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生活多年的海事岸外工程師薩努西(Yahaya Sanusi,63歲)喜歡寫作和翻譯,他在去年加入民譯達計劃,希望爲本地翻譯工作盡一份力,同時也鍛煉自己在工作以外維持思維敏捷。
全國翻譯委員會去年1月推出民譯達計劃,邀請民間專才爲官方翻譯把關。截至4月14日,參與計劃的民譯達譯者(Citizen Translators)已達1180名,其中除了有建築、海事工程、金融、媒體、藝術、教育業者,也有學生和退休人士。
在去年11月推出的認證和培訓框架下,參與計劃的譯者將根據貢獻程度的不同,分成基本和進階級別。參加至少三項翻譯活動,包括給予反饋、上報翻譯錯誤或參加對話會的民譯達譯者,將歸入基本級別,並可獲得電子證書。目前,已有超過360名譯者獲頒證書,包括薩努西。
民譯達譯者的工作除了校對和糾正錯誤,也協助開發政府翻譯網絡平台“共創新譯”(SG Translate Together)中的翻譯引擎,以提供符合本地語境的高水平翻譯。這個平台預計將在6月底正式推出。
此外,由于馬來語深受阿拉伯文化影響,有些人使用阿拉伯拼寫法,卻不知道在馬來語中是不規範的。
薩努西曾爲“Token Go Where”網站、Singpass應用和Singpass數碼身份證宣傳單的馬來文翻譯提供反饋。
同樣獲頒普通級別證書的譯者邁赫什(Mahesh Kumar Ramamurthy,高級商業分析師)指出:“目前來說,機器翻譯還需要大量訓練才能達到可信賴的水平。此外,信息傳播中強調語境,這往往需要借助人類的思維,並非單靠機器就能勝任。”
對于民譯達工作的挑戰,薩努西認爲有許多新詞彙經過翻譯後可能流失原意,例如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在馬來文譯爲“realiti maya”,許多人已經習慣直接用“laptop”來指稱手提電腦,而不是馬來文“komputer ri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