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翻譯委員會去年1月推出民譯達計劃,邀請民間專才爲官方翻譯把關。截至4月14日,已有1180名民譯達譯者參與計劃,其中除了建築、海事工程、金融、媒體、藝術、教育業者,還有學生和退休人士。
下個月底,政府將正式推出“共創新譯”翻譯網絡平台,讓公衆透過“新譯達”翻譯引擎生成本土化的翻譯。
邁赫什指出:“目前機器翻譯還需要大量訓練才能達到可信賴的水平。此外,信息傳播中強調語境,這往往得借助人類的思維,並非單靠機器就能勝任。”
擔任全國翻譯委員會主席的國家發展部兼通訊及新聞部政務部長陳傑豪昨日透過面簿宣布這項消息。
民譯達譯者的工作除了校對和糾正錯誤,也協助開發“新譯達”翻譯引擎。有關機器翻譯是否能取代人類譯者,鄭文東認爲,機器翻譯效率很高,但還是需要譯者的嚴謹審核,以免譯文出現錯誤或生僻字。因此,譯者可以借助機器先對艱深的字詞作第一層翻譯,簡化後續工作。
根據去年11月推出的認證和培訓框架,民譯達譯者將根據貢獻程度的不同,分成基本和進階級別。參加至少三項翻譯活動,包括給予反饋、上報翻譯錯誤或參加對話會的譯者將歸入基本級別,並可獲得電子證書。參加至少五項活動,或連續三年維持普通級的譯者將提升到進階級,除了獲得電子禮券,未來也可申請培訓津貼來進修翻譯課程。
對譯者而言,翻譯也講求合作。鄭文東認爲譯者之間互相討論可以提升翻譯效能。薩努西也分享道:“我一般負責將英文翻譯到馬來文,但有些原文是以中文書寫,經過英譯已産生歧義。爲了確保翻譯的准確度,有時須要請教華人朋友。”
在這之前,“新譯達”翻譯引擎只開放給公務員、民譯達譯者和媒體工作者使用。6月底正式推出後,公衆除了可以在“共創新譯”翻譯網絡平台上使用翻譯引擎,也可完成各種翻譯任務。
超過360名譯者獲頒證書
鄭文東從建築業退休後參與民譯達計劃,爲“簡便一聯通”(OneService Lite)和Singpass應用提供翻譯反饋。他認爲這些翻譯的目標讀者是普羅大衆,應該簡單易懂。
全國翻譯委員會去年1月推出民譯達計劃,邀請民間專才爲官方翻譯把關。截至4月14日,已有1180名民譯達譯者參與計劃,其中除了建築、海事工程、金融、媒體、藝術、教育業者,還有學生和退休人士。
目前,已有超過360名譯者獲頒證書。
機器翻譯有進步 但仍缺乏本地語境
薩努西認爲網絡翻譯引擎近年來有顯著的進步,但還是缺乏本地語境。
另一名譯者薩努西(Yahaya Sanusi,63歲,海事岸外工程師)已在海外生活多年,喜愛寫作和翻譯的他去年加入民譯達計劃,希望爲本地翻譯工作盡一分力,同時鍛煉自己在工作以外維持思維敏捷。
邁赫什(Mahesh Kumar Ramamurthy,52歲,高級商業分析師)六年前開始從事小說和詩歌翻譯,他說:“官方宣傳文件和文學翻譯的區別在于,一定要以簡單明確爲首要原則。”
在這之前,“新譯達”翻譯引擎只開放給公務員、民譯達譯者(Citizen Translators)和媒體工作者使用。6月底正式推出後,公衆除了可以在“共創新譯”(SG Translate Together)翻譯網絡平台上使用翻譯引擎,也可完成各種翻譯任務。
“因此,政府開發‘新譯達’是值得贊許的。例如它會把‘Dia makan mi rebus pada hari raya’譯爲‘He eats mee rebus on Hari Raya’。如果交給谷歌翻譯,就會變成‘He ate boiled noodles on the f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