因爲新加坡乃彈丸之地,沒有自然資源,甚至沒有水源,兵力空虛,國力不足,與馬來人分家,馬來西亞不會讓它好過。
正如李光耀所說,獨立後的新加坡是國際海洋中的一條小魚,在印尼、馬來西亞夾縫中求生存。
(圖:來源自網絡)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民族的國家。1961年,在新加坡總人口中,華族占75.2%,馬來族占14%,印度族占8.4%,其他種族占2.4%。
于是,李光耀提出了:
我們要建立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而不是馬來人的國家,不是華人的國家,也不是印度人的國家…
這麽一來,就要求這三族人民不再只認同其本身的種族文化和原來的祖國,而是要轉變思想觀念,先把自己當成新加坡人,然後才是新加坡華人,新加坡印度人,或者新加坡馬來人。
所以,正是爲了記住1964年的這一次種族暴動帶來的教訓,新加坡才將7月21日這天定爲種族和諧日。
這是新加坡的立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