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非常注重環境保護的國家,以整潔、優美的環境聞名于世,被譽爲“花園城市”。 在聯合國人居署發布的《世界城市狀況報告》中對新加坡在汙染控制、交通管理和水處理領域等方面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國土面積714.3平方公裏,人口564萬(2018年數據),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裏7896人。新加坡的固體廢物産生量多年來顯著增加,送去處置的廢物數量從1970年的每日1260噸增加到2016年的每日8559噸(其中不包括已回收利用的固體廢物),基于有限的土地面積和人口密集的生活環境,高效的垃圾收集和處置系統顯得至關重要。
在垃圾分類方面,新加坡以“零垃圾國家”爲目標,從源頭開始控制垃圾的産生,並努力實現垃圾的重複利用和回收,給予垃圾第二次生命。
新加坡采取嚴格的垃圾處理辦法,以“3R”(Reduce、Reuse、Recycle)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爲核心,從源頭減少垃圾的産生,並通過資源化處理盡量對垃圾進行循環利用。
源頭管控垃圾增長(Reduce)
爲了從源頭上管控垃圾的快速增長,新加坡通過采取減少制造産品所需要的材科和包裝的方式來實現。從2007年起,通過政府、工商界和非政府組織聯合發起簽署“自願包裝協議”。
按照協議,簽訂協議的公司包括産品生産商、零售商、批發商等,要主動制定減少包裝數量的標准。由于産品包裝垃圾大約占新加坡日常生活垃圾重量的1/3,所以簽署“自願包裝協議”的目的是通過重新設計包裝和再循環,達到減少包裝垃圾的效果。根據推算,自2007年簽署第一份協議到2019年,已減少包裝生活垃圾上萬噸,政府從中節約了數億元新幣的經費支出。
家庭和工商業進行回收利用(Reuse)
鼓勵家庭和工商業進行再循環回收利用,學校、共管公寓和政府組屋也全面提供再利用設施。目前,在再回收利用方面,工業鐵渣實現97%,建築及拆卸廢料實現99%,樹木和木料實現69%,比例最低的爲塑料,僅11%實現再利用。
目前,新加坡共有4個垃圾收集商擁有許可證,爲相應區域提供生活垃圾和可回收利用垃圾的收集服務,居民把可回收垃圾投入桶中後,就會由持有執照的收集公司收集並加工處理,實現廢棄資源再循環使用,爲此居民也要繳納相應的垃圾回收費用。
垃圾處置費是由企業、商戶、居民用戶繳納,政府對居民按照住宅的性質(公屋或私有住宅)及其面積征收不同標准的垃圾處理費,對商店按照每日垃圾産生量確定收費標准。
推動垃圾循環利用(Recycle)
新加坡政府使用焚化技術使90%被燒掉的垃圾轉換成電力,利用混凝土再生材料,使建築垃圾再循環率達98%;利用電子垃圾的回收拆解,發展城市垃圾處理新産業;積極開發潔淨能源,從而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
借助資源再利用、焚燒和循環使用等途徑,有效降低了垃圾填埋數量。新加坡每日産生的垃圾中只有3%不可回收或不可焚燒的垃圾直接填埋處理。
新加坡政府明確規定,垃圾收集商運送垃圾時需要附上運單,上面標明垃圾類型及垃圾源頭。
填海造島:實馬高垃圾埋置場
垃圾焚化後所産生的諸如建築廢料、工業殘渣等灰燼和不可燃燒垃圾,會先利用磁鐵分離器吸取其中含有的廢鐵,然後將剩余垃圾集中到大士南海運轉換站,再由推式拖船與平底船于傍晚出發運至離岸的實馬高垃圾埋置場填埋。
新加坡不是第一個用填海來處理垃圾的國家。不同的是,新加坡實馬高島上一邊在填埋垃圾,一邊在進行生態還原並向遊客開放。如今實馬高垃圾填埋場已成可供休閑娛樂的場所。
近幾年,實馬高島又被規劃爲新能源示範區。新加坡首個大型海上電網系統在這裏試運行,計劃建設的這個太陽能發電場預計占地60公頃,峰值容量至少爲72 兆瓦,足以每年減少3萬7千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産生的能源可以爲多達1.75萬家庭提供一年的電力。
小結
爲了保持“花園城市”形象,新加坡政府對亂扔垃圾的行爲教育與嚴懲雙管齊下。一旦有人違反了新加坡環境公共衛生法令,就會被罰款。對于亂扔垃圾行爲嚴重者和“垃圾蟲”(屢教不改者),除了予以高額罰款外,還會接到勞改令,被穿上鮮豔的“粉紅色配黃色背心”在公衆場所打掃衛生,接受“勞改”。
新加坡的3R原則值得我們借鑒,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他們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建設的實馬高填埋場,盡管已經盡量進行了生態保護,但由于沒有足夠的空間繼續進行填埋,也存在著環境隱患。零填埋是我們未來將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借鑒別人的經驗能讓我們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