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新加坡有94%的醫療業者正探索及試行數碼健康解決方案。(海峽時報、聯合早報)
作者 王震宇
美國科技産品公司斑馬技術(Zebra Technologies)去年發表一項名爲“國際醫療遠景”的報告指出,遠程醫療(telehealth)前景持續增長,亞太地區絕大部分的醫院正探索及試行數碼健康解決方案。
其中,數據顯示,新加坡有94%的醫療業者這麽做,而中國及澳大利亞則分別有89%和84%的業者采納相關科技。
醫療護理中納入人工智能(AI)作爲輔助功能,不只在人力資源匮乏、提倡減少接觸的疫情時代凸顯其重要性,更是未來的大勢所趨。
在新加坡,機器人在醫療領域扮演著什麽樣的角色?又是什麽樣的AI科技,讓本地中醫也感興趣,紛紛開始采用?
醫護人員小幫手
除了穿梭醫院送藥,Pillbot也裝有顯示器,讓藥劑師進行遠程治療,或請護士尋找病患。(海峽時報)
陳笃生醫院有個醫生、護士和病患都覺得它逗趣可愛的小機器人,還替它取了個“Pillbot”(藥丸機器人)的小名。
顧名思義,這款機器人主要是在不與病患直接接觸的前提下,爲他們送藥。
它爲陳笃生醫院急診部藥房服務,只要醫護人員通過手機應用“一鍵按下”,就能將它派往較高風險的病房送藥,住戶包括那些確診冠病的病患。
一名資深藥劑師告訴《海峽時報》,Pillbot去年10月起每天“開工”。在它來報到前,醫護人員每天探訪高風險病房前都必須先換上全副個人防護裝備,一天至少10次“變裝”,Pillbot派上用場後就能省時又節省使用防護裝備。
此外,Pillbot會“穿梭”于應用預編的各個醫療部門與小站。它也裝有顯示器,讓藥劑師進行遠程治療,或請護士尋找病患。
陪病患運動和互動的社交機器人
身高1.2米的機器人立在兩名年長女病患前方,隨著播放出來的節奏帶領病患進行“椅子上的廣播體操”松松筋骨。
在運動環節接近尾聲時,機器人胸前的熒幕還會播放《月亮代表我的心》和《梭羅河》等經典歌曲,讓病患在輕松運動時,也能隨著熟悉的音樂哼唱幾句。
樟宜綜合醫院的這款多功能“社交機器人”Pepper,能爲患有失智症、人體機能衰退等年長病患進行團體活動,每天可多次進行互動,每次可與三到八名病人交流,讓護士可從旁觀察病人情況,或更深入地了解個別病患的病情。
病人反饋說,與Pepper互動的環節很好玩,機器人的動作也容易跟上。(海峽時報)
病人都反饋說,與Pepper互動的環節很好玩,機器人的動作也容易跟上。還有部分家屬向院方詢問如何購買,好讓家中長輩能有專屬夥伴。
樟宜綜合醫院目前使用了約80個功能不同的機器人,有些是派遣在加護病房和冠病社區護理設施內服務,還能讓病患與醫生通過熒幕問診、與親友視訊對話。
此外,還有專門負責清理打掃的機器人、專門送藥和運送醫療樣本的機器人、還有一些能幫醫生傳遞病例記錄機器人,以及能幫忙移動重型物品,如病患夥食和病床的機器人。
院方下來還計劃爲Pepper編程,讓它也能使用方言與患者溝通。
衛生部長王乙康觀察病患穿上軟骨裝備機器人進行複原。(海峽時報)
除了助年長者恢複機能,機器人也是物理治療領域的重要夥伴。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組織在2019年推出臨床研究,探討軟骨裝備機器人(exoskeletons)如何有效輔助病患複原。
針對317名病患的研究發現,穿上名爲“Esko”的軟骨裝備機器人、病患的臀部和膝蓋的肌力能獲得支撐,讓他們暫時恢複站立、行走和轉身的能力,對行動和協調能力受影響的中風病患來說尤其有效。
研究顯示,以一個20分鍾步態訓練療程爲例,穿上Esko的病患平均能累計超過500步。相比之下,傳統複原療程只能做到50至100步,效果相當顯著。
AI結合遊戲鍛煉手臂活力
H-Man附有電腦熒幕、操控杆,和休息墊,讓病患通過搖控操控杆玩遊戲訓練手部肌力。(聯合早報)
南洋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與陳笃生醫院先進科技康複中心(簡稱CART)醫療團隊合作,花了八年時間,在2020年研發出一款稱爲“H-Man”的攜式手臂複健器。
H-Man附有電腦熒幕、不同形狀的操控杆,和一個休息墊裝備。用戶可通過搖控操控杆,玩射擊無人機和釣魚等遊戲,當中使用的所有動作都能訓練臂膀和手部肌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機器能讓病患自行在家進行複原療程,無須次次都跑醫院,相當符合疫情時代下遠程治療的效益。
55歲的楊先生去年三次中風後,影響了他右邊身體的活動能力。他重返職場後,發現很難經常回到診所複診和治療。
他因此租借了一台H-Man機器人放在家中,自此每天閑暇時分就能使用,每日平均可完成數百次手部動作。
楊先生告訴《海峽時報》,借由遊戲進行伸展及拉筋等複原活動,比一般療程有趣多了。
中醫也愛用機器人
中醫師林子超利用機器人Emma爲病人推拿。(海峽時報)
會推拿的機器人,你聽說過嗎?
去年4月起,中醫師林子超開始利用機器人Emma爲病患看診。
Emma是英文“Expert Manipulative Massage Automation”(專業操縱自動化按摩)的縮寫,由本地一家創新企業AiTreat研發。
中醫師會爲Emma編程按摩療程,由機器人的硅酮拇指(silicone thumb)“直戳”各個部位,中醫師則在一旁監督。療程結束後就輪到中醫師上場,針對機器人無法觸及、較深入的肌肉組織部位按摩。
Emma也會事先被設定程序,確保按摩力度恰到好處;它也設有感應功能,當發現“客戶”開始不自在地移動,就會自動停止。
這款機器人最大的優勢,就是它不會因進行重複性動作而感到疲憊,甚至有患者認爲,被機器人按摩更舒適,而且動作還很一致。
對于中醫師而言,有了機器人代勞,不僅能讓他們爲其他需要看診或針灸的病患服務,也分擔了他們親自上陣推拿的工作。
林子超醫師告訴《海峽時報》:
“中醫師爲10至20名病患推拿後,自然就會感到疲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