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後,佘海利帶領團隊在樟宜一帶的許錫林路建造新生水試驗廠,每天三班輪流,全天候進行測試和分析。不到半年,團隊終于取得重大突破,開發出適用于新加坡、且更勝于美國的薄膜技術。
取經美國而青出于藍 我國開發出更佳技術
不過,由于當時技術還不穩定,加上成本昂貴,回收廠運作14個月後就關閉了。直到1990年代,薄膜技術的成熟使成本大幅降低,計劃才得以重啓。
回想起那一刻,佘海利激動得眼眶泛紅,數度哽咽。
在公用事業局服務近40年的佘海利(62歲)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爲研發新生水傾注心力,將大半生奉獻給了新加坡的水務事業。
延伸閱讀回收率從75%提高至90% 反向滲透回流技術加大新生水産量幹旱時爲蓄水池注新生水 水量可達每日8000萬加侖
佘海利笑說,慶典前的幾周,他每晚都焦急地難以入眠。對他來說,新生水“正式亮相”這一天,不容有失。
(左起)從早期貼上不同顔色貼紙的精美塑料瓶,到去年首次采用可重複使用的瓶子以及今年的紙盒包裝,新生水的包裝設計日趨環保。(李冠衛攝) 李瑞鈴(右一)與父親李煜華(右二)觀看7月23日的國慶慶典預演時,大口喝下新生水。李瑞鈴認爲,今年的紙盒包裝非常環保,包裝上的藍色元素也賞心悅目。(邝啓聰攝)
佘海利說,慶典現場有許多周邊活動,以及售賣食物和飲料的攤販。若有觀衆感到不適,就算不是喝了新生水導致的,他們也可能怪罪于新生水。
20年前的今天,6萬人在國慶慶典“舉瓶同慶”,喝下第一口新生水。
新生水誕生了,但要用什麽平台進行推介?團隊大膽地選擇了那一年的國慶慶典。
佘海利說,當時美國已開始試行微過濾(microfiltration)技術,但當地民衆仍心存疑慮,抗拒飲用。
“即使我們仔細規劃,還是有很多事情可能出錯。哪怕是一個小失誤,也會導致我們多年的努力功虧一篑。”
“我們面對許多未知,也沒有經驗,但大家都了解這個項目有多重要。從團隊成員、承包商到供應商,大家願意不分彼此,日以繼夜一起奮鬥。”
慶幸的是,那一年的國慶慶典圓滿落幕。新生水此後也成爲每年的國慶禮包必備,大大小小的社區活動都可見到它的蹤影。
1998年,佘海利被派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奧蘭治縣(Orange County)以及弗吉尼亞州費法克斯縣(Fairfax County)考察廢水淨化技術。
配合新生水推出20周年,佘海利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其實早在1970年代,我國制定的第一份水務總藍圖已提出要在裕廊興建水供回收廠,研究如何將用後水淨化成食水。
說到這裏,佘海利難掩激動,眼神裏盡是感激和自豪。
“這項技術已證實可行,但我們要如何從美國的經驗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從新生水的裝瓶、運輸、包裝到派發,每一個環節都有公用局人員監督,甚至動員國防部和國家環境局等多個機構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