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店門,左邊齊腰的玻璃櫃是接待處,裏頭的鏡框緊挨著,櫃台旁的小空間剛好是一台收銀機的位子,上方架子上是傳統的鏡片度數測量儀。店內唯一的鏡框展示櫃靠著牆,視線以上的櫃頂,一盒盒隱形眼鏡整齊地疊至天花板。
鄰裏商店要與財力雄厚的連鎖店競爭,拼的不僅是價格,更重要的是服務態度。
駱傑克受訪時說,冠病疫情期間,不少年紀較大的常客申訴看不清,即便戴上眼鏡或調整度數,情況沒有改善。
周經虎的另一強項是配制多焦距眼鏡,“我會先花時間與顧客溝通,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和眼鏡用途,這樣眼鏡戴起來才會較舒服。”
個性化的服務,使周眼鏡公司的顧客,有一半是支持多年的年長者,一些老顧客也會預約指定周經虎負責配眼鏡,或從東部大老遠前來,“這些老顧客現在已成了朋友。”
“除了價格公道,能把眼鏡調到顧客戴起來最舒服,迅速找出不適的原因,是我們提供的售後服務。這些功夫,在專業文憑的課堂上沒有教,得靠自己多年摸索和經驗。”
天時地利之外,在造船維修業磨練出的焊接手藝,讓周經虎能精准完美地修複鏡框、鼻梁或鏡腿折斷等各類“疑難雜症”,漸漸成了德惠區的眼鏡匠人, “以前眼鏡不便宜,一副可以戴很久,壞了再修,斷了再接。”
爲了找出原因,即使生意量受阻斷措施影響而下跌,他們毅然決定從利惠客戶的角度出發,投資更先進的驗眼儀器,同時以不超過20元的優惠價,替顧客提供額外的眼部健康檢查。
開業三年,他看到隱形眼鏡的市場潛力,主動報讀新加坡理工學院開辦的隱形眼鏡操作課程。兩年課程期間,他上完半天課後就去開店,常常忙得午餐當晚餐吃。
不久,外甥駱傑克完成驗光師專業文憑加入公司,逐步引進新儀器和科技,如添購最新的眼底攝像機、設計新穎的公司網頁、上載公司悠久的曆史、開設面簿等社交媒體賬號,爲傳統老字號注入新氣息。
周經虎說,本地眼鏡業競爭激烈,誠信、周到的服務和堅持不斷自我提升是老字號的生存之道。
周經虎算是出身在眼鏡世家,叔叔早年在振瑞路開眼鏡店,自己的妹妹幫叔叔工作一段時間後,也自已開眼鏡店,至今還經營著。
這面積僅81平方英尺的周眼鏡公司,是周經虎(73歲)在1988年開設的,也是德惠區第一家鄰裏眼鏡店。33年來,一周六天,每天將近12小時,他和後來加入的外甥駱傑克(36歲)勤勤懇懇地爲附近居民提供配制眼鏡和驗眼服務。
2006年,他再次當起學生,這次念的是爲期兩年的驗光師執照課程,“我是班上年紀最大的學生,那時有60歲了,雖然記憶力和吸收力不如年輕時,但有機會爲什麽不多學呢?提升自己,才能保持腦袋靈活。”
展望未來,半退休的周經虎打算讓駱傑克逐步接手,繼續在這裏經營。
盡管如此,周經虎並沒有選擇眼鏡業爲第一份工作。當年他服完兵役,就響應政府號召,加入海事探油業,從技工一路努力到督工,掌握各種焊接、維修等技術。16年後,本地造船業沒落,他在1985年被裁,只得到妹妹的眼鏡店打工謀生。
巧手解決顧客“疑難雜症”
三年後,他成功標租到蔡厝港新區的組屋商店,自己當起老板。“最初幾年,我是這個鄰裏唯一的眼鏡店,所以生意很快上軌道。當時巴士轉換站在附近,對面是巴刹,周圍也沒有大型商場,許多居民選擇光顧住家附近的鄰裏商店。”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這兩台花費4萬元的驗眼儀器,能檢測眼壓和微血管的健康狀況,可及早發現青光眼、視網膜靜脈阻塞等眼部疾病,驗眼過程也會拍照錄下,作爲參考。
工作之余,周經虎爲這區70多名商家義務服務超過20年,現是德惠購物中心商聯會副主席,“作爲這裏第一家眼鏡店老板,我能爲店主商家解決問題,做出點貢獻,讓這區的購物體驗更好,很有滿足感。”
周經虎說:“現在有了雲儲存系統,查找顧客的資料更加方便,還節省空間。”
往店裏走進三步,兩台在前年增設的先進驗眼設備,間縫不留地並列著,供驗眼坐的兩張椅子,是顧客在店裏唯一能坐的地方。
在蔡厝港德惠購物中心巴刹對面,一家不起眼的眼鏡店前,站著好幾組人,耐心地等候駱傑克替他們驗眼或配眼鏡,店外五腳基臨時架起的兩張小桌,周經虎正全神貫注地拿著幼細的小鉗子,拴緊鏡框的鼻托。
“有的顧客可能沒有覺察到自己的眼部健康有問題,或是擔心專科眼科醫生的收費太高而裹足不前。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服務,幫顧客克服第一重的心理障礙,讓他們及早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