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暖風四溢的夜晚,鄧小平同志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正推心置腹地交談著。兩人就像一對相識多年的老友,在茶余飯後一起商量著解決家裏的問題。
在總統府舉辦的草坪晚宴上,鄧小平問李光耀:中國要改革、要發展,最重要的是什麽?
李光耀回答:“教育。”
鄧小平若有所思,答道:
“中國因爲十年浩劫損失了兩代人的教育,負面影響很大。確實要恢複教育、要改革。”
兩人如遇知音,李光耀給鄧小平出主意:“解決難題就要派得力人手去抓。所以我讓吳慶瑞博士去抓住房抓教育。”
早在1920年,鄧小平曾在去法國留學的路上途徑新加坡。轉眼58年過去,小小島國的崛起,讓這個爲重整大國山河而鞠躬盡瘁的領導人感悟頗深。
此前日本之行,鄧小平也親眼目睹了中國現階段跟發達國家的差距,這使得他更迫切地想知道是什麽造就了“新加坡奇迹”。
鄧小平重申了白天會談中的觀點:中國將實施新的僑務政策,這也是此次南亞、東南亞之行的重要目的之一。向周邊國家诠釋,爭取支持,並消除“輸出革命”帶來的不良影響。
鄧小平告訴沿途國家的領導人,我們說真話,是真誠的。
當時是1978年,曆經十年浩劫的中國,決定推開國門、興利除弊,吹響十幾億人脫貧攻堅戰的號角。
74歲的鄧小平在這一年先後出訪了七個國家,而新加坡是鄧小平同志東南亞之行的最後一站,行程也只有短短兩天,但卻令他念念不忘。
直到1992年南巡的時候,鄧小平還提出要向新加坡學習社會管理經驗——“新加坡的社會秩序算是好的,他們管得嚴,我們應當借鑒。”
那麽,此次出訪,兩國領導人都交流了什麽?對中國改革有什麽影響?
一、中國與新加坡的曆史淵源
中國與新加坡有著很深的曆史淵源,這使得處理雙邊關系時會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複雜性。
盡管兩國在政治上是分開的,但曆史和文化的聯系卻極爲密切,甚至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1905年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曾把新加坡和槟榔嶼作爲反抗滿清的外部基地,並在日後的辛亥革命中獲得南洋華商的支持。
中華民國的第一面國旗,也正是在新加坡設計並縫制的。
1919年,五四運動的浪潮席卷中國大地,並在東南亞華人當中引起了強烈反響,激起新加坡的反殖民運動的千層巨浪。
這一時期,華人商會對祖國的前途有著深深的責任感,籌建了很多中文學校。
當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時,新加坡華人義無反顧地團結起來支持抗日。
他們成群結隊地參觀徐悲鴻展覽,以示抗日決心,並籌集抗戰資金。
可新加坡華人對中國的支持,卻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注意。
1942年,新加坡淪陷,日本對當地華人進行了系統化、有針對性的種族滅絕行爲,致使數萬人遇害,史稱“新加坡大屠殺”。
兩國的血脈相承,在戰爭年代已經用血驗證。
而鄧小平的一生,曾去過兩次新加坡。
1920年,鄧小平16歲,他是四川省84名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之一。
當時,運送他們的Lebon號郵船在新加坡停留了兩天。那時的新加坡還和中國沿海大多數地方一樣破敗不堪。
期間,英國統治者對待當地人的方式令鄧小平感到震驚。同時,他也強烈地感受到新加坡華人與中國人之間血脈相連的關系。
58年後,鄧小平故地重遊。
同樣是兩天的行程,但此時的他已經是新中國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人物,爲華夏大地續寫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篇章。
二、鄧李之交
當年11月,鄧小平還相繼訪問了泰國和馬來西亞。
當時的中國正面臨著來自蘇聯的威脅,勃列日涅夫不僅在邊境屯兵百萬,還支持越南攻打東南亞各國,建立所謂的“印支聯邦”,對我國南部造成威脅。
所以,鄧小平同志此行的目的,還有動員三國支持中國,共同抵抗蘇聯霸權,挫敗越南野心。
11月12日,李光耀總理在機場親切迎接了鄧小平,並陪同其前往伊斯坦納別墅國賓接待館。
雙方代表團會面,李光耀邀請鄧小平先發言。
鄧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向與會代表闡述了中方立場。他警告說:在蘇聯的支持下,越南正准備全面入侵柬埔寨。
第二天,李光耀溫和地對鄧小平作出了回應,他說:“中國希望東盟國家與中國聯合起來孤立俄羅斯熊”,但我們的鄰國又想讓我們與他們聯合起來孤立“中國龍”。”
這是爲什麽呢?
原來,在“十年浩劫”時期,中國的外交工作被階級鬥爭搞得一團糟。
好在鄧小平同志上台後及時對外交工作進行撥亂反正,重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停止了這些行爲,爲改革開放創造了相對良好的國際環境。
鄧小平接受了李光耀的建議,並在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間與新加坡密切合作,避免柬埔寨成爲越南的勢力範圍,爲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經濟方面,鄧小平研究了新加坡的發展經驗,並爲己所用。
1985年,中國還任命新加坡前副總理吳慶瑞博士爲沿海開發區經濟顧問。
雖然鄧和李在1978年只見過兩天,但彼此之間卻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互相敬佩、互相信任。
1978年後,鄧再也沒有去過新加坡,但阻擋不住李光耀的思念。
1980年、1985年和1988年這三年間,李光耀又三次訪問中國,與鄧小平會面。
李光耀認爲,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決策符合新加坡的利益。因此,新加坡政府和民營企業在過去40年裏一直心甘情願幫助中國。
李光耀還呼籲其他國家的領導人多與中國接觸,幫助中國融入國際社會。
1997年2月,鄧小平同志逝世。
李光耀聽聞此訊後,只身前往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吊喪,並在那裏深深地鞠了一躬,向這位偉大的領導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李光耀說:他從未遇見過像鄧小平這樣的領袖,在現實面前會願意放棄一己之見。
中國既記得朋友,也記得敵人。李光耀則被視爲中國的朋友。
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時,李光耀還和老布什、亨利·基辛格等幾位中國老朋友應邀出席了開幕式。
三、訪問新加坡與實行改革開放
尋求現代化經驗,是鄧小平訪問新加坡的主題之一。
對鄧小平來說,新加坡最有吸引力的是其引進外資的寶貴經驗。和中國一樣,新加坡也處在轉型期,他們還談到了勞動密集型産業發展後期的種種情況。
李光耀說:“鄧小平在1978年所看到的新加坡,爲中國要爭取的最基本成就提供了一個參考標准。這種標准不僅是經濟上的,還是社會發展上的。”
鄧小平本來要進入新加坡普通住宅區考察,但由于安保問題未能如願。
于是,他又來到新加坡住房和發展局,聽了局長範德安關于公共住房計劃情況的介紹。
最後,鄧小平登上該局22層辦公大廈的頂層,遙望了底下成片的住宅小區。
鄧小平說:“北京在前三門一帶建了三十棟房,外面好看,裏面就不行了。可派人出來看,學學人家是怎麽搞的。要比就跟國際比,不要把目光局限于國內。”
鄧小平還在裕廊鎮山上五層高的望塔上遙望新加坡最大的工業區——裕廊工業區。
這個工業區坐地60平方公裏,原爲荒蕪之地,新加坡政府以此爲基地,吸引跨國公司投資發展。
這也是全亞洲最早的開發區之一,至今仍富有經濟活力。
回國後,鄧小平說:“我到新加坡考察他們怎麽利用外資。新加坡確實從外國人所設工廠中獲益頗多。”
“首先,外企根據淨利潤所交百分之三十五的稅額歸國家所有;第二,勞動收入都歸工人;第三,外資帶動了服務業。這些都是收入。”
而裕廊工業園模式,更是啓發了改革開放初期的一批遍布中國的開發區。
行程最後,鄧小平對李光耀說,新加坡的改變實在太大了。他向李光耀祝賀新加坡今天的成就,並邀請他擇日到中國訪問。
李光耀回應說,等哪天中國從十年浩劫中恢複過來,他就去。
鄧小平遺憾地說,那恐怕需要很長時間。
李光耀不同意,說:“中國真要追上來,甚至會比新加坡做得更好,根本不會有問題。”
他還解釋道:“怎麽說,我們不過只是東南沿海那些目不識丁、沒有田地的農民的後裔……他們有的,卻盡是留守中原的達官顯宦、文人學士的後代。”鄧小平聽後沉默不語。
幾年後,陸陸續續有來自中國的官員到新加坡進行短期學習。其後,就讀于南洋理工大學中國項目的官員更是常年不絕。
1978年11月12日,鄧小平回國,中央工作會議已經開幕。
他在閉幕會上作了題爲《解放思想,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將他在新加坡見識到的先進管理經驗一一羅列。
一個多月後,鄧小平同志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部署。
從那時起,中國的決策者們,這些曾經翻越雪山草地、戰勝殘酷敵人的老軍人們,決定發動一場新的攻堅戰,以縮小中國和世界的差距。
文/尕娃子
參考資料:《鄧小平倡導學習新加坡的廉政經驗》,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