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屋發展局去年每月平均接到了3200個與噪音相關的投訴。(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在超過80%國人都居住在政府組屋的新加坡,能與左鄰右舍和睦共處是再理想不過的情況。
然而,鄰居發出噪音、在共用的走廊上扔垃圾置放雜物造成阻礙,甚至刻意騷擾某些住戶引發各種事故和糾紛的新聞,時有所聞。
數據顯示,建屋發展局去年每月平均接到了3200個與噪音相關的投訴,高于2020年的月均2500起,也遠高于2019年的月均約400起。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說,投訴案例增加或因更多人居家辦公,及2020年6月起裝修工程獲准恢複的緣故。(海峽時報)
當中,最普遍的投訴包括裝修工程、拖拽家具或物品掉落等。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今年2月曾在國會上說,投訴案例增加或因更多人居家辦公,及2020年6月起裝修工程獲准恢複的緣故。
一名讀者今天投函《海峽時報》說,種種迹象顯示,建屋局建議通過有禮溝通、聆聽、在尋求調解前嘗試妥協來解決鄰居糾紛的方式,對那些以自我爲中心的人來說,根本無效。
(《海峽時報》截圖)
這名讀者寫道: “那些受苦的往往是奉公守法的受害者,他們爲了不要惹禍上身,最終只能搬走。這樣的結果糟透了,也變相鼓勵大家成爲毫不講理的鄰居。”
他因此建議,當局是時候檢討雜項(公共秩序和滋擾)法令,看看如何能更有效地阻嚇這類行爲。
“不應讓少數不合群、自私的人毀了大部分居民的生活。”
在上述法令下,對住戶造成滋擾或不便的行爲一旦罪成,可被判罰款高達1000元。
根據雜項(公共秩序和滋擾)法令,對住戶造成滋擾或不便的行爲一旦罪成,可被判罰款高達1000元。(聯合早報)
長期遭受鄰居幹擾,難道只能(搬)走爲上計?惡鄰居究竟有多惡劣,不只擾人清夢,還讓人的健康亮起紅燈?
紅螞蟻整理今年媒體報道過的幾起事件,帶蟻粉見識一下,天天活在充斥著噪音的環境裏有多讓人抓狂。
記者親身經曆:驅不走的夜半麻將聲
《海峽時報》今天這篇讀者來函其實是回應該報7月3日一篇題爲“如何應對來自地獄的鄰居”的文章,內容寫的是該報記者的親身經曆。
她寫道,10多年來每當夜深人靜時,隔壁鄰居就會開始打通宵麻將,還敞開大門和窗戶,堆疊麻將的噪音此起彼落。
她從念書時期就開始忍受這個噪音,有時同一戶人家還會把電視聲量轉大。這名記者的父親曾嘗試上門與鄰居交談溝通。
“我們和對方溝通無果,最終唯有報警。但鄰居得知後,竟上門威脅還作狀要毆打我父親。”
這名記者全家直到2019年才真正擺脫噪音——搬出房子走人。
她在文中點出,雙方溝通固然重要,但遇上毫不講理的鄰居簡直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我常常覺得,如果鄰居不願配合我真的拿他們沒轍。最讓人沮喪的是,房子本該是讓人獲得身心和睦與安甯的地方,然而這份和平卻經常被我鄰居缺乏公德心的做法給生生撕破了。”
後港居民忍受鄰居噪音11年
本地網絡媒體Rice Media今年5月報道了後港一座組屋居民,11年來忍受一戶人家發出的敲打噪音。
男子被投訴經常發出敲打聲響。(互聯網)
居民指出,肇事者是一名正規軍人也是合氣道教練,與母親同住。
這戶人家發出的敲打聲究竟有多響?不只整座組屋居民聽得到,就連住在對面的居民也“深受其害”。
多年來,居民寫信向有關當局投訴也報警處理過,嘗試進行調解、甚至向議員告狀,但都無濟于事。 不少居民索性把該男子發出噪音的證據錄下來,上載至社交平台。
有居民還在深夜開直播,讓網民猶如親臨現場,聽聽這名男子的“罪行”。該居民稱,當晚議員才剛登門向肇事者了解情況,但對方依然我行我素。
另有居民申訴,除了發出噪音,她們全家還曾被這名男子與他的母親辱罵,不但騷擾他們,經過他們家時還會被對方吐口水。
鄰居孩童吵雜聲“難頂” 女子失眠停工半年
女客服員忍受鄰居噪音長達三年,影響她的睡眠及工作。(iStock示意圖)
一名居住在義順的女客服員告訴《海峽時報》,過去三年來,每當過了晚山10點,住在樓上的鄰居就會傳出擾人的孩童吵雜聲,一直持續至深夜,過後還會傳來拖拽家具的聲響。
長年累月的噪音,不僅讓她耳根無法清靜,還影響到她的日常生活——她無法入眠得看醫生吃安眠藥、上班時打瞌睡還開始情緒暴躁,無法如常工作,結果選擇離職。
她聲稱,與對方四次進行調解後,鄰居的噪音“沉寂”了三個月,之後又故態複萌。
她實在忍無可忍,最終和丈夫搬走,每月付1200元租下一間有地住宅的睡房,只爲了能安甯入眠,也能好好專注于新工作。
鄰裏噪音社區咨詢小組能否成功“救援”?
建屋局指出,住在政府組屋的住戶有一個規定的“清淨時段”,即從晚上10點30分至隔天早上7點。當局籲請居民在這段時間保持低音量,避免進行鑽孔及錘擊等工程。
住在政府組屋的住戶有一個規定的“清淨時段”。(建屋局網站截圖)
就上述案例來看,此規定並非人人都懂得遵守。
今年4月,社區事務署和文化、社區及青年部聯合成立了鄰裏噪音社區咨詢小組,針對社區可否接受的噪音水平制定標准。
從6月起,小組開始征詢公衆意見,預計年底前能提出一套社區規範建議,用來解決居民面對的噪音問題。
今年初,也有讀者投函《海峽時報》,建議當局應針對鄰裏噪音問題制定一套記過制度(demerit system),然後統計被投訴的住戶一共收到多少封投訴信。
一旦投訴信件達到某個數量,當局就應該向該戶居民發出警告信,讓肇事者爲自己自私又自我的惡行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