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會認爲,政府不應該不計成本地追求高經濟增長。陳博士指出,能夠取得高增長是一個機遇,如冠病疫情剛好爲經濟帶來機遇。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新加坡太平洋經濟合作委員會主席陳企業博士昨天在《聯合早報》經濟講座上,以《4G時代 經濟前瞻》爲題作演講時發表上述看法。
他看好電動車、地理空間(geospatial)科技,以及加密貨幣等新興領域成爲推動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引擎。
如果我國要拓展這些新興産業集群,大專學府必須培養更多擁有科技數理工程專業學位,能夠勝任白領高管職務的人才。不過,市場不等人,政府在短期內可能要允許拓展新領域的投資者引進海外人才,並鼓勵他們在新加坡落地生根,形成具有群聚效應的團隊。
陳博士指出,如果未來20年經濟平均每年只增長1%到2%,國人的就業選擇將減少,而貧窮階層將受到最大打擊。
他說:“現在經濟複蘇了,可引進更多外勞,提振餐飲和建築業……國際大趨勢好的時候,政府就要放松政策,因爲有時候會遇上經濟不景氣,使得經濟增長平均達到3%。”
此外,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在2000年,全球生産價值鏈主要圍繞著美國和德國,但約20年後,這個趨勢有所轉移,轉爲以中國和德國爲主軸。
然而,盡管中國的經濟崛起對亞細安諸國越來越重要,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的經濟貿易投資乘數仍比中國大3.5倍。
在維持國際關系上,我國積極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以及《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接下來也能打造成爲區域經濟樞紐和貿易投資橋梁。
另一方面,我國不容忽視中國這個重要市場的潛能。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國內生産總值每降1%,將造成新加坡的國內生産總值下跌超過1%。此外,亞細安10國在2020年已取代美國成爲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
我國必須在國際勢頭強勁之際,推行靈活的人力資源政策來爭取超過3%的經濟增長。
陳博士預測,在數碼化和人工智能的推動下,在未來20年,我國經濟每年平均可增長3%。這個預測的前提是經濟在有些年取得高速增長,但有些年可能面對負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