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學員在阿裏巴巴商學院與創業學生交流。
學員在杭州臨安區白牛村等地方參觀農村電商。
學員在浙江嘉興菜鳥倉庫參觀學習智慧物流。
在馬來西亞創業圈,納迪(Nadhir)小有名氣。他經常穿著印有卡車圖案的紅色Polo衫,出現在各種訪談節目中。
納迪是馬來西亞吉隆坡一家互聯網物流企業的聯合創始人。他的公司在馬來西亞有100多個分部,雇傭了幾千名貨車和卡車司機。
可這兩年令他發愁的是,公司規模擴張了,每月收入卻一直徘徊在幾十萬美元。
在納迪發愁的時候,中國西部的一個小夥子開始創業了。
2017年,一位名叫沈楊健的大學生畢業後,嘗試在網上賣水果。現在他的網店每個月成交額超過100萬美元。
不久前,納迪見到了沈楊健。聽完沈楊健的故事後,納迪很吃驚,更重要的是,他重拾了信心。“在中國10天的學習,將推動我未來10年的發展。”納迪說。
納迪所說的10天學習是指他近期參加的互聯網創業者計劃,正是這個計劃讓他知道了沈楊健的故事。這個計劃由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與阿裏巴巴商學院共同發起,計劃在5年內爲發展中國家培訓1000名創業者。
最近,來自泰國、印尼、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柬埔寨、菲律賓、越南7個“一帶一路”參與國家的37名青年創業者報名參加了培訓。
“像第一次進城看到摩天大樓”
“生活像一列火車,很少有什麽能掠過你的車窗,然後改變你向外張望的姿勢。”當29歲的謝雪蓮(Francesca Chia)在微博中寫下這句話時,她已經找到了這個“很少有”的東西。
謝雪蓮是納迪的“老鄉”,她以馬來西亞互聯網企業GoGet創始人的身份,參加了培訓。“當我在報名截止前幾分鍾點擊‘提交’按鈕時,我並不知道,這會改變我。”謝雪蓮說。
對謝雪蓮而言,中國並不陌生。2007年,謝雪蓮在清華大學讀過書。但是,這次來中國,她仍然感覺“像第一次進城看到摩天大樓,然後說:‘哇!我們家鄉沒有這個。’”
一到浙江杭州,謝雪蓮突然意識到,自己忘了將馬來西亞幣兌換成人民幣。當她到處找地方換錢的時候,她得知,在杭州,很少有人會拿現金消費。“我感覺自己做了一件蠢事。”謝雪蓮說,中國變化太快,正在進入無現金社會,跟我記憶中的完全不一樣了。
吳亦穎(Ng Yi Ying)也參加了這次培訓。她算是謝雪蓮的學妹——2012年,她進入清華大學讀書。剛到中國讀書的時候,父母擔心她在中國買不到生活必需品,就給她帶了100公斤的行李。當到了清華大學校門口後,她被滿眼的包裹震驚了——所有人都在網購,淘寶上能買到幾乎所有想要的東西。那時的中國已經進入了網購時代。
納迪也感受到了中國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起初,納迪會帶著錢包參加各種培訓課程,可是到培訓第4天的時候,他直接將錢包扔在了賓館房間裏。“因爲根本用不到現金。我可以用支付寶購物、轉賬、充話費、玩遊戲……”納迪說。
中國的這些變化,引起了一名叫他諾(Taro)的泰國創業者的興趣。于是,他這次也報名來了中國。
他諾是泰國一家旅遊公司的CEO。泰國旅遊業是東西方文化碰撞最顯著的産業之一。讓他諾感覺有意思的一個地方是東西方支付方式的明顯不同。西方人使用維薩(Visa)和萬事達卡(MasterCard),但是中國人到哪裏都是用手機,都要掃二維碼。“泰國旅遊業如何真正實現無現金支付,如何改變傳統行業,還需要深入的思考。”他諾說。
“以前向西看,現在向東看”
今年33歲的巴基斯坦人弗權·基德瓦伊(FurquanKidwai)曾是英國蘇格蘭銀行最年輕的副總裁,一度是美國紐約華爾街和英國倫敦金融街的投行精英。2013年,弗權·基德瓦伊決定從英國回到巴基斯坦創業——創立名爲Dawaai的在線醫藥平台。
7年的投行經曆,讓弗權·基德瓦伊的創業一開始就頭頂光環。然而,創業5年的他這樣描述現在的狀態:每天早上7點半,把5歲的孩子送到幼兒園,這是我每天唯一能跟他交談的機會,我每晚要工作到11點半才回家。“即使是這樣忙,我已經3個月沒有給自己發過工資了。嚴格意義上講,我現在是破産狀態。”
弗權·基德瓦伊說,他曾經試圖招聘在英國留學的巴基斯坦學生,可當他們看過他租的辦公室後說,“太糟糕了,我不幹”。除了招不到人,Dawaai也沒有得到投資人的青睐。
西方的經驗沒有給弗權·基德瓦伊帶來想象中的成功,于是,他開始向東方求教。“我所受的教育全部來自西方,在來中國之前,我沒有想到,我會從中國義烏,從阿裏巴巴商學院學生身上,找到強大的力量。”弗權·基德瓦伊說。
謝雪蓮有著同樣的感受,她說:“以前我們向西看,學習西方的績效考核、流程管理、精益框架等等,這次中國之行讓我們開始向東方看。”
在阿裏巴巴,學員們進行了一次有趣的體驗——倒立。這是阿裏巴巴早年的文化之一,淘寶早期員工,都要倒立30秒才能入職。倒立可以讓人換個角度看世界。
在謝雪蓮看來,中國之行就是讓她換了一個角度看世界。西方企業強調績效,中國企業更強調文化。
培訓第二天的第一場講座是講文化。讓謝雪蓮感到奇怪的是,主講人來自財務部門。“講企業文化不應該是找人力資源部門的人嗎?”謝雪蓮有些納悶。後來她明白了,如果一個公司企業文化夠濃厚的話,哪個部門的人都能講清楚。在阿裏巴巴,謝雪蓮接觸到的企業文化是:擁抱變革、團隊合作、利他主義、客戶至上,等等。
如今,“一帶一路”倡議已經獲得全世界認可。在阿裏巴巴的課堂上,經常聽到創業者們對“一帶一路”的提問。
馬來西亞創業者黃芷情(Lennise Ng)說:“我相信‘一帶一路’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將會把各國聯系到一起,成爲普惠式全球化的一部分。”
“這個數字是不是翻譯錯了?”
實地參觀比課堂培訓更讓學員們印象深刻。
在參觀孵化器期間,當演講人說到“去年中國科技公司融資超過3000億元”時,學員們面面相觑。
“當時,我在想,這個數字是不是翻譯錯了。”謝雪蓮說,後來參觀很多企業發現,他們在討論問題時使用的單位不是“百萬”,而是“十億”!中國的市場太大了。
阿裏巴巴商學院孵化的一家電子商務公司,每天銷售一萬條安全帶,第一年利潤就達到了2400萬元。這讓謝雪蓮很震撼:“現場參觀的學員,將各自的公司加在一起,才能有這樣的利潤,而我們這些公司都已經經營了2—4年了。”
培訓中接觸到的很多案例也讓納迪感到震撼。在距杭州80公裏的農村,4個家庭靠賣核桃,年收入2000萬元;一個貧困學生,在教授的指導下,從2003年開始創業,2008年之時剛好趕上電子商務發展浪潮,年銷售額超過1.5億元。
當然,讓納迪印象最深的還是沈楊健的故事。
沈楊健是阿裏巴巴商學院的學生。在大學期間,沈楊健多次到新疆阿克蘇、庫爾勒、奎屯以及青海、四川等地,對當地農民進行農村電商培訓。他發現各地有太多好的農産品,可是好産品賣不出好價格,甚至年年滯銷。于是,沈楊健萌生了幫助這些農民賣農産品的念頭。
2017年上半年,沈楊健大學畢業,這個念頭終于得以實現。他嘗試通過電商幫助四川農民賣水果。2017年他們賣得最火的産品是猕猴桃,平均每個月銷售300多萬顆。
沈楊健的故事讓納迪很受鼓舞。“僅僅是賣水果,就有這樣的銷量,我的公司爲什麽不可以呢?”納迪說。
“這輩子做過最好的投資”
事實上,37位創業者都是帶著各自的問題來中國的,他們或者面臨基礎設施不好的現實,或者陷入融不到資的困境,或者進入事業發展的瓶頸期。對他們而言,中國的知識和經驗可謂雪中送炭。
譚玟佑(WenyouTan)成長于新加坡,在印尼開辦了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譚玟佑是華僑,普通話雖然說得不太溜,但喜歡把“先苦後甜”這句中國人的常用語挂在嘴邊。
在中國的培訓,讓他對企業價值觀有了更深的認識。阿裏巴巴的願景、宗旨,讓譚玟佑感慨自己曾經“招錯了人”,“多走了彎路”。“公司的平台越來越大,只有真正願意吃苦,和公司秉持同樣價值觀的人,才是我們需要的人。”
印尼人黃正業(Budi Handoko)曾在澳大利亞生活過十多年。後來他發現,印尼的賣家常常爲了給貨物打包花上數小時,甚至在物流公司呆到大半夜。于是,黃正業回到印尼雅加達,經營起一家線上物流公司。
在中國看到農村淘寶的發展後,黃正業真正體會到“電子商務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哪怕是生活在偏遠鄉村的人,也同樣擁有加入這場遊戲的資格。”
回國後,黃正業決定去印尼的農村看看,看看在那兒能做些什麽。“我知道印尼的農村蘊藏著巨大的生産力。他們每年都在向外出口商品,可就是量上不去。我想看看,到底是當地物流出了問題,還是人才培訓出了問題。”黃正業說,“在阿裏巴巴培訓後,我感覺我應該對我的社區,作出更大的貢獻。”
今年40歲的喬文科(JowanKo)來自印尼,是這次培訓中年齡最大的學員。他說,“來中國學習,讓我少走20年的彎路,這是這輩子做過最好的投資。”
37位創業者受中國發展前景的感召,走進阿裏巴巴的課堂。他們跟自己的祖先從中國進口茶葉、瓷器一樣,將所需的東西帶回祖國。他們的曆史使命是,抓住互聯網時代的巨大發展機遇。(本報記者 潘旭濤)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5月17日 第 05 版)