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共和國,簡稱新加坡,舊稱新嘉坡、星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爲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
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爲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占全國面積的88.5%)之外,還包括周圍63個小島。領土面積僅爲724.4平方公裏,也就相當于我國一個縣的面積。
縱觀新加坡發展史,8世紀屬室利佛逝;14世紀屬于拜裏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王朝;18-19世紀屬于柔佛王國。19世紀初淪爲英國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占領;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
1965年8月9日,馬來西亞國會將新加坡驅逐出聯邦。隔日,新加坡獨立建國,新加坡共和國正式成立。
新加坡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被譽爲“亞洲四小龍”之一。憑借著極佳的地理優勢,新加坡成爲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爲“國家資本主義”。
根據最近發布的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第一、第二名沒有變動,依然爲紐約和倫敦,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位居第三、第四名。被GaWC(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網絡)評爲世界一線城市。整個國家在城市綠化和環境衛生治理方面效果顯著,有花園城市之美稱。
衆所周知,新加坡曆史上曾加入馬來西亞,後來宣布脫離馬來西亞成爲一個獨立國家。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促使新加坡最終要離開馬來西亞,獨自建國呢?
下面,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新加坡的曆史。新加坡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紀,而最早記載新加坡的曆史文獻資料就出自中國。三國時期,孫權出于對南海及其周邊國家産生了很大興趣,派出了中郎將康泰率領外交使團出使南海周邊國家,進行外交活動。
康泰和他的船隊出訪了100多個國家,穿過馬六甲海峽到達印度半島,中途經過新加坡,回國後,他專門把新加坡寫入《吳時外國傳》之中,這也是有關新加坡最早的曆史文獻記載。
公元7世紀時,蘇門答臘島上的室利佛逝王國崛起,新加坡成爲了它的勢力範圍。一直到15世紀,新加坡都處于室利佛逝王國的管轄之下。後來,室利佛逝王國被滿者伯夷所滅。王室的一位王子逃往馬來半島獲得了暹羅的庇護,新加坡也因此成爲馬六甲王朝的一部分。
15世紀時,隨著海上貿易的興起,東西方的貿易往來日趨頻繁,新加坡憑借其在馬六甲海峽中的優越地理位置,成爲東西方貿易交流的重要樞紐,數百年前就已經是世界著名的商業中心。
進入到16世紀,中國明朝開始實施嚴厲的海禁政策,禁止商人和商品流出國門,自此等于明王朝主動放棄了對馬六甲海峽的控制權。然而,西方殖民者們卻早已意識到馬六甲海峽對于他們的重要性。只是由于明朝控制著馬六甲海峽,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隨著明朝主動放棄馬六甲海峽,葡萄牙人就沒有了任何顧忌,立即派出遠洋艦隊,馬六甲王朝最終被葡萄牙所滅亡。由于葡萄牙無法徹底占領新加坡,隨後新加坡又重新落入柔佛王國之手。
19世紀,在英國人堅船利炮的打壓下,新加坡于1819年成爲了英國的屬地。二戰時新加坡曾被日軍占領,戰後,英國重新接管新加坡。此時,世界各地要求獨立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59年,新加坡自治邦成立,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李光耀成爲新加坡第一任總理。
1961年,馬來亞提出,馬來亞、新加坡、文萊、沙撈越和北婆羅洲共同建立一個聯邦國家。考慮到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缺少土地和淡水,李光耀認爲與周邊國家合並更有利于新加坡發展,于是就此事舉行了全民公投,最終以71%同意的結果,與1963年宣布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然而,僅僅過了2年,新加坡就宣布脫離馬來西亞,成爲一個獨立的國家,這一天即1965年8月9日,也被確定爲新加坡的國慶日。
至于新加坡爲何又會從馬來西亞中分離出去,筆者認爲,原因其實很簡單,可以歸結爲一點,那就是:馬來人與華人兩大族群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
馬來西亞的主體民族是馬來人,聯邦國家成立後,馬來人迫不及待地希望把政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希望建立一個馬來人的馬來西亞。然而,聯邦國家內部除了馬來人外,還包括華裔、印度裔等多個少數民族。而且,在這其中,華裔是第二大族群,占國家人口的44%,幾乎與馬來人相當。
而由于華裔勤勞、聰明能幹,善于經營,所以馬來西亞的經濟命脈都掌握在華裔手中。但由于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不同,加上巨大的貧富差距,使得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出來。因此,馬來西亞建國初期時的排華傾向就十分明顯。
當時的新加坡州長李光耀,有著不同的政治主張。他希望建立一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別看增加了“西亞”這兩個字,其中的含義可大不相同,李光耀的馬來西亞人除了馬來人外,還包括華裔、印度裔和其他少數族裔,這就與聯邦政府“馬來人至上”的建國原則大相徑庭。
由于李光耀出色的執政能力,名聲顯赫,加入馬來西亞後迅速獲得了極大的支持率,照此發展下去,下一屆馬來西亞總理必定是李光耀。對此,馬來西亞當局者自然會對李光耀忌憚不已,生怕自己將來會被其取而代之。
此外,除去政治分歧外,經濟矛盾也十分突出。當時,新加坡是4個聯邦中最富裕的地區,需要向聯邦政府上繳40%的稅款,到了1964年,這一比例竟然提高到了60%。
即便如此,聯邦政府仍然不同意向新加坡開放沙巴和沙撈越市場,這明擺著就是要在經濟上打壓新加坡的發展。
爲了保證馬來人對國家政權的掌控,時任總理東古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就是把華裔占絕對多數的新加坡從聯邦中剔除,以此達到稀釋聯邦國家中華人比例的目的。采取這一手段,就可使華裔在馬來西亞所占比例大幅下降,馬來人就可以在國家中占據壓倒優勢,從而永久掌握馬來西亞的統治權。
當時,馬來西亞國會通過了一個緊急憲法修正案,結果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這個面積最小、經濟最發達、華人比例最高的地區從聯邦中剔除出去了,以上就是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而獨立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
事實上,正如中國一句古語所言,塞翁失馬,焉知福禍。獨立後的新加坡,迅速實現了經濟騰飛,從1968年到1970年的3年時間裏,新加坡GDP總量從33.5億新元,增長到58億新元。年增長率高達13.8%。1972年的海外資産則比1959年增長了13倍,達到42.3億新元。
新加坡人的平均工資是馬來西亞人的4倍左右,因此,每天早晨都有約30多萬馬來西亞人蜂擁而入,進入新加坡打工,旅遊團過海關需要避開這一高峰期,筆者對此曾有過親身體驗。
新加坡的經濟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實現迅速騰飛,與華人的聰明,勤奮,吃苦耐勞等優秀品質密切相關。新加坡華人占比爲77.3%,可以說就是一個華人占絕對主體的國家。
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缺少淡水,就連吃的蔬菜都全部需要進口。然而就在這種條件下,新加坡的2021年GDP全球排名已經達到了第8名,人均GDP爲6萬多美元,亞洲第一,這與華人的高素質有著直接關系。
再來看看新加坡的兩個鄰居,一個馬來西亞、一個印度尼西亞。這兩個國家筆者都曾去過,可以說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地理氣候條件相當好,放眼望去一片綠色,公路兩旁全都是一眼望不到邊際的橡膠樹和棕榈樹,看不到裸露的土地,基本上全部被植被所覆蓋。
盡管自然條件不錯,但是,與華人相比,不得不說,國民素質還是顯得較爲低下。先說馬來西亞,由于華人善于經商,該國排名前10的富豪基本上都是華人。馬來西亞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都是傾向于照顧馬來人的優惠政策。
一般國家所出台的各項政策,都是傾向于照顧國內少數族裔和群體,而馬來西亞則反其道而行之。筆者2016年去馬來西亞旅遊時,當地一名姓代的導遊(華裔的第三代)就曾對我說,馬來西亞的許多政策都是偏向于馬來人的,如給予馬來人一定數量的經濟補助,以及享有其他特殊照顧的一些政策。
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優質學校錄取馬來人的比例要遠遠高于華人,此外,馬來人還可以享受其他許多方面的優惠,如公務員錄用、參軍等根本就沒有華人的機會。然而,僅靠施以優惠、照顧,並不能改變一個民族懶惰、不思進取的本性。這也是一個國家即便有再好的自然條件也難以發展起來的根本原因。
說說我的親身經曆,筆者曾于2019年去過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由于飛機抵達時間很晚,臨時找了個酒店就住下了,第二天發現位置不好,退房後又換了一家酒店,臨走時忘了取下插在牆上的插座轉換器(因爲各國的插座制式不同,充電時需要轉換插座,巴厘島使用的是德標)。
第二天,我打算給手機充電時才發現轉換插頭忘在那個酒店了,于是我急忙打車趕到了那家酒店,服務員打開房間後,我發現牆上的轉換插頭已經不見了,于是就問這間房間我退房後有沒有人住過,回答說沒有。
我就讓前台服務員找來打掃房間的服務員,是一個身材矮小的當地男人,長相猥瑣,在他與我對視的一瞬間,從他那躲閃的目光中我就可以斷定,就是他拿了轉換插座。但他當時卻矢口否認。
于是我讓前台叫來客房經理,讓她轉告那名服務員,他拿了那個轉換插座,對他來說沒有任何用處,而對我卻很重要,沒有它,我的手機就充不了電,而且在巴厘島根本買不到這種中德轉換制式的插座。
最後,經理拿來1個轉換插座,我一看不是,第二次又拿來3個讓我看,還不是,直到第三次才拿來了我的轉換插座。
總之,筆者認爲,民族的整體素質對于國家的發展來說,顯得十分重要。當一個國家的主體民族已經淪爲需要國家照顧、成爲弱勢群體時,這個國家無論如何也是不可能獲得發展和崛起的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