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獲獎的設計概念來自Chio Architects首席建築師章文添(34歲),他希望召集社區一起在圍板上作畫,再把它們貼在支撐地鐵軌道的柱子上。每根柱子代表不同主題,如宗教、社區、種族等,每個主題都會有一個對應的群體,包括宗教團體、特需者和學生等負責柱子的設計。
社會企業Semula憑上述設計概念,在本屆新加坡設計獎中脫穎而出,成爲冠軍得主之一。
國家發展部兼外交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日前出席這場活動,她致辭時說,傑出的設計作品有助增進新加坡人對國家的歸屬感。
本屆競賽共收到132份參賽作品。兩個優勝隊伍各獲得2萬元獎金,以開發和實現他們的設計概念。
章文添計劃先在裕華一帶試行這個概念,他說:“我希望這個項目可以讓社區共創公共空間,從而培養公衆對國家的歸屬感,並爲建設我們共同的社區盡一分力。”
新加坡設計獎已邁入第31屆,參賽者必須根據新加坡設計業總商會(Design Business Chamber Singapore)、永續發展與環境部,以及文化、社區及青年部聯合制定的挑戰聲明提出設計方案,以解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和社區問題。
本地一家社會企業突發奇想,用收集到的塑料瓶制作出創新版的“投幣式搖搖車”,從而減少塑料垃圾,也爲廢棄的瓶子賦予新生命和用途。
擬和市鎮會合作把塑料垃圾 制成遊樂和公用設施
“我們會在這些共同空間設置環保站,通過教導公衆關于環保的知識,如塑料物品應該先清理幹淨才進行回收,以及如何對塑料物品進行分類等,讓他們養成正確回收的習慣。我們也會把他們的塑料垃圾升級再造(upcycle)成其他物品。”
小組成員沈家輝(30歲)受訪時說,團隊收集咖啡廳不要的塑料瓶,並把塑料碾碎和融化,再壓制成平整的方塊狀。這些塑料在經過處理後,可用來制作各種物品,包括碗碟和桌椅等。
公司聯合創辦人鄭淑玲(51歲)受訪時說,除了售賣以這些塑料垃圾制成的物品,他們計劃未來同市鎮理事會合作,在社區打造一個共同空間,並用塑料垃圾設計適用于各個年齡層的設施,如遊樂設施和長椅等。
爲了這場比賽,團隊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利用264個塑料瓶制作出一個15.8公斤重的鴨子形狀投幣式搖搖車(kiddie ride)模型。
“許多新加坡人都有機會共同打造社區的未來,無論是學生、組織或是有創意的個人,每個人都有能力改變自己的社區,以應對我國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