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志象網(ID:passagegroup)
作者 | 謝維平
2022年5月20日,國內新能源汽車明星企業蔚來以介紹方式在新加坡交易所(以下簡稱新交所)上市,一下把這個少被人了解的機構推到了聚光燈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很多人不熟悉新交所,但實際上它跟中國一直頗有淵源,新交所北京代表處也是新交所在新加坡以外設置的第一個辦公室。
過去這些年也有很多中國企業在新加坡上市,目前新交所700多家上市企業中,來自大中華區的企業已經占到了新交所上市公司市值的15%。
雖然新加坡整體流動性稍低于美國、中國香港的資本市場,但其實新交所在成立之初,就一直配套優化了很多非常靈活的機制,比如介紹上市、二次上市機制,還有跟不同交易所的互通互認等等。
在國際政經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新加坡也因爲各種靈活開放的機制,在中概股回流,中國企業走出去上市這樣的大機遇下,成爲了僅次于中國香港的第二大選擇。
同時,相比于中國香港,新加坡還有更多一層的定位,一些想要進入國際市場獲取業務和資本的企業,新交所是一個極佳的跳板,“讓走出去的時候跨的那一步不用太大。”
雖然說現在整體流通性不如中國香港,但新交所也發現,市值在5-50億新幣的企業,在新交所擁有在其他市場沒有的適應性和流通性。
爲了讓外界更深入了解新交所,志象網在近期對話了新交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謝采含,她2004年進入新交所,長期駐紮北京,對新加坡和國內兩地的情況都非常熟悉。
可以預想,蔚來絕對不會是在新交所上市的第一家中概股回流公司,謝采含透露,現在有大量企業上門來咨詢,對于很多觀望的企業來說,蔚來打了一個很好的樣板,他們希望成爲下一個。
以下是志象網和謝采含的對話:
志象網:可以介紹一下新交所過去跟中國的交集嗎?
謝采含:其實我們從大概1997年就開始接觸中國企業,了解中國企業境外融資的想法。但真正活躍應該是2003年開始,那個時候比較多的中國企業主動找國際市場做融資。
我2004年加入新交所。2008年我們在北京設了第一個新加坡以外的辦事處。
我們的團隊70%的時間跟一些有意願去新加坡上市或發債的公司去接觸,另外30%的時間服務我們已經上市的企業。現在新加坡市場有15%的企業是大中華地區的,也是我們持續服務的對象。
新交所的投資者群體也非常多元,而且持續在更新,來新交所上市的企業,可以引進一些對他們在公司不同發展階段,所需要的戰略投資資源。比如一家企業來了,可以通過投資人在東南亞的網絡,去把品牌、産品、服務帶到更大的一個市場,接觸對的一些消費群體或者是一些對的中介機構,幫他們更好的去推廣公司的整體戰略和優勢。
而且後續即便公司考慮其他的資本市場,我們也會通過我們跟其他交易所的合作,跟其他地方中介機構、投資人的合作,幫助公司找到更大的市場。
志象網:5月20日蔚來在新加坡上市,是一個備受矚目的案例,這個案例也有很多特別之處,幫助蔚來上市,還有哪些外界不知道的細節嗎?
謝采含:蔚來是一個非常有標志性意義的案例。
在蔚來之前來新交所上市的可能有中航油、揚子江造船,這都是比較知名的公司,但它們都是十多年前上市的。所以蔚來對我們是有標杆性的意義和價值。 蔚來在新交所上市,也可以幫它在國際市場上的定位去加分。
蔚來在美國上市的時候,在歐美做了很多開拓性的工作,但其實東南亞市場對于中國的一些好的品牌也是非常認可的。
再加上新加坡本身也是一個華人爲基礎的市場。但在上市之前,無論是投資機構,還是潛在的消費群體,都不知道他這個公司的品牌。
我們結合我們政府機構的資源,讓蔚來在我們新加坡設研發中心做一些産品上的測試,幫它去發展一些適合東南亞市場新的産品。
我們也爲蔚來提供了很多上市流程的支持,包括在上市前後的宣傳,我相信,蔚來在此之前從來沒有在新加坡甚至東南亞地區得到這麽大的一個關注。這個對于蔚來在新能源品牌在汽車板塊的定位,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蔚來也幫新交所確定了我們的自身優勢。對于很多對于來新加坡上市持觀望態度的公司,蔚來成爲一個可參考的案例。
志象網:這一次蔚來在咱們新加坡上市,是沒有融資的,對吧?
謝采含:因爲是介紹上市,所以是沒有融資的,介紹上市的方式其實就是幫助企業盡快的把上市的更多一個平台搭建起來。
如果一個企業要在新加坡上市,基本上有三種方式,第一就是你做兩地的第一上市。
兩地的第一上市就是企業必須滿足兩套的上市規則。就比如說在美國上市,它需要滿足美國的上市規則,在新加坡上市,需要滿足新加坡的上市規則,從IPO開始,到它後續上市持續的合規要求。新加坡跟其他地方的規則不一定是完全不一樣,但畢竟是兩套規則。
除了兩地第一上市,第二種方式是第二上市,但有融資。第二上市在新加坡的操作方式是,如果企業是在一個發達司法管轄區做了第一上市,來到新加坡第二上市,不用添加任何的持續上市條件。
也就是說後續做任何的增發、並購,所需要做的披露,不需要爲了回應這邊的規則需求,去做另外的披露,只需把比如美國做的公告,在新加坡的交易所上再公告一次就可以。
除了第二上市有融資,還有第三種方式,就是介紹上市,介紹上市是沒有融資的,所以文件我們不把它叫招股書,我們叫它介紹上市文件,這份文件比較簡單,准備起來效率比較高。當然也因爲這個文件比較簡單,所以不能來做融資,直到它上市後的三個月後,才可以進行融資。
志象網:所以蔚來這次決定來上市,到真正上市,花了多久?
謝采含:我們最初接觸公司是今年年初,公司上市是5月20號,所以嚴格來講就是四個月的時間。我們監管審批的時間其實比較少。
志象網:蔚來之後,整體外界的反饋什麽樣,來交流的企業會有什麽特別關注的問題嗎?謝采含:大家都想學蔚來。因爲蔚來其實有幾個特點,是他們格外關注的,第一是,怎麽那麽快;蔚來爲什麽會選擇新加坡,蔚來已經有兩地上市了,新加坡上市的附加值在哪裏;新加坡提供了哪些靈活的機制?
蔚來成功上市也讓更多的企業真正了解在新交所上市的比較優勢。
志象網:可預見的未來,無論是中概股回流,還有未來很多中國公司上市,新交所都將扮演重要的角色,爲了迎接這一巨大機遇,新交所在制度規則上做出了哪些調整?
謝采含:其實靈活調整還真的不至于。我們的二次上市框架一直都在那邊。蔚來幫到我們的一個非常大的地方就是它幫我們證明了,我們一直在介紹的二次上市框架效率有多麽高,具體執行也確實效率很高。
我們第一家做介紹上市的企業,它可能不是中國企業,好幾年前我們就開始有介紹上市的安排了。所以二次上市在我們新加坡不陌生,我們現在有差不多30家的二次上市的企業。
二次上市也比較符合歐美的一些地區,不是亞洲的時段的企業的需求,企業也希望有更多的交易時間。很多歐美的企業,當地晚上了,我們這邊亞洲剛好開市,這種多地上市也延長了它的整個交易的時間段。所以對于一些在歐美的企業,對在新加坡二次上市會比較感興趣。
志象網:國際上整個政治還有資本市場的變化,現在有一些機遇擺在面前,我不知道你們是怎麽看待這些機遇,有制定哪些策略嗎?
謝采含:從交易所的角度,我們對于每個企業,無論是從哪一個地區來,在哪一個成長階段,我們都會全力支持。
但在這段時間外界會覺得新交所在這一波市場的波動下有一些受惠。其實是因爲整個大環境形勢,把這種趨勢給放大了。因爲新加坡一直都努力引進企業赴新上市。
當然,也因爲可能蔚來這次上市把很多的東西更放大了,讓更多的人關注到我們。
對于整個大環境來講,無論是新交所也好,或者是境內的交易所也好,都是一個契機。我們可以調整我們的整體的戰略。看准哪一些企業是真的對于資本市場有需求,它需要哪一方面的需求,我們再相應調整我們的宣傳方式,以及接觸企業的方式。 實際上,在此之前,我們就在大力推動企業來新交所上市。
比如房地産公司,可以來新加坡做房地産信托。新加坡有亞洲最領先的房地産信托市場,雖然它沒有日本大。但新加坡信托市場資産的多元化程度是日本沒有辦法比的,日本相對還是一個比較本土的的市場,主要支持本土的開發商。我們也看到一些中國企業在新加坡成功上市的案例,2015年北京華聯就到新加坡來上市,之後一直到2018年,基本上每年都會有一個中資背景的房地産企業來上市。
當然現在受大環境的影響,房地産公司可能不是我們吸引上市的主要目標。那我們可能會調整方向,去吸引一些新經濟公司,在新交所,新經濟公司一直表現都非常好。所以對于新經濟公司,新加坡也有自己的優勢。
所以新經濟的企業,如果你是5億-50億新幣規模的亞洲企業,去美國上市,可能剛開始在IPO階段,估值會稍微好一點,但後續再融資會比較難,因爲沒有投資人認識你的品牌。反倒在新加坡。我們的持續性流動性會很好,而且它的市值會越來越高。
在蔚來之前,我們也在重推我們的SPAC規則,這是我們去年九月份公布的規則,中國發行人目前想在美國發行SPAC可能不容易,但是新交所卻很支持和歡迎。而且我們是一個新的框架,在出台之前跟市場做了很多的溝通,是一個真正屬于亞洲人的SPAC市場。很多跟我們交流的企業都透露,新交所的SPAC規則很好,因爲我們允許散戶交易,流動性好且市場參與度高。
目前已經有三支SPAC已經在新交所上市了,目前這三支SPAC的流動性,對比中國香港來講是更好的,而且這較好的二級市場表現也可以延伸至SPAC完成並購交易。
志象網:隨著東南亞區域整體經濟的發展,新加坡作爲東南亞的資本高地,新交所接下來的角色肯定會跟中國香港越來越出現差異性,您怎麽看新交所接下來的定位?
謝采含:我們的定位是由來新交所上市的企業決定的。如果一家中國企業要到一個國際的中立市場拓展業務,新加坡作爲一個獨立的資本市場,可以幫助它更好的接觸投資人和潛在客戶。
所以我們看到,來新交所的企業,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是淡化貿易摩擦對業務的沖擊。通過新加坡這個中立國的資本市場上市,中國公司獲得了一個新加坡上市公司的身份,以這個身份進行業務拓展和産品銷售可以降低中美貿易沖突帶來的影響。現在國際貿易形勢不斷變化,中國的研發和制造在國際舞台上影響力也日趨擴大,作爲一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可以更直接的溝通公司的研發優勢和回應需求端的機遇。
第二種公司是出于靈活引入外資的考慮。現在歐美一些比較大的基金對于所投企業所屬地有限制,但普遍覺得像新加坡這樣的中立市場投資風險較低。新加坡上市公司合規要求國際化,執行投資決策的成本和風險低,所以吸引全球資金較爲順利。
中國企業要走出去,把自身的業務和品牌輻射到更遠的國際市場,客觀來說,就是需要走稍微遠一點的路。到新加坡上市可能就是其中一種方式。
志象網:可能一些想要全球化的企業,如果想有個跳板,其實新加坡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謝采含:中國國內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它天然可以自給自足,不過度依賴外部資本這在全球都是少有和稀缺的,所以很多主營國內業務的企業,不需要去國外上市。
但如果你真的要到國際市場,尤其是要將一個比較成熟的品牌帶到國際市場去,還是需要一個跳板。一個像新交所這樣的跳板。
志象網:從更長遠角度來說,在新交所上市會成爲一個中國企業全球化很重要的一環?
謝采含:是的,新交所好的地方在于,在企業國際化的過程,新加坡是自己跟中國拉近的。讓走出去的時候跨的那一步不用太大。讓企業可以很容易,很自在,很順其自然的去進行這件事情。
新加坡和中國在文化基礎和思維方式有相近的地方,也更願意配合中國的發展節奏,認可中國的一些政策和制度。新交所會順應中國國情去支持中國企業。
志象網:所以你們跟中國監管層的交流也非常密切?
謝采含:非常密切。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溝通上比較開放,從我們的角度,是一直抱著一個怎麽樣去支持中國企業有更多的選擇的角度,讓企業在擁有中國的同時也擁有更多國際市場的選擇 。
志象網:對于新交所來說,流動性是一個不可能繞開的問題,您是怎麽看待這個問題的?
謝采含:新交所市場的交易量不如美國、中國香港,這是客觀的事實,其實也很簡單,因爲中國香港有兩千多家公司,新交所只有700多家公司,所以交易量肯定相對會低一些。但個別上市公司的流動性表現取決于公司自身的情況,也因爲新交所投資人類別多元化,交易量較平均的分散在不同的市值區間,新交所的流動性其實能更好的支持不同規模的企業長期融資需求。
我們關注到的是市值在5億-50億新幣區間的企業在新加坡擁有非常好的流動性。因爲這個區間的企業,可能在別的市場算比較小,但是在新交所是屬于中大型的企業。企業估值大概達到70-80億新幣,就可以進入海峽時報指數,50億的企業如果成長的快,進入指數後的流動性也會大大地提升,引入更多被動基金關注,有效提升流動性。
新交所也持續推出政策優化市場流動性。我們的做市商,活躍交易員計劃,和各種機制也持續的幫企業提高市場關住力,加強流動性。這些服務覆蓋了新交所幾乎所有的上市公司,推出以來成效顯著,是企業通過新交所能持續獲得的支持。
志象網:這些企業吸引來交易的資本,除了泛大中華區的,是否還有歐美和其他地方的?
謝采含:新加坡是很多歐洲甚至中東的主權基金在海外的重要的站點,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的主權基金會把本國之外的國際總部設在新加坡,這意味著很多的投資決策人都常駐在新加坡。
在疫情期間,一個公司如果想見例如卡塔爾或者挪威的主權基金的投資人,不必去卡塔爾也不必去挪威,在新加坡就可以了。所以新加坡其實彙集了很多的主權基金、對沖基金。大量的機構投資者爲企業再融資提供給了很好的支持。
新加坡整體流動性看似較低的一個原因是散戶不如像內地多。但我們也在努力改善。近幾年有很多的網絡券商都在新加坡開始落地了,包括在國內比較熟悉的富途和老虎在新加坡也很活躍。老虎證券最近的一次財報也透露其近期新開賬戶的客戶很多來自新加坡。
志象網:最後問一個問題,你們今年會有kpi目標嗎?
謝采含:如果我能幫助一家蔚來上市,通過蔚來再吸引兩三家品牌好、合規記錄優的中國企業上市,我們市場的質量就會越來越好,中國企業也能更直接的感受到新加坡市場給中國企業帶來的優勢。相比數量,我們更看重企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