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南洋理工大學作爲新加坡的知名學府,竟然也經曆過這麽滄桑跌宕的生涯!趕緊跟著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校長一起來看看這所學校的誕生史吧! 本文出自由世界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歲月如梭—詹道存傳》一書中。
南洋理工大學是在華人海外創辦的第一所大學——南洋大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在關閉南大的艱難決定下,李光耀向新加坡人保證關閉南大會做到三件事。首先,南大雖然不複存在,但我們將會擁有一所更好的大學。第二,我們將使用南洋大學的校園,並在新的大學校名中保留“南洋”二字。
10年後它才會成爲一所大學。他的理由是,我們不能只是爲了要在明天辦所新大學就把今天的大學關閉了。
一切盡如所料,1981年南洋理工學院成立,10年後,也就是1991年,這所學校成爲一所大學。(起初,我們希望將其命名爲南洋理工學院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但這樣的話首字母縮寫就是NIT,所以我們把排序調整爲Nanyang Technology Insti- tute,就是NTI。)1
陳慶炎對南洋理工大學的發展非常關心,因爲南洋大學的關閉和南洋理工大學的成立不僅是學校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我們經常在電話上討論一些複雜的問題,只五分鍾他就批准了。
我必須承認,在某種程度上,我沒有遵循“良政善治”。因 爲無論是南洋理工學院還是南洋理工大學都有一個理事會,但有時我是在自己做出決定之後才告知理事們。按照嚴格意義上的企業治理,我應該先得到他們的批准,但問題是,批准流程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而在獲得批准之時,決策通常已經失去效用了。
陳博士的關心和他對南洋理工大學發展的關注是事情進展能夠如此之快的主要原因。我們爲開發建設南洋理工大學北區大樓的首輪申請經費爲1億8000萬新元。
南洋理工學院項目宣布之時,其實是財政部要求我和注冊主任提供經費申請材料的。當時,注冊主任由首席運營官擔任。他不僅負責注冊,還要負責人事和其他事宜。收到財政部通知後, 他便問我該怎麽做。我說:“沒問題,您寫一份報告並做一個粗略的估算。”
自擔任工程學院院長以來,我一直要照顧許多學生。我清楚,我們正在設計一個要容納3000名學生的學院,對于學生的大致需要我也心中有數。“只寫一個粗略的數字就好。財政部通常需要六個月去審議,而後才讓我們知道他們的決定。在這期間, 我們可以精打細算。”
結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申請在提交一周後就獲批了。我們沒有時間去精打細算。
我們其實並不清楚批准之後可以做些什麽,于是我們開始找建築師和規劃師,讓他們根據1億8000萬新元的經費提供一些建設意見。
1982年,《海峽時報》的頭版刊登:“ ‘3-finger’ home for Nan-yang: NTI unveils $176m complex”(南洋“三指”校舍:南洋理工學院耗資1.76億新元建造綜合教學樓)。2
校園的標志性建築由日本著名建築師丹下健三規劃設計。當時他在前往新加坡的途中,還提出能免費提供服務。我們不可能拒絕這樣的提議,因此邀請他提出一個建設提案。
南洋理工大學是由著名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居中)設計
與其他在圖紙上規劃建築設計的建築師不同,他提出的方案是在地形圖上。因此,我們必須爲校園和地形情況構建出模型。
最後,他提出了兩套方案。一套方案是以國大校園規劃爲參考,依山就勢而建。第二套方案更爲大膽,是用橋梁連接校園的各處建築。丹下健三向政府任命的委員會呈遞了這兩套方案。委員會成員包括曾經擔任建築師的王鼎昌,當時的國家發展部長鄭章遠和陳慶炎。
委員會選擇了那套更爲大膽的方案。這套方案至今依然是南洋理工大學的校園建築核心。
我參加了專業及工藝教育委員會。該委員會的結論是——我們要成立新學院,這所新學院將成爲南洋理工學院。我知道南洋理工學院院長一職屬意于我,但出于兩個原因我並不情願擔任此職。首先,擔任這個職務我得花很多時間,而那時正值我孩子的成長期。其次,我妻子的工作也十分繁忙。
最後,我同意在接下來的兩年擔任兩個職務——新加坡國立大學工程學院院長和南洋理工學院院長。做出這一決定的原因是,如果我的計劃遭到南洋大學校友會的強烈反對,我還可以回去工程學院。
直到1983年,我才告訴國立大學副校長林彬我要辭去工程學 院院長一職,去專職管理南洋理工學院。
我與業界雇主舉行了多次會議,讓他們承認並支持我們的培訓。有一度,南大畢業生的表現比國大畢業生更好。再者,南大也吸引到了優秀學生。其實,我有追蹤第一年的學生錄取情況:四分之三的學生選擇來了南大,四分之一的學生則是留在國大。
留在國大的那四分之一學生可以選擇留在國大或去南洋理工學院,我追蹤調查了他們的分數(因爲我仍然是工程學院院長, 所以依然可以追蹤調查)。1982年,這些學生中有一半人選擇去南洋理工學院,我終于松了一口氣。我們的首批畢業生中有像李美花和殷吉星這樣的優秀學生,他們後來都成了國會議員。
當時新加坡需要的是實踐型工程師,因此我們的課程不同于國大。南洋理工學院的教授擁有業界實踐經驗是我們著力宣傳的一點。
在國大,有九成教授從未有過一天從業經驗。我們則注重實踐,因此特別強調這一點,以便讓學生對南洋理工學院的實力充滿信心。我有一些創新做法,例如大學三年級時學生有長達六個月的業界實習,這是國立大學從未實行過的。
南洋理工學院的許多項目都由學生完成,從而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爲真正的工程師。我們基本上是采用實踐型課程。令人驚喜的是,1985年我們被英聯邦工程師協會評爲全球最佳工程課程。我們的辦學模式得到了認可。
我們還吸引招募了許多頂尖人才,這也是對我們的一種認可。布羅姆斯(Broemngst B)教授是瑞典人,他是土壤力學領域的傑出教授。出于某種原因,在1982年至1983年我們剛開始建校時,他就對南洋理工學院産生了興趣。布羅姆斯教授在1983年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擔任岩土工程與勘察系主任,直到1995年底 退休。許多傑出教授都因布羅姆斯教授而慕名前來加入該系。
1.  譯者注:南洋理工學院于1991年升格爲南洋理工大學。書中所及皆爲1991年以
前,南洋理工大學的前身。今天的南洋理工學院爲1992年新成立的Nanyang Poly- technic,簡稱“NYP”。
2.https://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Article/straitstimes19820219-1.2.2?ST=1&AT=advanced&K=badminton&KA=badminton&DF=23/12/1979&DT=& NPT=&L=&CTA=Article&P=35&Display=0&filterS=0
詹道存是新加坡州獎學金得主,于1964年畢業于馬來亞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後于1968 年獲得劍橋大學空氣動力學博士學位。他入職新加坡國立大學,後來升任南洋理工大學校長。
他創辦了三所大學,即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和新躍大學;曾擔任吉寶集團、新加坡大衆鋼鐵集團、大華銀行和新加坡報業集團等大公司的董事,並活躍于新加坡交響樂團和陳振傳基金會等非營利機構。
點擊這裏,可直接購買此書。更多精彩圖書,可關注公衆號:WorldScientific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