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悅然的文章刊登後,李敏雯通過個人面簿回應,堅持早前觀點,並建議針對學生的華文學習體驗展開調查。
交流版于本月10日刊登華文報前記者李敏雯的文章《華文課程爲何引不起孩子興趣?》,內容關于她對本地華文教材過于枯燥乏味的看法和擔憂,而之後一名小四學生郝悅然致函《學不好華文不能怪課本和教師》做出回應。
許多網民留言稱贊郝悅然年紀雖小,但文筆流暢和條理清晰。但文章也引起一些網民對執筆人的猜疑,網上留言語帶諷刺。
記者嘗試聯系李敏雯和郝悅然,但雙方不願進一步受訪。教育部至今未針對有關的議論課題作出回應。
據郝悅然的母親向本報透露,女兒親筆寫下的文章原本2000多字,經她刪節和稍作修飾後才投稿,但看法和分析完全屬于女兒的。
小四生母親:有幫刪修 但看法分析全屬女兒
延伸閱讀交流站:學不好華文不能怪課本和教師收集上千讀物教具10多年 激發孩子學習興趣
本地華文教育是否枯燥乏味、如何讓學生對學習華文感興趣,近日在報章和社交媒體掀起一番熱烈討論,不少家長和學生投函《聯合早報》交流版發表看法。
就讀南華小學高才班的郝悅然認爲,目前的課本內容並不枯燥,而且貼近日常生活,讓她能夠在輕松的環境下學習華文。
李敏雯與郝悅然對華文學習傳達的不同觀點引來讀者和網民的熱烈回響。其中包括三個孩子的母親蔡玉環,她致函早報,在題爲《拿什麽來拯救新加坡華文?》的文章中,指出學生華文水平沒有進步不能把責任完全推給教材或教師,作爲成人都有傳承母語能力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