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團隊針對老鼠等動物模型的實驗結果顯示,這類原蟲亞型就像一個“生態系統工程師”,可穩定腸道內的細菌生態系統,有助于更快從炎症恢複。研究報告指出,這類微生物或可轉化爲益生菌,用來治療炎症。
參與研究的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研究員鄧磊博士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解釋,芽囊原蟲在百多年前就已發現,但在臨床醫學上的致病性仍不太清楚。
早前研究發現,芽囊原蟲亞型7可能損害腸道內壁,提高患上結腸癌的風險。這類有害寄生蟲較爲罕見,有可能透過受感染動物糞便汙染的食物傳播,進而破壞腸道菌群的組成,導致菌群失衡。
說到寄生蟲,人們一般認爲對身體有害,但一項本地研究發現,某種常見寄生蟲不但可抑制炎症,還能改善腸道健康。
鄧磊說,目前大部分的寄生蟲檢測主要針對蛔蟲和鈎蟲等,只有腹瀉病患須進行針對性的原蟲篩查,透過顯微鏡觀察細菌形態。若要確定是哪種原蟲亞型,則須通過核酸檢測(PCR)。
研究結果上個月發表于國際期刊《細胞與分子生命科學》(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能無症狀定植腸道 增加可抑制炎症免疫細胞
芽囊原蟲共有25種亞型,亞型1到4最常見,占人類感染病例約九成。相較于其他亞型,亞型4的基因組最小,主要出現在歐洲等地,在亞洲和非洲較爲罕見。
研究團隊下來將繼續關注人獸共患的原蟲亞型,以更全面地評估不同亞型造成的影響。
不過,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的一組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名爲芽囊原蟲亞型4(Blastocystis subtype 4)的常見寄生蟲具有益生菌特征,可提高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更好地對抗潛在疾病。
當某種類型的腸道寄生蟲數量過高,有可能導致腹脹、腹瀉、便秘或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相反的,對腸道有益的芽囊原蟲亞型4,能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結構,有利于菌群共生。它能無症狀地長期定植在腸道內,增加可抑制炎症的免疫細胞。
國大楊潞齡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名爲芽囊原蟲亞型4的常見寄生蟲具有益生菌特征,可提高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更好地對抗潛在疾病。
鄧磊指出,不同亞型的基因組大小、對腸道菌群的影響以及免疫反應各異,但不是每種亞型都對腸道健康有益。
“人們一般對寄生蟲感到恐慌,認爲須要吃除蟲藥,但共生寄生蟲的致病性其實沒那麽強,可以訓練腸道的免疫系統。除蟲反而可能破壞其他腸道微生物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