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漫長而精神孤獨的,無須諱言,這世上,並沒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朋友,但仔細審視內心,一個人真正的知己可能不超過幾個人,很多很多人終其一生,甚至一個都找不到。這種精神上的孤獨感,讓我們不斷的探尋人生究竟是什麽,我處在什麽位置,還有別的人跟我一樣迷茫,痛苦或快樂嗎?
可能每個人真的特別,又或是人的品位特別膚淺、深刻,匪夷所思,與衆不同,更可能的是,我們無法描述內心的需求,于是無法溝通,有時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僅僅找到自己的興趣所愛,已非常困難。另一種可能是,這個世界太小,我們認識的人太少,共情者更少,故我們無法找到溝通感情的知己——張愛玲的孤獨大概只有曹雪芹能慰藉。所以,我們需要超越時空,閱讀別人的思想,體驗不同的感情經曆,一旦尋找到無法言喻的情感共鳴,精神上的孤獨與痛苦,就無形中釋放宣泄了,似乎無處安放的內心就平靜了。
尋求內心平靜的過程,就是大多數人閱讀難以言傳的終極目標。用最偉大作家的所思所想所感,來充實我們的精神,過程是緩慢、漸進的,即使分享了這些思考、感受與意境,也還有很多要思考:人一生隨時間在流逝,但我們慢慢地不會若有所失,充滿迷惑。從時代中解脫出來,對自己在時空中的位置,能從管中窺得一豹——雖不多,但終歸能略見一斑了。
我們會知道自己怎麽出現在人類曆史中,或者能更好處理跟其他人(親人、情人、傷害自己的人)的關系,更好應付某種情景(是非黑白、愛恨情仇),同時也知道如何從平凡的生活中更好的體驗各種各樣的快樂、痛苦與哀愁。重要的是,我們將體會到更高層次的感受和思想,這讓你有了某種審美上的快感——你會理解爲什麽蒙娜麗莎的微笑有多特別,賈寶玉的春夢爲什麽道盡中國傳統哲學,而莫莉的春夢卻被西方心理學推崇備至——一旦你體會了這種快感,你會發現似乎其它什麽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理解了它!
這裏推薦的書,讀完並不需要多久,但完全理解書所要傳遞的思想與精髓,則甚爲難言。閱讀這些書將會成爲整個人生重要的組成部分,有些人,可能終其一生,也無法理解某種思想或感情,有些人卻不然。
關于書的價值,我不想多言,它不是魔法,閱讀它,不會讓你我自動變成“有修養的人”,它無法解釋人生中的種種奧秘,更不會使人“幸福”——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但人生的目的,並非過好一生(Max U)?而是體驗人生百態,而閱讀即體驗。
就如看恐怖片,並不是爲了恐懼,而是體驗刺激。看悲劇,也不是爲了哭哭啼啼,而是體驗情感,即便情感會經常被文字、鏡像所操縱戲弄。有很多書可能極具娛樂性,但閱讀不只是爲了娛樂,如果一本書不能激發你開始思考些什麽、體驗到什麽——那大概它不值得你花時間,或者根本就不值得閱讀,畢竟讓人精神歡樂的方式太多了。且慢,如果你沒有閱讀過一本書,怎能確定這書值不值得一讀?如果你花了很多時間發現這本書不值得一讀,豈非浪費生命?這真是個悖論。如果我告訴你這是值得一讀的書,你只能選擇相信我,做這個書單,我可能偏頗,遺漏,我賭上我的聲譽。
部分人可能偶爾接觸過書中的作者,但過耳即忘。這意味著對學生來說,絕大部分作家連名字也沒聽過。他們頭腦正常,但識見有限,被迷茫和困惑的感覺包圍:單純解決日常柴米油鹽問題不是生活的全部,他們的內心在躁動而無法平靜,或者孤獨一人時,遊戲、電視劇與綜藝節目也無法慰藉內心,莫名掉下數滴眼淚——在某些地方還存在著其他情感與思想的世界,召喚他們去探索。
我把書分爲幾類,文學列爲一類,因爲文學的生命力最強,這可能是因爲好的文學作品敘述人類某些永恒的人性、情感或對人生困惑的思考,這貫穿人類的始終,幾乎不隨時間而消退,好的作品流暢千年(長期)。哲學與文學類似,只是哲學更像文學中的科學,缺乏情感交流,而更多是精神探索,腦力運動,受衆更少。曆史大概介乎長期與中期其間。社會科學不斷推進,它跟物理等科學類似,對人類的物質生活推動作用最大,功用實用性最強,卻解決不了人內心的問題,所以即便當時、當今最好的社會科學著作,在曆史的長河中也顯得渺小,或者它們只有幾十年的生命力(短期)。商業、管理學的書,生命力就更短,它們大概只有3-5年的有效期,讀這類書浪費生命。但諷刺的是,這類書市場最大,而且功利實用。對人類最有用的文字常常不值錢,最沒用的文字卻常在當下最值錢。曹雪芹,陀思妥耶夫斯基,喬伊斯窮困潦倒,作品流傳千古。韓寒,金庸,吳曉波等卻富得流油,雖然我很確信他們會被掃進垃圾堆 閱讀也能幫助我們處理這種困惑——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而且常常並不公平。
文無第一只是因爲文學常常難以分出高低,不代表文學就沒有高低之分,好的作品與偉大的作品當然有差別。我嘗試用星級點評作品,這幾乎必會引起爭議,但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淘汰,偉大的經典作品一定會越來越受認可。每一部名著,當然並不一樣,其水平與深度也參差不齊,誰也不得罪,泛泛而談地統稱爲名著,或放在同一起點,違背了實事求是原則,魚各熊掌當然有著本質上的差別。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 ★★★
紫式部(978-1016?或1031年?)《源氏物語》 ★★★★
無名氏 《一千零一夜》★★
王實甫(1260-1336)《西廂記》 ★★★
施耐庵(1296年-1372年)《水浒傳》 ★★★★
羅貫中(1320年-1400年)《三國演義》 ★★★★★
湯顯祖(1550-1616)《牡丹亭》★★★★
莎士比亞(1564-1616)《全集》★★★★
塞萬提斯(1547-1616)《唐吉诃德》★★★★★
吳敬梓(1701-1754)《儒林外史》★★★★
曹雪芹(1715-1763)《紅樓夢》★★★★★★★
歌德(1749-1833)《浮土德》《少年維特的煩惱》★★★
簡・奧斯丁(1775-1817)《傲慢與偏見》★★★
巴爾紮克(1799-1850)《高老頭》、《歐也妮・葛朗台》★★
狄更斯(1812-1870)《雙城記》★★★
麥爾維爾(1819-1891)《白鯨》★★★
福樓拜(1821-1880) 《包法利夫人》★★
普魯斯特(1871-1922)《追憶似水年華》★★★★
馬克・吐溫(1835-1910)《哈克・芬曆險記》★★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罪與罰》、《白癡》、《卡拉馬佐夫兄弟》★★★★★
托爾斯泰(1828-1910)《戰爭與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
韓邦慶(1856-1894)《海上花列傳》 張XX譯 ★★★
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尤利西斯》 ★★★★★★
弗朗茨·卡夫卡(1883年-1924年) 《變形記》 ★★★★
海明威(1899-1961)《短篇小說集》★★★
錢鍾書(1910-1998)《圍城》 ★★★★
加西亞·马尔克斯(1927-2014)《百年孤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