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由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展開的研究,共有58名介于15歲至19歲的中學生參與。結果顯示,分段睡眠者雖然精神狀態較好,但血糖飙升的水平比連續睡眠者高出近50%。
本地一項研究發現,如果青少年一天只有6.5小時的睡眠——晚上只睡5小時,之後午睡一小時半的青少年,其警覺程度、記憶力和情緒等,都比晚上連睡6.5小時的青少年好。
然而,有睡午覺的這群青少年,血糖檢測結果卻較不理想,意味著他們若長期睡眠不足,日後較有可能患上糖尿病。
展開研究的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因此建議青少年,盡可能每天睡足8至10小時,因爲無論是在下午補眠,或晚上好眠,只要是睡眠不足都對健康有害。
這項在2017年學校假期進行的研究,共有58名介于15歲至19歲、身體健康、沒有睡眠失調問題的中學生參與。他們隨機被分入連續睡眠和分段睡眠兩個小組,每組有15個男生和14個女生。
參與者在15天的測試期間,首兩晚都連續睡足9小時,之後五天只睡6.5小時,然後再有兩晚睡足9小時。最後階段則是連續三晚只睡6.5小時,另外兩晚睡足9小時。
連續睡眠組在睡眠不足的那幾天,規定在午夜零時15分上床、早上6時45分起床。分段睡眠組則是在淩晨1時上床、早上6時起床,然後下午2時至3時30分午睡。
研究人員說,這個睡眠安排是要模擬青少年在正常學期時,平日不夠睡、周末睡足的情況。
學生之後得接受各類測試,包括鑒定反應速度,以測量他們的警覺程度、記憶力和情緒反應等。他們也得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測量血糖在體內的代謝速度。
結果顯示,分段睡眠者的反應能力和記憶力等都有較好的表現,覺得情緒較正面,也覺得自己不會太疲累。
但他們的血糖檢測不理想,血糖飙升的水平比連續睡眠者高出近50%。主要負責這項研究的杜克—國大醫學院認知神經科學中心助理教授盧芷欣說:“我們的研究顯示,長期保持分段睡眠習慣可能提高患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的首席研究員、認知神經科學中心主任徐偉良教授指出,這是首次有研究試圖了解睡眠不足會否影響血糖指數。
“當初展開這項研究是因爲我們在灌輸良好的睡眠習慣時,學生常會問說睡眠若分段,是不是和晚上連睡幾小時有同樣的效果。”
盧芷欣也透露,中心有意在6月展開新研究,了解青少年若能睡足8至10小時,分段和連續睡眠是否仍會對健康有不同的影響。
研究報告本月12日刊登在睡眠研究權威學術期刊《睡眠》(SL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