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作爲老虎的發源地,亞洲各國的文化對虎有所偏愛。老虎既能入戲,也能“入舞”。虎舞在海南是傳統民間藝術,在日本則多與神社祭奠有關。除了表演藝術,音樂中也不乏以虎爲主題的作品。
中國上海京劇院建院60周年演出的京劇《武松》,由董歡飾演虎形。(互聯網)
在中國的戲曲舞台上,老虎自古以來就是不可或缺的形象和意象,有其不可取代的寓意。
新加坡傳統藝術中心創辦人兼藝術總監蔡碧霞,與《聯合早報》談起她印象中的“虎戲”。“傳統戲曲和虎淵源很深,與虎有關的劇目衆多。虎是獸中之王,人們折服于它的神勇與威武,虎一直是華人所崇拜的圖騰之一,這些民衆信仰充分體現在戲曲舞台上。一般老虎在舞台上有勇敢無畏、威風凜凜的形象,寓意軍人的勇敢和堅強,戲本裏就有對將士大臣的美譽,如:虎將、虎臣和虎士等。”
有關老虎的戲曲演出,給蔡碧霞印象最深刻的是《水浒傳》中的“武松打虎”,這也是虎的具象演出。“記得小時候隨母親到鄉下看戲時曾看過這折戲,這場戲裏面有很生動的武打場面,尤其是扮演老虎的演員從武松的身上高空翻過去後,台下觀衆不禁爲演員精湛演技發出驚歎和掌聲,場面極熱鬧,同時也在我幼小心靈播種下戲曲根苗。”
虎形首推《武松打虎》
不得不提戲曲舞台上的老虎表演,行話稱“虎形”,由真人披上獸衣扮演。梨園老話說“生旦淨末醜,獅子老虎狗”,出彩的虎形首推《武松打虎》,戲中虎形堪稱第二主角。蔡碧霞談到虎形表演時說:“演員不僅要做出猛虎覓食的種種神態,在和武松搏鬥過程中,還有許多高難度技巧動作。演員得從小打下紮實的基本功,從模仿動物爬行、翻滾、攻擊和打鬥開始,一個動作反複做幾十遍,非常辛苦,沒有高超功夫難以勝任這一角色。”
以虎爲名的戲曲多不勝數,像《牧虎關》《七郎八虎闖幽州》出自《楊家將》,《飛虎夢》出自《說嶽全傳》,《絕虎嶺》出自《隋唐演義》,《惡虎村》出自《施公案》等。本地戲台,蔡碧霞說早期“新賽鳳”福建戲班的《獅子樓》,和近年來“小洞天”歌仔戲《虎爺傳奇》等,都是與虎有關的戲曲演出。
老虎能入戲,但它能“入舞”嗎?
的確也能!民間虎舞的確不少——舞龍舞獅是我們熟悉的民俗藝術,但承載海南民間文化的“海南虎舞”,你見過嗎?
海南虎舞過節不可少
中國海南三江鎮的虎舞表演充滿節慶氣氛。(互聯網)
據資料,海南虎舞是以扮演老虎及模仿老虎動作爲主要內容的舞蹈,隨明代中原移民遷瓊傳入,至今約有300多年曆史。虎舞集工藝美術、舞蹈、音樂、武術于一體,有藝術欣賞和娛樂群衆的作用,還寄托著國泰民安的民俗信仰和願望,具濃厚地方文化氣息。
海南流傳一句“羅梧虎,三江鼓”,虎舞要數海口三江鎮羅梧村的最著名,其表演精彩、功夫過硬、場面宏大,是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一項娛樂活動。海南虎舞以武術爲基礎,舞蹈融入其中,整個表演圍繞著“人虎搏鬥,人虎共處”主題。海南虎舞技藝于2009年入選第三批海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雲南虎舞有地方特色
海南有虎舞,雲南也有虎舞!雲南虎舞有突出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點,在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泸西縣有較大影響力,午街鋪鎮林樹村保存較完整,至今仍有表演。這種表演,原先主要在正月十五“祭虎”和給死者送葬時舉行,後發展爲逢年過節的虎舞,主要特點是模擬老虎習性和動作,隨意性較強,老虎出場,先向四面八方張望,然後抖身搖尾,翻滾撲跳,展示猛虎姿態。另種表演方式是:虎爸和虎媽帶著一對憨態可掬的小老虎出山玩耍,兩只可愛的小老虎互相嬉戲,一家子開開心心,虎頭道具制作頗爲精妙。
此外,春節在彜族人民中稱作“虎節”,雲南雙柏縣小麥地沖地區的彜族阿羅支系也要“跳老虎”。可見,虎俗深入民間。
日本虎舞是民間藝術
本橫須賀的虎舞自古流傳至今。(互聯網)
不僅中國人以虎入舞,日本也有虎舞,在日本是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多與神社祭奠有關。
據資料,雖名爲虎舞或虎踴,實際上是將獅子當成老虎,例如熊本縣阿蘇郡阿蘇町的《阿蘇虎舞》,便是戴獅子頭跳的獅子舞系統的舞蹈。神奈川縣橫須賀市野比中村白髭神社的虎舞,以及同市的爲朝神社虎踴也是同類演出。老虎有親子兩匹,由穿唐服戴唐冠,年約50歲的成人及12、13歲的兒童飾演,在三味線、笛、太鼓、钲等樂器的伴奏聲中,演出《虎返》等數個曲目。在香山縣大川郡白鳥町的白鳥神社,秋祭奉神的《虎頭舞》,是戴老虎頭跳的舞蹈。
《老虎磨牙》聲形俱佳
安志順、安源、安川祖孫三代在中國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老虎磨牙》。(安源提供)
除了表演藝術,音樂中也不乏以虎爲主題的作品。雖說是聲音的藝術,但有些音樂作品則兼具觀賞性。打擊樂小合奏《老虎磨牙》就是這樣一首聲形俱佳的作品,在視聽雙重感官中塑造立體的藝術形象。
《老虎磨牙》是中國民族打擊樂一代宗師安志順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誕生于1982年,使用的樂器有大鼓、大镲、大鑼、疙瘩镲、組木魚、雙雲鑼和拍板,最早由安志順領銜在中國陝西省古典藝術團的節目《仿唐樂舞》中首演。在表演時,樂手所展現的身段與肢體語言將猛虎下山的體態神貌模仿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
年逾九旬的安志順接受《聯合早報》越洋采訪時精神矍铄,他中氣十足地說:“這部作品采風于陝西鼓樂和山西鑼鼓。在民間原有《老鼠磨牙》的曲牌,我不喜歡老鼠,鼠眉鼠眼、鼠目寸光。我喜歡老虎,虎行生風、虎虎生威,所以去其鼠氣,取其虎威,定名爲《老虎磨牙》。”
樂曲一開始便是大鑼極弱的滾擊,隨之是大鼓的刮磨(用指甲在鼓面上刮磨發聲),接下來是組木魚、雙雲鑼、拍板等樂器的演奏,猶如秋蟬鳴啼。突如其來的大镲磨擊,使寂靜的山林瞬時充滿陰森可怖的氣息,大鼓用抓擊每拍一下,便感到有猛虎踏著枯幹的枝葉步步逼近,令人毛骨悚然。
進入快板後是樂器全奏的段落,結合著大鼓的刮奏、擊梆,營造了猛虎怒吼、咆哮、刮爪的生動形象。恰如唐詩《猛虎行》中“磨爾牙,錯爾爪”所描繪的藝術形象。
《老虎磨牙》是一首純打擊樂作品,全部的內容揭示和形象塑造都是由節奏、力度、速度和音色的變化而完成。安志順說:“音色開發是打擊樂中非常重要的創作方式,即通過創新的演奏技法開發新的音色,用以塑造生動的藝術形象。”
最後,祝願魚尾文的讀者們,元宵節快樂!
文:王一鳴、張鶴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