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則新聞時,我的心情很沉重。
這是近日,內蒙古某檢察院公布的一起死亡案件。
(圖源:九派新聞)
據九派新聞報道,男子賈某,飼養了一條寵物狗。
事發當晚,賈某61歲的父親,不知何故打罵了這條寵物狗,隨後,父子倆發生爭執。
誰也沒想到,這場爭執,最終導向的結果,竟是賈某意外死亡。
根據司法鑒定中心鑒定,賈某死亡的根本原因,是自身腦血管畸形,誘因則是頭部外傷。
不是不小心碰撞,這個外傷,竟然是賈某在情緒激動時,用玻璃杯、煙灰缸猛砸自己造成的。
有人說,至于嗎,爲了一條狗?賠上自己的命,還讓父親後半輩子活在愧疚中。
有人對他冷嘲熱諷。
在很多人眼中,他的行爲,都是不可理解的。
可事實上,真是只是因爲那只寵物狗嗎?
在法律文書裏,我看到了更多細節。
在激烈的爭吵中,61歲的父親動手了。
他揮起皮帶,用堅硬的皮帶扣,擊打了賈某的頸部和背部。
這個細節,令人很揪心。
父親60多歲,兒子應該也是30來歲的成年人了。
可就因爲一件很小的事,30多歲的兒子,竟然像孩子一樣被打。
是氣憤到極點,還是長期相處的習慣動作?
當皮帶鞭打在身上時,賈某的情緒失控了。
可他沒有還手,他用自殘的方式,發泄痛苦。
這確實很極端,因爲這個舉動,他的生命,戛然而止。
可我說不出批判的話,我不知道,在暴怒的那一刻,他帶著怎樣的不滿和絕望。
不知道他和父親之間,是否存在長久的矛盾積累。
在法律的判決裏,兒子的死,和他沒有直接因果關系。
可如果沒有爭吵,沒有用皮帶擊打兒子,悲劇還會發生嗎?
誰知道,這個自殘致死的兒子,是不是情緒崩潰到了極點?
他用傷害自己,懲罰了父親,得到了兩敗俱傷的結果。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他的不幸,真的只是因爲寵物狗嗎?
不是的。
正如一位網友評論說:
寵物只是導火索,父親太想控制兒子了,六十多歲了還想控制。
這個說法,獲得了5萬多贊同。
30多歲還在挨打的兒子,60多歲還在打人的父親,或許正如評論所說的,這是家長對孩子的控制。
他們希望孩子絕對地服從,控制孩子的一切。
他們不容許自己的權威被挑釁,不容許孩子的成長偏離軌道。
他們隨時准備伸出手,去幹涉孩子的一切,哪怕,你已經是個成年人。
心理學家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之前看過一位網友的講述。
她從小就生活在令人窒息的家庭環境中。
父母進她房間從不敲門,房門不許上鎖,否則會被一腳踹開。
只要一件事情不如他們的意,他們會千方百計說服你,服從他們的意願。
即使成年,有了工作,他們的控制,仍然密不透風。
一次,她准備去找朋友玩,媽媽擋在門口,非讓她換掉精心挑選的衣服。
她不願意,媽媽就說她穿得不三不四像個站街女。爸爸發來長篇大論告誡她衣著不要暴露。
明明那是一件大街上隨處可見的衣服,不暴露也不性感,可對父母來說,你不聽我的,那就是你的錯。
他們說:明明聽我們的就皆大歡喜,非要搞得大家都不開心嗎?
同事給她塗了淺色指甲油,父母大發脾氣。
他們不斷告訴她:你的做法讓我們很不舒服,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了嗎?
那一刻她明白,就算女兒不開心,只要自己的權威不受挑戰,父母也會心安理得。
他們站在“爲你好”的道德高地,強制幹涉兒女的一切。
你稍有反抗,就說你讓他們寒心。
你不願順從,就有更多大帽子扣向你。
這樣的生活,會讓孩子無比窒息。
一篇《中學生抑郁狀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論文中,有這樣一組數字:
中學生抑郁高達43.5%,其中中度和重度占了30%。
很多家長或許不明白,吃飽穿暖,不用爲錢發愁,這些孩子怎麽心理出了問題?是不是太矯情了?
費孝通在《生育制度》中寫道:
我們若觀察一個孩子的生活,有時真會使我們替他打抱不平。
他們闖入這個世界,並沒有帶著創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沒有個服從舊秩序的心願。于是像是一只扯滿帆的船,到處觸礁了。
我們若是有閑情,坐下來計算一下,一個孩子在一小時中所受到的幹涉,一定會超過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會指摘的次數。
我很反感一種說法:父母做什麽都是愛你的,你要理解。
可任何一種愛,都是感受出來的,你反複做著傷害別人的事,卻還讓人理解成這是愛,抱歉,這很難做到。
最終的結果,要麽是親子關系越來越惡化,要麽,是兒女接受了這種糟糕的“愛”,並延續到下一代。
當控制欲出現“代際遺傳”,這才是最可怕的後遺症。
還記得北大留美碩士王猛嗎?
他出國留學後,十幾年不回家過春節,後來拉黑父母一切聯系方式。
他寫下的萬字長文,道盡了長期以來父母的控制。
小到穿衣服,大到強制給他選擇就讀的學校等等,這樣的控制,貫穿王猛成長的始終。
就像一雙無形的大手,讓他痛苦不堪。
在終于有了力量之後,他選擇逃離。
有人罵他白眼狼,可更多人從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的影子。
有人說,即使到30歲,父母仍在控制自己。
有人說,親子關系出現問題時,父母總認爲自己不會有錯。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是最大的謊言。
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也是第一次當孩子,這是一個一起成長和進步的過程。
可太多父母,用自己過往的經驗,去掌控孩子的人生。
他們做著自己認爲正確的事,讓孩子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
“我們爲你付出那麽多,你爲什麽一點不聽話?”
“我們都是爲你好,你怎麽一點都不領情?”
因爲他們是父母,因爲他們養育了我們,所以天然站在了道德高點,可以對孩子的人生進行指點。
更令人無力的是,在很多親子關系中,父母的控制並不一定是狂風驟雨般的,相反,它相對溫和,卻讓兒女掙脫不開。
這段時間,我的小姨和表妹的關系,一直劍拔弩張。
因爲表妹並不想結婚,而小姨又一直催得太緊。
她經常給她打一兩個小時電話,讓她接受現在這個相親對象。
她言之鑿鑿地說,錯過這個男生,你會後悔的。
她會給所有親戚朋友打電話,讓我們輪番去勸。
每一次溝通,表妹都態度鮮明地表示,不喜歡這個男生,不想這麽快結婚。
可小姨完全不讓步,她把一切都歸結爲孩子不懂事,不理解她的良苦用心,明明父母做了這麽多,卻不領情。
看到表妹發來的信息,我覺得挺難過的。
在這張用密不透風的“愛”編織的網裏,她喘不過氣來。
小姨用付出感,牢牢捆住了女兒。
這裏面暗含了一個強勢的邏輯:我付出了,你就應該給予回報。
在所有親密關系中,過度強調付出,都是爲控制對方加碼。
我能夠理解小姨的擔憂,可這樣的方式,很難被孩子接受。
記得羅振宇曾經說過:
以前認爲父母是比孩子早出生的人,所以有責任把經驗、知識、技能傳授給孩子。
但是現在可能得倒過來想,孩子是比父母活得久的、死得遲的人,父母提供的任何經驗和技巧都不足以讓他應付未來社會。
我們這一生,和父母的緣分其實很長。
太多父母,在孩子成年後,依然無法將他們當成獨立的個體,總覺得,爲他們選的路,是正確的。
這樣的控制,很難形成良性的親子關系。
孩子不敢擁有自己的想法,只能在討好和順從中,尋找自己的價值。
我很喜歡谷愛淩媽媽的教育方式,她經常對女兒說,你不用感謝我,你一點都不欠我的,我謝謝你就行。
我給予你生命,不代表我擁有了掌控你的權利。
相反,我感謝你完善我的人生,感謝你給我當父母的機會。
她們彼此成就,也互相感謝,這是我認爲,最好的教育方式。
真正的愛,不是事無巨細爲孩子安排,不是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我們都曾是孩子,也都會成爲父母。
但願在成爲父母的那一天,我們都能做到,不搶過孩子人生路上的方向盤,而是與他們一起,探索更好的人生。
◇ 參考來源:九派新聞《男子因寵物狗與61歲父親發生爭執,擊打自己頭部數下後死亡》微博@李雅悸
– End -願你2022年都順心如意。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